袁宏道研究百年述评

2012-08-15 00:54徐丽珠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袁宏道文学思想性灵

徐丽珠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袁宏道研究百年述评

徐丽珠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文章将袁宏道研究分阶段加以纵向概述,在此基础上着重于袁宏道文学思想研究,探究其文学思想渊源和内涵,阐述其文学思想的影响与理论价值。并对袁宏道的诗文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梳理,从他的诗歌、游记、传记文及尺牍等方面给予客观评述。最后简要指出了目前研究状况所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对袁宏道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袁宏道;文学思想;诗文研究

对于明代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袁宏道,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袁宏道研究状况分阶段加以纵向概述如下: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可以看作袁宏道研究在新时期的开端,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复杂的社会政治原因,关于袁宏道的研究被学术界忽视,几乎没有什么研究成果。90年代以来,袁宏道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无论是深度与广度上都有所拓展,约有两百多篇研究论文,也出版了一些相关的论著。可以说,近百年来的袁宏道研究呈现出从民间到学术、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态势。

一、袁宏道研究的阶段性演进

纵观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的袁宏道研究,经过一番仔细地梳理后,将其研究状况分为三个阶段加以述评: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有1部专著,论文10多篇。最早注意到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是周作人,他将公安派归入“言志派的文学”[1],并认为“公安派的人能够无视古文的正统,以抒情的态度作一切的文章,虽然后代批评家贬斥它为浅率空疏,实际却是真正的个性的表现,其价值在竟陵派之上。”[1]接着林语堂对公安三袁推崇备至,称其小品文为“性灵派”文学。他从散文创作的角度上,阐述其性灵派的文学理论。在《论语》、《人间世》等刊物上,林语堂还写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多有谈到公安派及袁宏道。接着他着手袁宏道全集的重印工作,最终在1934年与刘大杰合作出版了《袁中郎全集》,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周作人、郁达夫、阿英等现代作家的序文和论文。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于对袁宏道作品的整理、选编和翻印等工作。这些整理出版方面的工作贡献极大,为此后的袁宏道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除此之外还有些研究论文如任维馄《袁中郎师友考》(《师大国学丛刊》1931年第1卷第3期)和《袁中郎评传》(《师大月刊》1933年第2期、刘大杰《袁中郎的诗文观》(《人间世》1934年第13期)、吴奔星《袁中郎之文章及文学批评》(《师大月刊》1936年第30期)、郭绍虞《性灵说》(原载《燕京学报》1938年第23期,后收入《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李彬华《袁中郎的创造思想》(《新生月刊》1944年第6卷第3期)等[2]。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80年代以前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袁宏道研究成了学术禁区。一直到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钱伯城先生笺校的《袁宏道集笺注》,才打破了这一僵局,此书“根据各种方志、文集、史籍、笔记等书,搜索勾稽,凡集中诗文有关朋辈交游、时事背景、专门制度、经历地理等,均为加笺”[3],书后还有相关的传记、评论或是著录,还有当时的人或后来人为袁宏道作品集写的序跋,“该书资料搜集全面,考证严谨,是建国以后袁宏道研究第一次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为后来的研究者奠定了牢靠的根基。”[4]1983年出版了建国以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袁宏道研究专著——任访秋先生的《袁中郎研究》。全书分“上篇”、“下篇”两大部分,上篇的内容包括明代以前的文学思潮的趋向、袁宏道的文学思想及对其文学上的功过评判等。下篇是他比较详尽的年谱,叙述其家世、生平、著作及为人等方面内容。此书一出版,受到大多数学者们的好评,“该书立论公允,材料翔实,系统性强,吸收了前此各大家的研究精华,又有作者本人的独到见解,是研究公安派文学理论的一部集成式并兼具深化拓展意义的力作。”[5]但毕竟此书只有两百余页,所涉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限制。1982年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出版了田素兰的《袁中郎文学研究》,这本书分成七章,包括袁宏道生平概述、其文学理论的形成、他的文学观、诗歌转变过程及其特色、散文的艺术风格、文学对后世的影响,这是一部比较全面而细致的研究论著。[6]以这两三部著作为基础,在80年代开启了袁宏道研究论文的热潮。这一阶段的论文研究特点是从整个公安派来观照公安三袁的文学观点和美学思想,并对他们三人进行异同比较,且将袁宏道的个人研究夹杂其中,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1980年任访秋论文《袁中郎和他所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遗产》第2期)、1982年日本学者松下忠的《袁宏道“性灵说”溯源》(《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6辑)、1986年吴调公先生的《论公安派三袁文艺思想之异同》(《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论公安派三袁美学观之异同》(《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和《江汉论坛》1987年第11期刊登的裴世俊的《公安派骤衰原因试探》,1987年刊登了刘绍智的《袁宏道文学观的哲学根据》(《宁夏社会科学》第4期)及1989年刘建芬发表的《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审美内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等。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袁宏道研究进入繁荣期,具有深度挖掘、多元发展的特点,从一般的评述转向深层次专题探讨和挖掘。首先是研究论著成果的丰富,从90年代开始袁宏道研究论著数量逐步增多,如199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健章《<袁宏道集笺校>志疑》[7],由三部分组成:《(袁宏道集笺校)志疑》、《袁中郎行状笺证》、《炳烛集》。这可视作钱伯诚先生《袁宏道集笺校》一书的订正和补充,这些资料旁征博引,考证真实可信,这本论著可以说是90年代袁宏道研究最重要的成果。1999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周群撰写的《袁宏道评传》,这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公安三袁的生平家世和评析他们思想的著作。它以袁宏道为核心,从整体上展示公安派的总体风貌。将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结合来说明其文学思想,还全面分析了袁宏道的佛学思想及对文学思想的影响,在资料方面引证了发掘的新材料,弥足珍贵。[8]1999年蒋松源著作《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春风文艺出版社)这部书通过对丰富的历史材料的整梳,条分缕析,完整地展示了公安三袁的人生历程,充分肯定了他们作为公安派的代表在晚明文学革新运动中的突出地位。通过个案分析,描述了三袁兄弟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确立他们在公安派创立、发展和衰变中分别起到的作用。[9]可见有关公安派研究渐入高潮,其他还有1991年知识出版社出版了李寿和的《三袁传》,这是一本介绍三袁生平的传记。2001年12月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钟林斌著《公安派研究》、2003年5月齐鲁书社出版易晓闻著《公安派的文化阐释》、重庆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何宗美著《公安派结社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何宗美著《袁宏道诗文系年考订》等,皆对公安三袁研究作出了贡献。其次是袁宏道诗文的有关选注本,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王骧、马传生、孙润祥选注《公安三袁选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范桥、张明高编选《袁中郎尺牍》,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任亮直选注《袁中郎诗文选注》,作家出版社1995年出版立人编校的《袁中郎随笔》,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熊礼汇选注《袁中郎小品》,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张海明主编的《袁中郎散文》、2009年凤凰出版社出版了赵伯陶所编《袁宏道集》等等。这些选注本的注文或简或繁,选注篇目各有特色,连同上述有关著述,对于今天研究袁宏道研究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这时期的论文研究也达到了顶峰,对袁宏道的研究从各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不再是简单介绍或是整体论述,论文数量达到了200多篇。论文内容包括文学批评研究、文学创作研究、文学思想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等诸多方面内容。

