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基质对虎皮楠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2012-09-12 00:55詹孝慈罗在柒潘德权姜运力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16期

詹孝慈 罗在柒 潘德权 姜运力

摘要:采用泥炭、蛭石、珍珠岩和松树皮4种材料以不同比例配制成6种不同的混合栽培基质组合,研究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容器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测定6种不同配比栽培基质组合培育的虎皮楠苗木生长指标,如苗高、地径、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以及计算品质指数等。结果表明,虎皮楠最适宜在松树皮∶珍珠岩∶蛭石=30%∶60%∶10%的栽培基质组合中生长,最不适宜在松树皮∶珍珠岩∶蛭石=80%∶10%∶10%的栽培基质组合中生长。

关键词:虎皮楠;栽培基质;容器苗

中图分类号:Q949.753.6;S723.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6-3520-04

Effects of Culture Substrate on Growth of Daphniphyllum oldhami Container Seedling

ZHAN Xiao-ci1,LUO Zai-qi2,PAN De-quan2,JIANG Yun-li2

(1.Department of Chemical Biology, Xingyi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Xingyi 562400,Guizhou, China;

2. Guizhou Academy of Forestry, Guiyang 550005,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six culture substrate mixed with different fraction of peat, vermiculite, pearlite and pine bark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aphniphyllum oldhami (Hemsl.) Rosenth. container seedling were studied. The growth indexs including height, ground diameter, ground dry weight, biomass and quality index of D. oldhami seedlings in container with different substrate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 oldhami grew the best in the medium where the proportion of pine bark ∶ pearlite ∶ vermiculite was 30% ∶ 60% ∶ 10%; while the worst in the medium with the proportion of pine bark ∶ pearlite ∶ vermiculite=80% ∶ 10% ∶ 10%.

Key words: Daphniphyllum oldhami (Hemsl.) Rosenth.; culture substrate; container seedling

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Hemsl.) Rosenth.]为虎皮楠科(Daphniphyllaceae)虎皮楠属(Daphniphyllum Bl.)常绿乔木或小乔木,高5~10 m;小枝纤细,暗褐色;叶纸质,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9~14 cm,宽2~4 cm,最宽处常在叶的上部,先端急尖或渐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或钝,边缘反卷,干后叶面暗绿色,具光泽,叶背通常显著被白粉,具细小乳突体,侧脉纤细,8~15对,两面突起,网脉在叶面明显突起;叶柄长2~3 cm,纤细,上面具槽。雄花序长2~4 cm,较短,花梗长约5 mm,纤细;花萼小,不整齐4~6裂,三角状卵形,长0.5~1.0 mm,具细齿;雄蕊7~10枚,花药卵形,长约2 mm,花丝极短,长约0.5 mm;雌花序长4~6 cm,序轴及总梗纤细;花梗长4~7 mm,纤细;萼片4~ 6枚,披针形,具齿,子房长卵形,长约1.5 mm,被白粉,柱头2,叉开,外弯或拳卷。果实椭圆或倒卵圆形,长约8 mm,果径约6 mm,暗褐至黑色,具不明显疣状突起,先端具宿存柱头,基部无宿存萼片或多少残存。花期3~5月,果期8~11月。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区,生于海拔200~2 300 m的阔叶林中,为常见速生树种[1]。虎皮楠树姿优美、四季常青,对SO2气体具有较强的抗性和净化能力,可作庭院树、行道树,非常适宜在森林公园和风景区作绿化和观赏树种种植,亦可作防火林树种栽植[2];其体内富含生物碱,有上百种之多,还有黄酮和三萜类物质[3];根和叶还可入药,药性辛、苦、凉,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祛风止痛、治疮疖肿毒之功效[4],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脾脏肿大、毒蛇咬伤、骨折创伤等病症[5]。

容器育苗就是采用特定容器培育作物或果树、花卉、林木幼苗的育苗方式;由于容器(如网袋)装有养分丰富的培养土等基质,并常在塑料大棚、温室等保护设施内进行育苗管理,可使幼苗的生长发育获得较佳的营养供应,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出圃时苗木随根际土团栽种,起苗和栽种过程中根系受到的损伤少,从而成活率高、缓苗期短、发棵快、生长旺盛,对不耐移栽的作物或树木尤为适用。该方法还为机械化、自动化操作的工厂化育苗提供了便利[6-8]。容器育苗的基质是苗木生长发育的养分与水分基础,是决定苗木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选择和配制好基质,对容器育苗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林木的容器育苗技术研究已有不少文献报道[9-18],然而大多属于半轻型基质,质量较大,不便于运输与机械化作业;而以质地疏松、质量较轻的有机质为主配制的轻型基质配方研究尚不多见,特别是虎皮楠的容器育苗基质配方研究还未见报道。试验通过选用不同配比轻基质培养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筛选质轻易得的配方基质,从而为虎皮楠的容器苗培育提供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虎皮楠种子采集于贵州省望谟县,播种前经消毒、浸种催芽处理;泥炭购于贵阳市花溪区平桥,蛭石和珍珠岩购于贵阳市耐火材料厂,松树皮取自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贮木场;试验地点选在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植物种苗基地;试验所用的主要设备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制生产的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成套设备。

