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

2012-08-15 00:46琼,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英语专业外语

方 琼, 胡 健

(1.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 2.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关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多年。早在199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何其莘等人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一文中就曾指出:“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 `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1]。2000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此后,在《大纲》的指导下,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采用了许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方向、英语+专业、专业+英语、非通用语种+英语、双学位等复合型以及通适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等[2](P70-78)。

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大都来自于研究型大学。迄今为止,针对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多。在中国知网检索核心期刊登载的相关论文,发现有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多是以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在这些论文中,仅有两篇文章的篇名含“应用型本科”和“英语专业”[3-4]。据统计,到2009年时,我国已有200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近30%[5]。因此,研究具有应用型高校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根据潘懋元的分类,我国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高校,即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院校[6]。这三种高校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介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它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与其他两种类型的高校有所不同。近年来,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蓬勃发展,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在校生人数日渐增加,毕业生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但是,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尚未建立起与自身的情况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迄今为止,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大多采用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培养各种类型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本文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分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运用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复合型英语人才通常是指同时具备英语技能和一门以上专业知识的人才。采用这种模式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社会对专业型、实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仅有单一外语技能的人才已不受欢迎。”[7]其次,由于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普及,我国重点大学英语专业和外语院校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和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就有可能缩短本科生接受语言技能训练所需的时间,让学生有精力来学习一门专业知识。多项研究显示,一些研究型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确实取得了成功[8]。

然而,在应用型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遇到了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较弱,亟需加强,而专业知识的学习可能会妨碍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应用型高校学生高考的平均总分和英语成绩都低于一本、二本的学生,也就是说和研究型大学的新生相比,他们入学时的英语基本功和文化基础知识都有较为明显的欠缺,需要在本科期间进一步加强。很显然,让这些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再学习一门(或一门以上)专业知识课程需要大量的课时,而本科四年的课时总数是一个常量。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专业课程将直接妨碍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将来在工作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至关重要。如果因为学习专业知识而影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有可能得不偿失。

第二,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只能接触到一点专业知识的皮毛。复合型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同时又学习专业知识。采用这种模式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对于他们未来的工作意义不大,这种程度的专业知识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无法和处于同一层次的应用型高校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

第三,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普遍缺乏精通其他专业的英语教师。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力量不如研究型大学,所以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师普遍不愿意承担专业课程。一些勉强从事专业课教学的英语教师自己对于相关专业也知之甚少。由这样的教师讲授专业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一些专业课甚至出现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现象。可以预见,英语专业缺乏专业教师的问题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难以解决。因此,由英语教师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在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英语”和“专业”的复合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英语基本功训练还是专业知识的学习都不是最佳选择。采用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人文知识素养比不上一类、二类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比不上同一层次的应用型本科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实际动手的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缺乏自己的强项和特色,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很难有所作为。

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兴起始于上个世纪末。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中国教育统计网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人数为22,077,870人,和2001年的7,190,700人相比,十年间在校生总人数增加了二倍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录取的大多数是在高校多次扩招,降低录取标准后才符合本科录取条件的学生。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综合文化知识、英语基本功等方面和传统意义上的本科生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用十多年前为本科生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这些学生显然不尽合理。

三、关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在广泛研究现有的各种英语专业复合型、通适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联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结合近年来人才市场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我们认为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可以采用“广义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是英语技能和英文知识+文科综合 理科综合+专业方向,分为三个部分:(1)一、二年级时集中力量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2)三、四年级时将学生分为文科和理工科两个大的专业,在继续进行英语教育的同时,对学生分别进行文科或理工科通适知识的教育。(3)通过学年论文、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划分若干个专业方向,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

(二)课程设置

1.基本思路

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的英语基本功训练,在听说读写译上狠下功夫。第二,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学和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已有多项研究证明,加强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能够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发展后劲[9]。第三,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功底也普遍不够,亟需加强,所以语文课也应列为主干课程。坚实的双语能力将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如虎添翼。第四,将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和条件分成文科和理工科二个大的专业,分别对其进行相关的通适知识和技能教育。在分科、设置相关课程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校其他院、系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实验设施等资源,也可以和其他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文科或理工科通适知识教育。

2.关于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0](P2-3)将英语专业的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三大类。目前,在执行大纲的过程中,各校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案。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该校英语专业本科英语技能课(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阅读、听力、写作、笔译、口译、视听说、外国报刊选读等)共1790学时;专业知识课(包括英语国家概况、词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小说选读、语言学、语用学、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等)共604学时;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写作、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外贸谈判、英语教学法、商务英语、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欣赏等)共646学时。

在上述三类课程中,我们打算保留原有的英语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而对相关专业知识课进行大幅度调整。现有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大致包括三个方向: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和英语教学。由于目前该校英语专业在校学生中具有中小学英语教师求职意向的较多,故保留英语教学法、教育学和心理学,取消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方向的全部课程。这样多出的510个课时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按照现有的教学计划,大学语文课只开设一个学期 (64学时),可以将它调整为二个学期,课时增加一倍 (64学时×2)。(2)从三年级开始,将学生按照文科、理工科分开,分别开设相关的通适知识课程。例如,文科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或增加2门英美文化、语言学方面的课程 (每学期64学时,共2个学期),剩余的318课时用来开设若干文科通适知识课程(利用本校其他院系的师资,用汉语授课)。理工科开设科技英语(每学期64学时,共2个学期),剩余的318学时开设理工科通适课程(用汉语授课)。以每门课程每周4学时计算,318学时大约相当于5门课的总课时,这个数字很可观。当然,也可以从中抽出一部分课时,来加强学生的基本英语技能训练。

信息时代市场对于人才需求变化的周期日趋缩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可以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按照当时对于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和当地经济发展特点,通过如下途径为学生划分专业方向:第一,学年论文。设定若干个专业方向,让学生围绕这些方向选题,并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师对各方向的学生跟踪指导。第二,暑期实践。目前有很多学生自发地利用暑假实习或打工,这种分散的、个体的实践方式效率不高,学生的收获有限。学校可以在大三暑假时组织学生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到当地的企业或其他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增加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了解,为学生提供潜在的就业机会。第三,毕业实习。将毕业实习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到本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或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地实习。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实习,确保学生在实习中有所收获。第四,毕业论文。论文的选题要和毕业实习挂钩。学生带着课题去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搜集数据,也可进行实验或市场调研。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为企业翻译资料,搜集整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翻译理论进行研究。

四、结论

如前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量到2009年时已经达到全国高校总数的近30%,应用型英语专业本科生已经构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探索符合其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应用型高校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培养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市场需要的有用人才。和十多年前相比,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更加明显,不宜再采用同一种模式来培养不同层次的英语专业学生。

高等教育体系应该致力于培养面向不同层面的、具有不同特色的人才。过去若干年来,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每年都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招不到合格的人才。鉴于此,应用型高校的英语专业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改变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致力于培养面向基层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而且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对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自身的发展也非常有利。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1]何其莘,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2]戴炜栋,胡文仲.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 (1949-2009)[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淑慧.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探索 [J].辽宁教育研究,2007,(5):126-127.

[4]吕迎春.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建设研究 [J].现代教育管理,2009,(7):73-75.

[5]陈方红,张立青.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的历史嬗变及述评 [J].中国高教研究,2010,(5):21-24.

[6]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 [J].高教探索,2010,(1):10-11.

[7]严辰松.与时俱进,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J].中国外语,2004,(1):67-70.

[8]蔡伟良.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 [J].外语界,2009,(6):30-35.

[9]胡文仲.对于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回顾和再思考 [J].外语界,2008,(5):18-23.

[10]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英语专业外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大山教你学外语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