相关袁宏道研究概况,欧美、日本和我国港台等地学者也取得了非常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并且对于国内的袁宏道研究有极大的影响。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文只能对此做简要的介绍。在欧美国家从1974年到1988年间,先后有洪铭水、周质平等4位美籍华人学者用英文撰写了6篇以“公安派”为题的博士、硕士论文。其中著名汉学家周质平是研究袁宏道的专家,有相当多的著作和论文: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公安派的文学批评及其发展》;1988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中国历史、文学与制度研究丛书——《袁宏道与公安派》;1982年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文化学博士论文(《袁宏道与晚明文学自我表现的倾向》;1983年春《淡江评论》发表《袁宏道的山水散文》;1983年《清华学报》新刊上发表《袁宏道的诗歌与诗学理论》;1984年3月《中外文学》上发表《论公安派之诗论》;1984年9月《中外文学》上发表《袁宏道的山水癖及其游记》。还有1979年韦仲公的《袁中郎学记》(新文丰出版公司),也是关于袁宏道研究的力作。据相关研究者的不完全统计,自1935至1989年,有13位日本学者在日本书报刊上发表了24篇有关“公安派”研究的论文。其中和歌山大学教授松下忠的论著较为突出,主要著作有《江户时代的诗风诗论——兼论明清三大诗论及其影响》、《明清三诗说》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松下忠教授潜心于日本江户时代文学与中国明代文学的比较研究,他在8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有关袁宏道“性灵说”研究论文在学界受到极大的好评。而朝鲜在20世纪80年代,学界也兴起公安派研究热,其中外语大学的南德铱最有代表性,他在中国完成了博士论文《公安派文学理论研究——以袁氏三兄弟为代表》。另外,我国台湾地区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从1971年至1992年,政治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辅仁大学、高雄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等学校的8位学者所撰写的博士或硕士论文的选题均和“公安派文学”相关。当然,纵观海内外公安派的研究,其重心更是离不开性灵文学的研究。

二、袁宏道文学思想的研究成果

袁宏道文学思想的探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对其文学思想渊源、“性灵说”思想内涵及其影响和地位的探讨是袁宏道研究的标志性成就。现将袁宏道文学思想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主要为以下三点:

(一)多方位探究袁宏道文学思想的渊源与形成轨迹

三教对袁宏道思想的影响一直是学界研究关注的重点,但在早期其研究是十分薄弱的,只有张汝钊的《袁中郎的佛学思想》从禅净两方面来追溯袁宏道的佛学思想。[10]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对这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地探讨和挖掘,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视角多方位解读其文学创作的思想渊源和形成的轨迹,体现出纵深掘进、向本体靠拢的研究特点。

1.先说道家思想。郭顺玉《袁宏道的处世态度与道家思想》认为袁宏道的处世态度是以自适为前提的适世,是深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结果。论文从三点来论述:第一,以自适来抵御功名利禄的诱惑;第二,以适世来化解个性与现实的冲突。第三,以适意来消释生命的焦虑。[11]他还有一篇《袁宏道的诗文观与老庄思想》,从思想渊源来考察袁宏道的“性灵”说受到老庄思想的启发和影响。认为袁宏道的真人、真声的思想与老庄的自然无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时还受到到晚明思想潮流的影响和思想渊源同样来自老庄的李贽的“童心说”的影响。[12]

