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2012-08-30 18:03
青春岁月·校园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牧马人王安忆纪念馆

中国文化需重建自信

1.C(我国文化软实力对世界的影响,原文属于未然,但该选项说成了已然。另外,“引领”一词程度过高,目前还没有做到)

2.A(说的只是中国民族的奋斗历程,另外,中国并非一直落后)

3.D(张载的“物与民胞”概括的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辩证主体原则来把握人世间的各种关系”)

城中再无纪念馆

1.①形象地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旧事物将逐渐从生活中消失;②以典型事例引出下文对纪念馆存废问题的思考;③以新颖的材料开头,增加吸引力,引起阅读兴趣。

(【解析】从内容看,写74岁的彩色胶卷即将寿终正寝,表明旧事物的消亡不可逆轉;从结构看,居于篇首,必然领起下文;从效果看,由于使用的材料具有新鲜感,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2.①保留人物生活的痕迹。②记录人物生活中的点滴传奇。③是一个城市最宝贵的记忆。

3.虽然这些新事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办事效率大为提高,但是可供纪念的事物、可以保存下来的记忆,却越来越少,这不能不说是遗憾。

(【解析】作者的情感,可从第6段的“讲究效率的城市”,第9段的“在这个便捷的网络时代、数码时代”以及第10段的“因为可供你纪念的事物,可以保存下来的记忆,已经越来越少了”等句看出)

4.观点一:纪念馆的消失,引发了作者深深的忧虑。①纪念馆会保留下一些重要人物的生活痕迹,有些物品上还记录着一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没有了纪念馆,一个城市将失去最宝贵的记忆;②网络纪念馆虽然能让人足不出户就身临其境,但同时也省略了出游的兴致;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将不再习惯去纪念什么,久而久之,人们就会淡忘历史。

观点二:纪念馆的消失,让作者感到了淡淡的欣喜。①一些旧事物逐渐消失,是时代进步的标志,纪念馆的消失也是一样;②有了网络纪念馆,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全方位去看某个人物的故居,省却了出游的麻烦;③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到别的事物上,而不必花时间去纪念馆纪念那些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事物。

(【解析】第一种观点着眼于从正面阐述,应扣住文中有关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和消失后的缺憾等进行探讨;第二种观点侧重于从反面展开,应抓住时代的变化、网络版纪念馆的勃兴、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分析)

雪花的重量

1.①表明我对民族主义的反对;②表现我对鸽子的特殊感情;③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2.(1)表明我对鸽子的喜爱,也隐含着作者对和平的向往。

(2)美好事物的毁灭,灾难的降临,常常是在猝不及防的瞬间发生。

(【解析】理解(1),要抓住“食不果腹”与“饶有兴致”的鲜明对比;理解(2),要注意“浪漫”所强调的美好,“某一瞬间”、“猝然失衡”、“立刻”突出的时间短暂以及“灾难”等词语)

3.第一段写两只鸽子的恩爱,第二段写雪花带来的和平、宁静的景象以及庄严肃穆的气氛,都是为突出后文雪花的重量所造成的灾难。以此为题,初看能吸引人,读完能震撼人。

(【解析】可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该题目与前文所写内容有何关系,二是该题目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4.角度一:该文表达了作者对中日关系的一种隐忧。①雌性日军信鸽与“美男子”成就了异国情缘,象征着中日关系的美好和谐;②大雪压垮鸽笼摔碎鸽蛋,隐含着外部力量对这种美好关系的巨大影响。

角度二:该文作者借此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①就像雪花一样,一点点积聚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②粗心大意常是灾难的发端,比如我竟用朽木制作鸽笼,对翔翔的提醒视而不见。

(【解析】若从政治层面理解,要联系文中的暗示,比如“日军信鸽”、“有些同学义愤填膺地要求我杀掉它下酒”、“异国情缘”以及最后的巢覆卵破,这些都会使人自然联想到日中关系发展的某些迹象。若从人生的角度分析,要抓住“我”对鸽子翔翔的提醒视而不见以及结尾一段雪花逐渐积聚产生了巨大力量所蕴含的道理)

