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2-09-01 10:09洪冬星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7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服务

洪冬星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范畴界定及其科学分类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和分类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形成广泛的共识,它是指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从生产企业内部职能中分离出来的、为生产商品和服务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中国政府首次使用这个概念是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当中。在2007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里,又将生产性服务业定位为“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即从偏向于服务制造生产对象的角度加以界定。在《“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采用了美国学者布朗宁和辛格曼提出的概念,将生产性服务业定义为“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与其他类型服务业和产业部门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它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关联性。生产性服务业是社会化分工的结果,依附于生产性行业的需求产生,贯穿于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各个环节当中。从关联效果看,它是为生产者提供服务投入的行业,其发展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又使得敏捷制造、零库存、虚拟企业成为可能。

二是知识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先进科技、专业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尤其是软件、信息传输、研发等行业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活动以脑力劳动和智力型服务为基础,具有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度的特征,为其他行业提供研发成果。

三是创新性。生产性服务业是高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重要推动力,能够对制造业以及其他生产行业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起到引导作用。

(三)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外延范围的界定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及矿产资源产地、是草原畜牧业大区和粮食调出地区,也是新兴的重化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经济运行发展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自治区产业结构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从内蒙古自身的情况出发,结合国家《“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本文认为对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界定应当包括:第一,围绕农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提供支持保障服务的行业和产业;第二,围绕矿业生产的主要流程(采掘)和其上下游(勘探、设计、仓储、运输等)提供配套服务的行业;第三,围绕自治区各类制造业企业生产,为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提供保障服务的行业;第四,为其他服务业行业(包括各类生产和生活性服务行业)良好运行发展和提升业态提供支持服务的行业。因此,在内蒙古自治区,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五个类别。

二、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

1.产业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与制造业相比,高技术渗透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发挥的经济效应,大大促进了所在区域的发展。以纽约为例,纽约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在曼哈顿、皇后区等少数中心城区。曼哈顿产业集聚的重要特征是以一个或多个关键企业为核心,其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进行产业链上下游及水平方向展开多方位合作。

2.科技创新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引擎和加速器。近20年来,美国服务业的R&D经费投入的平均增长率是其它行业的两倍,绝对值也远高于日本和欧洲各国。美国凭借强大的科技投入与创新能力,金融、咨询、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经历了一个以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和改造浪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与竞争能力。

3.跨国投资是发达国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手段。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在跨国转移中占据着重要比重,其跨国转移主要方式为服务业对外投资、服务项目的离岸外包以及提供特许权、经营许可、管理合约等方式。其中,美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国家,约占全球外包总数的2/3。

4.政府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发达国家在扶持和指导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分为直接扶持和间接调控两种。在直接扶持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或低息贷款、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形式保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来源;在间接调控方面,首先,逐步放松具有垄断性质产业的规制,引入竞争和多元化投资机制;其次,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再次,制定一系列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和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快建立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信息立法和规范外包市场秩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发展;最后就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济体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为劳动与物质资本带来更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加速融合。随着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的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以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为例,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其经济活动正在由以制造业为中心逐步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合的方向发展。

2.服务方式呈现虚拟化、网络化、外包化。信息技术使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化、网络化成为可能,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业态相继出现,促进了企业智能化水平的明显提高。同时,相关的专业外包公司通过提供更加专业和优良的服务,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3.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产性服务业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使其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从产品立项到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这主要是由生产性服务业的高技术、知识密集性的本质属性所派生出来的,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点与路径

(一)指导思想

现阶段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在依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自我调节的同时更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引导,有必要对全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一个总体的政策设计。一方面,抓住自治区能源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旺盛的有利时机,坚持市场化、国际化、聚集式、高级化发展方向,着力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不强和产业“不大、不高、不新、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围绕农牧业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需求,建立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农牧业的融合和互动发展。

(二)发展路径

1.加快生产企业“主辅分离”,扩大市场需求。由于我区制造业总体处于产业链底端,利润空间有限,制造企业要走服务剥离的道路有一个渐次推进的过程。目前,比较可行的选择是:(1)非核心业务剥离,让渡给专业的第三方服务业,发挥第三方服务业的规模优势。(2)生产性服务企业自身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3)通过税收杠杆的进行调节引导。