2.再说佛教思想。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强2005年博士论文《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论文的研究是从佛教信仰的角度切入,考查袁氏三兄弟的个体生命历史,从而对公安三袁的学问取向与生命形态做一个较为全面具体的展示。对于公安三袁来说,他们的文学主张、洁身自好的个人操守和政治实践,无不与他们浓郁的佛教信仰有至深的关系。但他们的佛教信仰本身,更多地表现为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某种求得身心安顿的生存策略。这篇博士论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展开对公安三袁之居士佛教形态的论述。[13]周群的《佛禅与袁宏道的文学思想》将袁宏道的文学思想分为前后期,主要受禅宗影响为主。并且指出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到“禅无定法”的影响的他,体现出反对拟古的文学思想;二是他崇尚“趣”、“理,作品中体现出了疏淡自然而又蕴含禅趣的风格;三是后期他受到“看话禅”的影响,主张学习古人“真法”的文学思想。[14]《李贽与袁宏道佛学思想的对比研究》中,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院文学研究科的研究生张岱将李贽与袁宏道这两位明末最具典型性的佛学居士的思想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李袁之异在于李贽佛学思想的形成是由于对仕宦的厌恶和生活的不幸,袁宏道佛学思想的形成在对官场厌恶和个人多病及亲人的生老病死的影响。同时李贽与袁宏道弘禅、参禅的路数也不同。[15]这些研究通过对两人的佛学思想渊源的深入对比分析,且是建立在翔实的文献资料上进行地有见地的评析。李鸣《袁宏道思想转变原因初探》中认为袁宏道思想在吴越之旅结束后发生急剧的变化,其佛学思想由禅宗转为净土,心学思想由左派趋于右派,这是受佛学上持净土立场的祩宏和在心学上持右派的徐渭的综合影响的结果。[16]

3.从儒佛道三教进行综合论述。刘再华《袁宏道与儒佛道文化》分析他与儒道佛文化传统的关系,指出晚明时代精神的影响使袁宏道在儒道佛三家关系问题上取圆融整合的态度,从而在出入世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上实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和谐统一。袁宏道以道补儒,以禅诠儒,展示了中国古代以适意主义为人生哲学的知识分子的一个基本的心理轨迹。[17]王均江《袁宏道美学思想的转变与儒释道精神的循环》从袁宏道前后期差异较大的美学思想新范畴进行比较,认为其前期是以禅道思想为主,后期转变为禅道思想和儒道思想的结合。这种思想的转变既受当时社会形势的外在因素影响,又有自身思想发展的内在必然。但王均江对袁宏道这种思想转变持一种否定态度,认为他始终没有突破传统儒释道这种摆动和循环的精神框架,并不具有近代式的启蒙意义。[18]

4.其他方面的思想渊源。孟祥荣《论袁宏道思想的自我转变及其文化意义》中分析了袁宏道思想之所以一直处于不断变迁之中是由于其禅学趣向以及生命态度的改变和政治环境的恶化。由于袁宏道在晚明学界的特殊地位,他的思想变迁不再是个人行为,显现出很充分的文化意义,成为考察晚明文人士大夫思想和生活的典型个案。[19]傅小凡的《“从“独抒性灵”到无欲无我——论袁宏道思想的转变》,从袁宏道的一生来整体观照他的思想变化。就自我观而言,袁宏道从提倡个性自由到主张无欲无我;就宗教观而言,从早年爱好禅学到后来转修净土;就美学观而言,从反对复古主义与主张“独抒性灵”,到推崇“韵”与“淡”。作者指出由于宗教思想的转变,袁宏道在价值迷失后对理想原则的追求,是重归普遍本质的一种意愿,也体现了晚明思潮走向的转变。[20]谢素萍《袁宏道前后期文学思想的变化及其成因初探》一文从袁宏道的人格心态角度探究他文学思想和风格从早期的求真求实到晚期的深沉平淡这一巨大转变的原因。首先,袁宏道人生态度的变化是受其对于李贽的态度变化所影响的,特别是李贽的死给他以警示作用。其次,明代后期朝政日益险恶也是袁宏道人生态度转变的外因。其三,袁宏道自身身体的每况愈下也是导致他晚年不得不转向了清净修为的重要原因。[21]

还有几篇讨论袁宏道适意心态的论文也值得研究者们注意,也是对袁宏道文学思想渊源探讨的重要补充。如沈金浩《荆棘丛中的灵肉自适论袁宏道的世界感与幸福观》从历史和现实的背景论述袁宏道的世界感和幸福观,认为他快乐原则的成因主要来自于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享乐气氛、传统享乐主义和晚明狂禅精神的结合。这些世俗文化也成为了袁宏道文学思想的渊源之一。[22]周明初《袁宏道:适意与避世》是从晚明士人心态的角度来阐述的论文之一,指出其适意与避世的两大心态。作者通过对袁宏道的人生历程进行了探寻了解,认为他具有适意的行事方式和避世的处世态度。追求适意的行事方式导致了他避世的处世态度,论文对这两大心态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探讨。[23]易闻晓从2000年起对公安三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发表的《袁宏道:从性情到文学的自适》是以袁宏道性情的自适为研究的切人点,提出:(1)自适—沉沦与超越的二重路向;(2)沉沦的自适—自然性灵论;(3)超越的自适—人文性灵论。文中论述沉沦与超越的人生价值取向与袁宏道文论的内在关系。[24]2003年他在《袁宏道:自然与理性夹缝中的自适人生》一文中又提出采用“活的文化还原法”对袁宏道进行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人格特征、心理结构和心态历程的动态描述:(1)自是自非的悖异话语;(2)低俗与高雅的两面人格;(3)沉沦与超越的双向自适; (4)沉思存在的禅学模式。[25]借此从一个侧面把握晚明士人的整体精神风貌。易闻晓的论文论述语言新颖,别有见解,从中可见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其的某些影响。