牧马人

1.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领起下文,引出后文对牧马人及那匹马的叙写。

(【解析】鉴赏开篇的作用,通常从手法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本开头的手法是巧设悬念,结构上总领全文)

2.①雨是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写雨是为表现当时的环境特点。②为故事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③烘托牧马人在马死之后的伤痛心情。

(【解析】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指出景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其次要分析与全文气氛的关系,再次要分析与表现人物的作用,最后要分析与主题的关系)

3.①赶路时,悉心呵护。先在前面等候,继而在后面护着,不时给它拍打身上的蚂蝗。②马死后,悲泣不已。当马滚下山坡时,牧马人将头贴在马脸上,悲声哭泣。③爱马胜过爱自己。一路上不顾自己的疼痛,只是替马驱赶蚂蝗。

4.观点一:主人公是那匹马。①从篇幅看,文章大部分文字都是写那匹羸弱的马。②从手法看,无论是写山路的险峻还是众马的表现,都是为了衬托这匹马的坚毅。③从主题看,作者受到的鼓舞和震撼,都来自于那匹马。

观点二:主人公是牧马人。①从题目看,以“牧马人”为题,牧马人的行为贯串于文章始终。②从内容看,写那匹马从来没有脱离表现牧马人这个主要对象。③从主旨看,文章固然表现了那匹马给他带来的震撼和鼓舞,但更主要的是表现牧马人对马的深情。

溟池

1.小说情节大致有三:①是否种荷花的讨论;②如何起名字的争论;③由谁写碑字的议论。

2.办公室主任的性格主要有:①勾心斗角。比如申主席赞成的事,办公室主任就要莫名其妙地反对。②迂腐可笑。如他说种荷花怕挡住视线水池边上出事情;一脸严肃地组织大家给池塘起名字。③圆滑自保。如他怕水池边出事情承担责任;为立碑写字煞费苦心,最后选定了别扭的圆头体。

3.表现了荀老师迎合主任虚伪自掩的心理。在讨论起名时他极力反对倪老师的提议,但一经主任敲定,他就不但不反对,反而“微笑了一个下午”,这与他进屋后对妻子说的话又形成对比,其人的虚伪可见一斑。

(【解析】通过细节分析人物的心理,要注意细节折射出的真实情况。比如先前的微笑一个下午,是在众人面前尤其在主任面前,而后来的拉下脸说出的话,则是在家里,是他真实思想的流露。人前微笑人后骂,显然是虚伪)

4.小说通过围绕池塘是否种荷花、如何起名字以及由谁写碑字的争论,反映了一些单位拉帮结派、小题大做,一些人曲意迎合、圆滑自保的现实。

(【解析】探究小说的主题,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言行,本篇小说的人物主要有两类:一是主任与主席这些中层干部,一是小人物倪老师、荀老师等,通过他们的表现来分析)

中国全面禁烟“落地”也难

1.AE (A“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犯了“范围、程度扩大化”的错误。E表述没有识别对象,犯了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错误。“不能全面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不了解二手烟的危害”的是中国人)

2.第二处:缺乏具体罚则第三处:保护不吸烟人群

作用:使用小标题,便于多方面或多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行文条理清楚;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能写出两点即可)

3.本段融叙述、议论、说明为一体。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将我国烟民的数量之多的叙述与专家对此所引起的严重后果的论述相结合,具体、生动、形象地告诉了读者控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我国目前禁烟的难度及所遇到的问题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禁烟措施及效果进行对比,促使我们去反思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禁烟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王安忆的世俗与清雅

1.AE (B“王安忆把自己比做一只蚕”无中生有,原文是“特别想写一部关于养蚕的小说”。C“她觉得缓慢的写作和生活节奏充满着诗意”错。原文是“慢的写作追求与生活节奏,让王安忆的日子生出些许诗意”。D理解片面,王安忆的世俗与清雅还指她的人品性格等)

2.创作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作家创作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慢写作;小说创作需要推理和想象。