2.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发展新业态。自治区要大力发展包括运输配送、第三方物流、现代仓储、专业批发市场、大宗资源产品和特色农畜产品交易中心、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农技服务、呼叫中心、电话销售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创意产业等新业态,发挥它们在提高优势特色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升级、降低交易成本以及提升全区产业层级、运行效率等方面的支持作用。

3.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规划建设西部现代会展中心和商务集聚区。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发展优势特色产品展会、民族特色文化展会、经济贸易展览会等各具特色的会展业,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会展品牌;依托各地的总部经济园区、CBD(中央商务区)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大中型工业研发设计、管理销售、广告、金融、会计审计、法律、信息咨询等商务服务企业,形成高层次、强辐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务服务企业集聚区。

四、“十二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落实力度,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1.促进行业开放竞争。第一,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民营化。第二,通过引入“特许经营权”拍卖和招标等机制按“准市场化”思路运作。第三,对教育科研等事业性垄断行业,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按公共性、准公共性、营利性进行分类改革。第四,对一些行政性垄断的中介、咨询、信息等服务行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形成产业发展公平和效率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2.下放审批权限、强化政府服务。即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简化一切项目管理和审批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能下放的权限尽可能下放。同时加大体制机制调整力度,明确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管部门和协调牵头单位,将行业管理领域的认定、信用评级等工作统一集中起来,尽快解决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和多线管理的状况。

3.把各盟市服务业发展目标纳入考核范围。将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速、投资增速、占GDP比重、从业人员比重等重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和主要行业管理部门考核体系,建立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形成发展合力,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4.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持。把培养和引进物流、信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纳入全区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快专门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等各类生产性服务行业所需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5.加强服务标准、规范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准入条件,在注册资本、服务基础设施、从业人员资质和结构、行业内信用度等方面,特别是针对物流、货运、会计、律师、咨询等行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准入标准和条件,避免无序竞争,推进产业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6.抓好政策落实的督查工作。当前,有必要由自治区法制工作部门牵头对历年来自治区制定的涉及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做一次清理,将其中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冲突矛盾的政策文件尽快废止。特别是要加大政策落实的督察力度,对国家和自治区制定的各项服务业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要确保企业能够享受到。

(二)强化生产性服务功能区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与协调

1.因地制宜,推进生产性服务功能区建设。围绕自治区特定产业集群,注重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根据产业共性要求,构建多种生产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布局模式,一类是体现“楼宇经济”,发展占地面积小、建筑密度高的集聚区,吸引企业总部、软件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企业入驻;另一类是发展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低的集聚区作为物流市场、会展区以及其他专业功能区。

2.优化城乡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利用空间集中,发展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挥城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再通过城市辐射,带动尤其是农牧业技术服务和产后营销服务等农村牧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开放与合作。抓住国际资本加快向服务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在招商引资上侧重引进一些国际大型物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研发服务、广告、会展、互联网服务等发展潜力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态的企业、项目,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带动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研究出台推进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

1.完善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创业的财税环境和要素市场环境方面的支持政策。财政、税收、融资方面,引导和鼓励相关机构利用项目和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优惠倾斜和支持;用地方面,支持物流园区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用地政策;扩大市场需求方面,引导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将一些服务项目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等方式委托给社会上的专业化服务机构来完成,提高运营效率。

2.推动物流企业资产整合和重组。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克服无序状态。同时积极培育骨干、领军企业探索先进服务技术应用,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推动商务服务、物流等产业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3.优先发展知识型、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设立生产性服务创新专项基金,对高端服务业创新给予政策支持,积极倡导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模块化发展,鼓励企业申报服务标准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服务企业从个性化定制向大规模定制转型,并支持服务业创新支撑平台的建设。

4.积极发挥信息服务业龙头企业的引领的作用。整合资源,发挥大部门全产业链优势,在工业软件、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领域,大力推动服务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

5.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建设。从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看,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形式加强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管理,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1]Browning&Singleman.TheEmergenceofaServiceSociety [M],Springfield,1975.

[2]Riddle.Service-ledGrowth:theRoleoftheServiceSectorin theWorldDevelopment[M],Praeger,NewYork,1986.

[3]郭怀英.中国服务业体制沿革及其“十二五”战略,改革,2010,(3).

[4]陈利华.国外典型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预测与分析,2006年第11期.

[5]韩景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经济纵横,2008年第7期.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服务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