经过多年的讨论,袁宏道的文学思想渊源在学术界大致达成了共识:袁宏道的文学思想渊源主要来自儒释道等多方面的影响,文学上王阳明的“心性论”和李贽的“童心说”对袁宏道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大部分学者也认同了将袁宏道文学思想研究进行分期是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界从多方位角度考察袁宏道文学思想渊源,力求追寻其真实的历史轨迹,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

(二)深层次挖掘袁宏道文学思想的内涵与丰富构成

公安派诗文理论“性灵说”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并且逐步转移到以袁宏道个人为研究重心。“性灵说”是袁宏道文艺思想的核心,其内涵成为众人争论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们对袁宏道文学思想研究的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趋于多样化,研究者们就袁宏道的性灵说从各个侧面进行了阐发。

1.吴兆路《试谈公安派的性灵说》根据社会思潮的演变和袁宏道思想发展的轨迹,将“性灵说”分为前后两期,他认为袁宏道的“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下引申和扩展出来的,其特征是重真重趣。到了后期,他又受到传统思想和古人绳墨束缚,以“质”、“淡”作为文学创作的要求,丧失了时代的特色。[26]

2.美学热的兴起后,不少人从美学和审美的角度研究袁宏道,如皮朝纲的《袁宏道美学思想片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姚文放《中国十七世纪的“忏悔录”——袁宏道美学观念的蜕变解析》(《江汉论坛》1990年第4期)等等。其中韩国学者朴钟学《袁宏道“从胸臆流出”美学观小考》从美学范畴出发,认为袁宏道的性灵说是以“真”为中心。其美学境界是维持真心,强调“从胸臆中流出”的自由自在的真性情,并认为“只有在审美主体的性灵通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在作者胸臆中积蓄丰富的内部审美形象,然后用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形成最完美的文学作品。”[27]

3.《袁宏道性灵说研究——兼与李贽比较》、《袁宏道与袁枚的“性灵”之异》是从横向比较的角度阐述袁宏道的“性灵说”。前者作者(韩)金庭希“认为性灵是构成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因素,真则是使人的性灵外化为文艺作品的特定形式,质又是表现真的特定方式。”[28]后者则通过对两人思想的异同比较进行辨析,认为袁宏道从人之本性上理解性灵,进而形成其自适之性灵。而袁枚从性情与灵机上阐释性灵,进而形成其才性之性灵,这些差异与多种因素都有密切关系。但对“性灵”理解的不同使二袁的性灵说在不同时代大放异彩。[29]

4.杨国凤《袁宏道“性灵说”之我见》中总结出包含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关于“独抒性灵”的内涵:“性灵”指纯真、活泼、自然的人性,是真的性情;“性灵”同时也指人的各种生活欲望和情感的流露;“性灵”体现于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不拘格套”,指独特的富有独创性的个性表现。作者从而认为“性灵”学说的本质是对张扬个性的肯定,对文学的主体的肯定。[30]陈春波《袁宏道文学思想再认识》总结出袁宏道的文学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1)识时通变的文学发展观;(2)“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3)“本色轻淡”的艺术趣味。并认为其“性灵说”的基础是真人,其“性灵说”的内容是真情,其“性灵说”的表现形态是直抒胸臆,自然流露。[31]

随着学者们不断深入探究,学术界对袁宏道“性灵说”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具有学术价值并有独特见解的论文屡见不鲜,其中有周延良《人性复归的追寻与审美思辨的困扰——袁宏道“趣、真、质”文化内涵考论》[32]、雍繁星《晚明性灵文学的世俗化倾向——以袁宏道为代表》[33]、易闻晓《本然生命的伸扬:袁宏道的自然性灵论》[34]和孟祥荣《袁宏道:性灵的张扬与消歇——兼论晚明学术思想的变迁》[35]。周延良从文化现象角度就袁宏道提出的“趣、真、质”的三个概念进行考辩,认为其内涵就是自然化人性论,以文学、文论为载体或表现形式,同时指出袁宏道所提倡的“性灵”就是人性复归的理想归宿。雍繁星在“性灵说”之外拈出其世俗化的倾向,他认为研究者们对性灵文学的理解多在其重真情、重个性的基本内涵,较少关注世俗化倾向。从性灵文学的流变看,它在明代以前偏重于雅,而到晚明的时候则发生了向世俗化方向的转变。这种转变认为可以从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晚明性灵文学思潮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加以考察。易闻晓对袁宏道的性情自适论中的三个概念“性灵”、“真”、“趣”进行了深入阐发,从而“揭示其自然性灵论的本质,其旨趣只在支持本然性情的文学自适,因而具有本然性、非理性与反理性的鲜明特色。”[31]孟祥荣则提出袁宏道“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实际上是对写作主体个性的要求,他性灵的张扬与消歇是深受禅学思想和生命情怀转变的影响。同时将“独抒性灵”理解为不仅是他的文学主张,更准确说是他对舒展个性的要求。这种性灵的张扬与消歇,反映了晚明心学思潮中士大夫人格独立的意愿与困窘。