3.王安忆虽身处喧嚣与繁华之地,但安于宁静寂寞,潜心高质量创作,创造出优秀作品,展现世俗市井生活,表达对现世的关怀与思考。

4.在外人眼里,王安忆是个不苟言笑、不易亲近,疏离与冷静,宁静寂寞,气质高雅的人;在熟人眼里,王安忆是个坦率真实、细腻体贴的女人;在作者眼中,王安忆是个世俗与清雅兼具的上海符号;在读者眼中,王安忆是个认真的富有想象力的有才华的作家。

杨恭仁传

1.B(执:捉住)2.C(均为连词,于是。A助词,的;代词,代石庆。B介词,在;介词,对。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3.C(②说其勇武,⑥说其有军事才能)4.B(“仁德的人必定有勇气”是纳言苏威说的,而不是炀帝说的)5.(1)不只是朕任官得人,也是卿用做人的正道教导他所致。(2)当时天下大乱,走到谯郡,被朱粲打败,逃回江都。(3)朕的子弟虽很多,恐怕没有能够胜任的,特地把洛阳委托给你。

参考译文

杨恭仁,本名纶,是弘农郡华阴县人,是隋朝司空、观王杨雄的长子。隋朝仁寿年间,多次升迁担任甘州刺史。杨恭仁为政只求大的条范,不做苛刻烦琐的细察,因此戎人汉人都能安居乐业。文帝对杨雄说:“杨恭仁在州中,很有政绩,不只是朕任官得人,也是卿用做人的正道教导他所致。”大业初年,改任吏部侍郎。杨玄感叛乱,炀帝命杨恭仁率军筹划攻取。与杨玄感在破陵交战,大败杨玄感。杨玄感兄弟脱身逃走,杨恭仁与屈突通等人追寻并擒获了他们。得胜回朝,炀帝召他进内殿,对他说:“我听说破陵之战,只有你奋力作战,功劳最大他人难比。虽然大家知道你守法清廉做事谨慎,但都不知道你还这样勇猛决断。”纳言苏威说:“仁德之人必有勇气,确实不是虚话。”

当时苏威以及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御史大夫裴蕴、黄门侍郎裴矩等都接受诏命参掌铨选事务,大都收受贿赂,士人感慨怨愤。惟独杨恭仁自己独守正直,不被裴蕴等人容下,因此出京任河南道大使,讨伐收捕盜贼。当时天下大乱,走到谯郡,被朱粲打败,逃回江都。宇文化及弑君叛逆,任用他为吏部尚书,跟随到河北,替宇文化及把守魏县。当时元宝藏占有魏郡,适值使者魏徵游说元宝藏投降,捉住杨恭仁送到京城。高祖很敬重他,授任为黄门侍郎,封为观国公。

不久任凉州总管。杨恭仁一向熟悉边境事务,很了解羌胡的人情虚实,对部下以诚相待,官吏平民都心悦诚服,自葱岭以东,各小国全都入朝进贡。没多久,遥任纳言,依旧任总管。不久,突厥颉利可汗率军数万人突然进逼州郡边境,杨恭仁随机防御,多设置疑兵,颉利恐惧退走。正值瓜州刺史贺拔威拥兵叛乱,朝廷怕路远,没时间征讨。杨恭仁就招募勇猛将士,兼程前进,叛贼没料到军队来得这么快,攻下两座城池。杨恭仁全部释放了俘虏,叛贼兵众为他的宽大恩惠所感动,于是共同捉住贺拔威后投降。过了很久,征入朝授任吏部尚书,升任左卫大将军、鼓旗将军。

贞观初年,任雍州牧,加授左光禄大夫,兼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贞观五年,迁任洛州都督。太宗说:“洛阳是要卫重地,古今难得人选。朕的子弟虽很多,恐怕没有能够胜任的,特地把洛阳委托给你。”杨恭仁秉性谦虚淡泊,必用礼仪法度自居,谦恭敬士,未曾得罪他人,当时人将他比做石庆。后来因年老有病乞求退休,皇帝批准他以特进身份回家。贞观十三年去世,册赠开府仪同三司、潭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孝。

猜你喜欢
牧马人王安忆纪念馆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印象·老舍纪念馆
渡江战役纪念馆里听故事
最环保牧马人
百年·百馆
参观海军纪念馆
“最短路径问题”的拓展与应用
带T的牧马人
王安忆
忧伤并美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