学界对袁宏道的文学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层次多方位的探讨和挖掘,阐述其文学思想的丰富构成,也取得了颇为卓著的成果。如孙昌武《从“童心”到“性灵”——兼伦晚明文坛“狂禅”之风的蜕变》(《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张国儒的《袁中郎的“性灵说”及其小品文创作》(《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左东岭《从良知到性灵——明代性灵文学思想的演变》(《南开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6期)等相关论文,总体来看,关于袁宏道的主要文学思想“性灵说”本质内涵讨论已相当深刻,而关于袁宏道其他文学思想的研究也要进一步加强,以期能够完整地阐释和掌握袁宏道文学思想全貌。

(三)广角度阐释袁宏道文学思想的影响与理论价值

袁宏道的文学思想特别是“性灵说”因其动态的内涵引起学者们广泛讨论,而它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影响和理论价值也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之一。综其评价类型,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对袁宏道文学思想的影响及理论价值持肯定态度的,绝大多数学者评价其影响时叙功颇多,指摘偏少。刘大杰《袁中郎的诗文观》甚至完全肯定了袁宏道文学上的主张,称赞他扫荡了当时的古典派,推动了文学的转变,影响一直到清代康熙年代。并辩正了对袁宏道“俚俗诙谐”、“根底不深”的指责,认为“俚俗诙谐”正是中郎的特色。刘大杰努力倡导新文学运动,略去“公安派”性灵说的缺点,应是很容易理解的事。[36]张良志《袁宏道文学思想中的辩证因素》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袁宏道的文学思想的影响。总结出以下六点:(1)识时而不逐流;(2)学古而不泥于古;(3)师心而不师道;(4)重悟而不废修;(5)尚文而不轻质;(6)自信而能自悔。这些文学思想表现出精进不已与襟怀坦荡的美学思想,对后代文学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37]《袁宏道文学史观探骊》一文通过《袁中郎全集》来梳理袁宏道的文学史观,清晰地澄清袁宏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文章论述了他完整的理论体系:(1)文学是发展的;(2)反对摹拟; (3)抒发性灵,不拘格套;(4)文必贵质;(5)向民歌学习;(6)重视俗文学的价值;(7)推崇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这些文学史观念已经突破了长期以来统治诗文创作的文统、道统观,使中国传统的诗文第一次孕育出近代的意味,从而具有文学史上的开拓意义。同时认为这些理论,就是在今时今日也基本合乎现代文学创作的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倡导之功。[38]李洪《袁宏道的通俗文学观》通过探讨袁宏道的通俗文学观,来评价他对通俗文学的认识及其在文艺思想史上的意义。作者通过梳理袁宏道的通俗文学观的历史条件、社会思潮以及他的思想背景和文学渊源,认为袁宏道在文学创作论、发展观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对通俗文学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文学思想体系。这些“对于提高通俗文学的历史地位,推动时代诗文的发展,反对封建理学的文艺观,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39]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雷建平发表了5篇论文阐释袁宏道文学思想及创作的影响和意义。有《浅论袁宏道的文学创作及其影响》[40]、《试论袁宏道诗文创作对晚明文学发展的贡献》[41]、《论袁宏道诗文创作在晚明文学中的意义》[42]、《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看对袁宏道诗文创作的影响》[43]和《略论袁宏道对晚明文学发展的推动》[44]。这些论文认为袁宏道文学创作中流露出的自然个性和不饰雕琢的语言,以及在反对“拟古主义”中作出的努力和成就,可明显看出他在明代文学发展上所建立的功劳。认为他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对推动晚明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几篇论文通过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学发展的状况来分析袁宏道的创作背景并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肯定了袁宏道文学理论的价值。不过这些论文题目和内容的相似,相对来说似乎有重复研究之嫌。

2.肯定袁宏道文学思想的影响的同时看到其局限性。景延安以美学观念审视袁宏道的“性灵说”,具体论述了“性灵”说的四个方面的美学特质:独抒性灵的审美原则;倡言真情的审美理想;各穷其趣的审美情趣;平淡自然的审美追求。景延安认为“袁宏道的‘性灵’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体现了明代进步的美学思潮,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缘情’理论,另一方面又打破了儒家诗教尽善尽美的美学观。”[44]这4个方面的美学特质充分表明了袁宏道对文学创作与审美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但同时提出了袁宏道文艺思想的局限性:袁宏道及其“性灵”说过分强调主观世界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力量,往往忽略了情感的社会内容,大多抒发封建文人、名士的闲情逸致之情感,社会审美意义被削弱了。[45]《从<袁宏道集笺校>看“性灵说”》尹顺民和达正岳从文本出发,通过考察《袁宏道集笺校》展现的思想发展脉络,看其“性灵说”的功过。作者认为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确实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认识到袁宏道的“性灵”,无视社会实践和思想理论对创作的决定意义,对袁宏道自己的创作及晚期文风,产生了消极后果。[46]

3.还有几篇论文是从公安派这一文学流派整体观照袁宏道的性灵说,并给予了较为准确的评价,也值得研究学者们注意。如陈君丽的硕士论文《公安派及其性灵说流变研究》(2006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李明明《浅论公安派的性灵说》(《安徽文学》2008年第5期)、安安《公安派“性灵说”今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等等,还有两篇论文论述了公安派及袁宏道的文学思想及创作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有衷尔钜《公安派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文史哲》1990年第6期)、林章新《袁宏道对日本诗文学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等论文。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从多角度阐释袁宏道文学思想的影响及其文学理论价值,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何将袁宏道的文学思想放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以审视,在中国文论乃至世界的文学发展史上,给它以更为准确的定位,是以后共同面对的难题。并且要从微观研究走向宏观研究,将其放在更大的历史舞台上,从而能与世界对话和融通,发掘出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

三、袁宏道诗文研究成果

袁宏道由于在诗文创作上的成就和理论上的建树,对于袁宏道诗文研究也一直是众多研究者们深入研究的对象。关于袁宏道诗文研究的状况大致如下:

(一)对袁宏道诗歌的研究

相对于袁宏道大量的诗歌作品来说,其对诗歌研究的投入是不足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也不多,如肖绵《论华兹华斯与袁宏道诗歌创作及理论的异同》以中西比较的形式,将两位在中西方抒情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的诗歌创作及理论进行研究,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在回归自然的取向、诗歌题材的选择、入思方式等方面两者既有自由精神的共鸣又有差异性。[47]刘芹硕士论文《袁宏道的诗论与诗歌创作》以袁宏道的全部诗歌创作为关注对象。认为他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的性灵诗学观,也是他的人生形迹和心态的反映。袁宏道的诗歌题材内容多样,是他的个性情趣和审美趣味的体现,并对他的多数类别的诗歌都有论述,主要详述了他的山水写景诗和佛禅之诗。[48]孟小娴《袁宏道诗歌的吴地影响》通过地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来探讨袁宏道诗歌。袁宏道在吴中为官两载,他的思想、文风都深深受到了奢华靡丽、纵情声色的吴地风格的影响,这在《锦帆集》、《解脱集》中有所流露。论文认为“诗人藉着吴中的山水风物的强烈的触发,逐渐走出了沉重的儒家圣贤的影响,走上了师心自适的性灵之路。”[49]季建萍《诗歌的矫枉与过正——评袁宏道的<雪涛阁集序>》通过对袁宏道《雪涛阁集序》一文的详细解读,分析其中得与失,指出“诗歌的发展和变迁是其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规律是诗歌创作在时代矫枉过正的道路上延伸,外部规律是诗的风格总要受到所处时代政治环境的制约,诗风的变化与政治环境的变化相关联。”[50]2009年复旦大学梁静博士论文《袁宏道诗歌语言结构研究》是从袁宏道诗歌语言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一个变革时期,作为传统雅文学主要样式的诗歌其内在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并且是如何变化的。具体而言,“也就是袁宏道在理论上所宣扬的“创变”与其作品所客观呈现出的语言结构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51]

(二)对袁宏道游记、传记文的研究

从20世界90年代后期开始,学者们尝试用西方理论、美学思想来分析研究袁宏道的游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吴非《袁宏道游记散文的唯美倾向》从两个层次讨论袁宏道游记散文的唯美特征:(1)唯美观照态度的心理构成;(2)审美情感如何在艺术表现上获得形式。“总之,袁宏道游记散文审美的抒情风格,从思想上看,是以艺术上的唯美倾向对抗窒息个体生命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艺术上看:是以对艺术思维规律的理解和实践批判纠正文学上的反形象思维倾向和复古的形式主义倾向。”[52]贺付开《论袁宏道的审美观及其游记艺术》认为袁宏道的游记是他散文创作的精华部分,并总括出他的游记散文艺术别开生面的几个特色:(1)山水审美观与文艺创作论一致,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是美不胜收的。(2)借山水之美消除胸中之块垒,触景感怀,议论风生。(3)善于发现险僻处山水之美,又善于用准确笔触描绘绝境与惊心动魄之美。(4)运用丹青画笔描绘自然之秀美,借助各种表现技巧,刻意经营。[53]张智辉《格式塔心理学与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美学特征》作者尝试借鉴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对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美学特征做出新角度初步探索。“袁宏道游记散文呈现出来的多样统一之‘形’的灵动美,是与他先进的审美观和‘爱奇尚异穷新极变’的审美意识及心灵里那些‘丑的格式塔’驱动的任性适意美相对应的。袁宏道游记散文‘图底’结合构成的格式塔,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力感’美。他描绘的市井风光画面,具有较高的审美心理学价值。”[54]韩石《诱引的声色:袁宏道游记新论》认为袁宏道的游记的新意在于出色地表现了自然妩媚诱人的魅力和人与自然生命间情感的“对话”。“声色之美是袁氏体验和表现自然魅力的重要形式,声色之美也是一种价值体认。这种创造性,与作者看重个体的享受生活和审美生活以及对存在的深刻领悟密切相关,代表着晚明文学个性解放的精神。”[55]张红花《试论袁宏道游记中人与自然的亲和》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及自然观的简略回顾;(2)袁宏道游记中人与自然亲和的体现及其艺术表现;(3)袁宏道游记中人与自然亲和的成因及其审美意义。认为袁宏道游记的创新之处在他描绘了一个审美视野中的自然,展现了人与自然无比亲和的审美境界。并且拓宽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审美空间,表达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新鲜的审美意趣。[56]

关于传记文研究的论文有《论袁宏道传记文的世俗倾向》、《试论袁宏道的传记文》。何飞、杨毅通过研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的传记文,分析其所表现出鲜明的世俗倾向。它主要表现在内容上多为下层普通人物立传,形式上符合市民审美需求和爱好,追求“尚趣”、“尚奇”的审美效果。[57]林虹对袁宏道4篇传记文进行细致分析并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些作品负载着袁宏道叛逆的文学思想意识和进步的文学观念,将优良的文学传统融汇贯通,同时又是纯然的胸臆中流出的自我,与他的其他类散文相比,有着更为显著的特征。[58]

(三)关于袁宏道尺牍研究

温至孝《袁宏道尺牍散文的艺术特色》[59]研究其尺牍散文的艺术特点。花宏艳《“情腻”与“骨刚”的悖反——袁宏道尺牍中仕与隐的矛盾心态》[60]通过分析尺牍作品而对袁宏道仕与隐的矛盾心态作一个全面而客观的透析,总结出其矛盾心态为骨刚而逃世和情腻而恋世。从中理解袁宏道尺牍创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陈娟硕士论文《袁宏道尺牍研究》[4]研究袁宏道尺牍在他本人的人生历程、思想演变及文学创作中所占的地位和具有的价值,同时将其放到中国书信文学史中去考察,探讨袁宏道对书信体文学的贡献。黄菲菲硕士论文《袁宏道尺牍中的载道思想研究》[61]通过了解袁宏道尺牍中的载道思想,发现他的思想、学识构成及人生价值观。《痴绝:论袁宏道山水尺牍中的情感特质》作者苏碧铨认为袁宏道的山水尺牍具有别样的风貌。这种借尺牍之形态抒写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山水、以爱恋的感情拥抱山水、以舍生忘死的热情追寻山水的山水审美观,是一种有别于前人的情感特质、一种新的审美意趣和新的表现形式,拓宽了山水的审美空间,启示了后世文人观照自然的态度。[62]

另外,还有两篇关于袁宏道研究的综述文章,即贾宗普《袁宏道与公安派研究论文综述》[63]和北京师范大学李鸣2005年博士论文《袁宏道综论》[64]。贾宗普将20世纪以来关于袁宏道以及公安派的研究分成了三个阶段,从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人生思想以及与社会思潮的关系两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介绍,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袁宏道综论》是对袁宏道思想和创作的综合论述,以袁宏道思想和创作前后期巨大的变化为枢纽,试图对袁宏道进行完整全面的解读。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袁宏道的心学和佛学思想;第二章论述袁宏道与现实政治的关系;第三章分析袁宏道的文学思想;第四章分析袁宏道的诗文创作;第五章通过公安派的盛衰及与竟陵派的对比来观察袁宏道在当时的影响。这篇博士论文较为全面地勾勒出当前袁宏道研究的状况,对袁宏道文学思想研究和诗文研究也表现出更加深细和公允的特点。

回顾过去是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近百年来袁宏道研究的状况,希望能对袁宏道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于袁宏道的各种学史和其它专著研究还有很多,本文所及只限于袁宏道研究的专著和论文。而仅就以上专著和专论来看,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其一,从文学理论纵向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袁宏道文学思想和创作。真正实现历史的对接,不再局限于晚明这段时间和空间内,使其在中国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得到准确的定位,这还需要学者们共同不懈地去努力。其二,研究的视野还待进一步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也要学者们深耕细作。如从世俗化角度探讨袁宏道的文学思想渊源,还需投入更多心力来深度挖掘。袁宏道的文学理论主张与思想并不只体现在诗文领域,他在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领域同样有他的文学思想与主张。他与著名的戏曲家徐渭及汤显祖交往密切,关于戏曲研究需学界进一步发掘。同时还可借鉴西方文论的长处,认识其特性,运用西方新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但也要注意不可为了出新出彩,在还未消化西方文论的情况下就去应用所谓的西方的新观点新方法,也要考虑中西文化背景和文学理论的差异性。其三,专题研究袁宏道书信的论文也为数不多,对袁宏道尺牍研究不够深入而全面,有待学者进一步作有价值的探讨和研究。当然囿于个人学术见解和视野,以上所得的结论难免有所偏颇,不一定全面和客观,且并不能够真正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国内外学界关于袁宏道研究的现状、问题以及研究空间,只希望能对袁宏道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周作人.知堂书话[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918.

[2] 社科院图书室.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M].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陈 娟.袁宏道尺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5] 魏中林,昌庆志.20世纪公安派文论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1):60-64.

[6] 田素兰.袁中郎文学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7] 李健章.袁宏道集笺校志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8] 周 群.袁宏道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 蒋松源.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10] 张汝钊.袁中郎的佛学思想[J].人间世,1935(1):14-17.

[11] 郭顺玉.袁宏道的处世态度与道家思想[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3):23-26.

[12] 郭顺玉.袁宏道的诗文观与老庄思想[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9(4):56-61.

[13] 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4] 周 群.佛禅与袁宏道的文学思想[J].文史哲,2002(1):103-106.

[15] 张 岱.李贽与袁宏道佛学思想的对比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6):11-18.

[16] 李 鸣.袁宏道思想转变原因初探[J].南昌大学学报,2004(4):90-95.

[17] 刘再华.袁宏道与儒佛道文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1):44-50.

[18] 王均江.袁宏道美学思想的转变与儒释道精神的循环[J].武汉大学学报,2001(1):101-105.

[19] 孟祥荣.论袁宏道思想的自我转变及其文化意义[J].云梦学刊,2001(4):59-63.

[20] 傅小凡.从“独抒性灵”到无欲无我——论袁宏道思想的转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0-35.

[21] 谢素萍.袁宏道前后期文学思想的变化及其成因初探[J].飞天,2009(4):64-65.

[22] 沈金浩.荆棘丛中的灵肉自适论袁宏道的世界感与幸福观[J].江苏社会科学,1996(6):143-147.

[23] 周明初.袁宏道:适意与避世[J].中国文学研究,1997(1):50-56.

[24] 易闻晓.袁宏道:从性情到文学的自适[J].齐鲁学刊,2000(1):71-76.

[25] 易闻晓,谌贻春.袁宏道:自然与理性夹缝中的自适人生[J].江西社会科学,2003(4):43-44.

[26] 吴兆路.试谈公安派的性灵说[J].兰州大学学报,1991(3):107-114.

[27] 朴钟学.袁宏道“从胸臆流出”美学观小考[J].中国文学研究,2003(3):37-40.

[28] 金庭希.袁宏道性灵说研究——兼与李贽比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5):92-98.

[29] 郑艳玲,麻玉霞.袁宏道与袁枚的“性灵”之异[J].燕山大学学报,2008(12):100-105.

[30] 杨国凤.袁宏道“性灵说”之我见[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33-36.

[31] 陈春波.袁宏道文学思想再认识[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19):12-16.

[32] 周延良.人性复归的追寻与审美思辨的困扰:袁宏道“趣、真、质”文化内涵考论[J].山西大学学报,1994(1):52-56.

[33] 雍繁星.晚明性灵文学的世俗化倾向——以袁宏道为代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2):71-75.

[34] 易闻晓.本然生命的伸扬:袁宏道的自然性灵论[J].学术探索,2004(5):16-20.

[35] 孟祥荣.袁宏道:性灵的张扬与消歇——兼论晚明学术思想的变迁[J].湖北大学学报,2001(4):58-64.

[36] 蒋述卓.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7] 张良志.袁宏道文学思想中的辩证因素[J].武汉大学学报,1986(1):114-117.

[38] 肖 刚.袁宏道文学史观探骊[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1):143-145.

[39] 李 洪.袁宏道的通俗文学观[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31-34.

[40] 雷建平.浅论袁宏道的文学创作及其影响[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02(2):80-81.

[41] 雷建平.试论袁宏道诗文创作对晚明文学发展的贡献[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7-80.

[42] 雷建平.论袁宏道诗文创作在晚明文学中的意义[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79-82.

[43] 雷建平.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看对袁宏道诗文创作的影响[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0-81.

[44] 雷建平.略论袁宏道对晚明文学发展的推动[J].兰州学刊,2005(4):273-274.

[45] 景延安.论袁宏道“性灵”说的美学特质[J].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95(3):34-37.

[46] 尹顺民,达正岳.从《袁宏道集笺校》看“性灵说”[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4):98.

[47] 肖 绵.论华兹华斯与袁宏道诗歌创作及理论的异同[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4):45-47.

[48] 刘 芹.袁宏道的诗论与诗歌创作[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49] 孟小娴.袁宏道诗歌的吴地影响[J].安徽文学,2008(11):41.

[50] 季建萍.诗歌的矫枉与过正— —评袁宏道的《雪涛阁集序》[J].名作欣赏,2008(6):34-36.

[51] 梁 静.袁宏道诗歌语言结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52] 吴 非.袁宏道记游散文的唯美倾向[J].中国文学研究,1994(1):58-63.

[53] 贺付开.论袁宏道的审美观及其游记艺术[J].中国文学研究,2000(2):65-68.

[54] 张智辉.格式塔心理学与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美学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3):116-122.

[55] 韩 石.诱引的声色:袁宏道游记新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55-160.

[56] 张红花.试论袁宏道游记中人与自然的亲和[J].宜春学院学报,2004(3):72-75.

[57] 何 飞,杨 毅.论袁宏道传记文的世俗倾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4):44.

[58] 林 虹.试论袁宏道的传记文[J].东南学术,1998(4):77-79.

[59] 温至孝.袁宏道游记散文的思想与艺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62-66.

[60] 花宏艳.“情腻”与“骨刚”的悖反——袁宏道尺牍中仕与隐的矛盾心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88-90.

[61] 黄菲菲.袁宏道尺牍中的载道思想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62] 苏碧铨.痴绝:论袁宏道山水尺牍中的情感特质[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2):6-10.

[63] 贾宗普.袁宏道与公安派研究论文综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4):8-12.

[64] 李 鸣.袁宏道综论[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倪向阳)

Review of the Study of Yuan Hongdao in the 20th Century

XU Li-zhu
(College of Literature,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research of Yuan Hongdao in different periods historically.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the paper is working to explore the originality and connotation of his literary thoughts,of equal importance,discusses the influe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Besides,The paper explores in detail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of Yuan Hongdao's works and draws a objective conclusion which covers his poems,travel-writings,biographies as well as letter-writings.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points out problems in current study with a view to offer some valuable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Yuan Hongdao;Literary thoughts;Poetic prose research

I206.2

A

1009-2854(2012)04-0047-10

2011-11-21;

2012-02-10

徐丽珠(1984—),女,福建永泰人,集美大学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袁宏道文学思想性灵
博雅文学社:抒性灵之真情,写人生之华章
《红楼梦文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杂说书家之性灵
袁宏道吏吴期间交游考述
论元代散曲的文学思想和现实特征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耿直人格下的情绪和个性扩张
浙东“大文学”思想的综合探究
———评郭庆财博士《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一书
《晚明风骨袁宏道》
不能割裂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