1.2方法

1.2.1基质配比将泥炭、蛭石、珍珠岩、松树皮各基质材料经曝晒、粉碎、配比、混匀、装袋、切割上牌,然后把虎皮楠种子点播于育苗网袋中,放置在种苗基地的培养温室内,常规日常管护。不同基质成分及配比组合有6个,具体见表1。

1.2.2生长指标及测定方法试验的每个基质组合都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株虎皮楠苗木,计每个基质组合有虎皮楠苗木120株,全部供试虎皮楠苗木计720株。从播种开始计时,至苗木生长120 d后,对各重复均随机抽取10株苗木作为测试对象,分别测定各基质组合网袋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干物质重量等生长指标[19],其中地径采用精度为0.01 mm的电子测微尺测量,高度用精度百分之一的钢卷尺测量,重量称量采用精度为0.01 g的电子天平,并利用苗木品质指数公式计算虎皮楠苗木的品质指数[20],苗木品质指数(Quality index,QI)=苗木总干重/[(苗高/地径)+(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

1.3数据分析

所得试验数据采用 SPS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择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生长120 d后的苗高、地径、苗木生物量指标和苗木品质指数,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Multi-objective decision-making method)进行综合评价与决策[21]。

2结果与分析

虎皮楠种子点播于育苗网袋中萌发后,经过120 d的培育及日常管护,然后测定虎皮楠苗木的生长指标,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培育的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的生长指标见表2。

2.1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苗高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生长120 d后的苗高影响大小顺序为P1(10.845 cm)> P6(10.394 cm)>P2(10.041 cm)>P3(10.035 cm)>P5(9.483 cm)>P4(9.477 cm),以P1基质组合的苗高最高,P6基质组合的苗高次之,P4基质组合的苗高最低,说明基质组合P1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苗高生长的影响最明显。

2.2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地径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生长120 d后的地径影响大小顺序为P2(2.121 mm) >P6(1.985 mm)>P1(1.966 mm)>P5(1.950 mm)>P4(1.911 mm)>P3(1.818 mm),以P2基质组合的地径最大,P6基质组合的地径次之,P3基质组合的地径最小,说明基质组合P2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地径生长的影响最明显。

2.3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地上部分干重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生长120 d后的地上部分干重影响大小顺序为P6(0.383 g)>P2(0.380 g)>P1(0.285 g)>P3(0.255 g) >P5(0.254 g)>P4(0.235 g),以P6基质组合的地上部分干重最重,P2基质组合的地上部分干重次之,P4基质组合的地上部分干重最轻,说明基质组合P6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地上部分干重的影响最明显。

2.4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地下部分干重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生长120 d后的地下部分干重影响大小顺序为P6(0.084 g)>P2(0.072 g)>P3(0.062 g)>P5(0.055 g)>P1(0.052 g)>P4(0.043 g),以P6基质组合的地下部分干重最重,P2基质组合的地下部分干重次之,P4基质组合的地下部分干重最轻,说明基质组合P6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地下部分干重的影响最明显。

2.5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生物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基质组合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生长120 d后的生物量比较结果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生长120 d后的生物量影响大小顺序为P6(0.467 g) > P2(0.452 g)>P1(0.337 g)>P3(0.317 g)>P5(0.309 g)>P4(0.278 g),以P6基质组合的生物量最大,P2基质组合的生物量次之,P4基质组合的生物量最小,说明基质组合P6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生物量的影响最明显。

2.6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质量的影响

苗木品质指数是综合了数个苗木生长指标所得出的,能较好地反映苗木前期生长的强弱;不难看出,苗木的高径比、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干物质重量比越小,总干重越大,则苗木品质指数就越高,反映出苗木的质量也就越好。不同栽培基质组合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生长120 d后的苗木品质指数计算与比较结果见图2。由图2可见,不同栽培基质组合的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生长120 d后,苗木的品质指数差异较大,品质指数的大小顺序为P6(0.048)>P2(0.045)>P3(0.033)=P5(0.033)>P1(0.031)>P4(0.027),说明基质组合P6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品质指数的影响最明显。

2.7虎皮楠网袋容器苗最佳栽培基质组合的综合筛选

根据以上各项指标的分析结果,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生长120 d后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和苗木品质指数等指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各项指标的差异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为了全面和科学地评价不同栽培基质组合的容器苗生长发育优劣,试验选择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生长120 d后的苗高、地径、苗木生物量指标和苗木品质指数,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和决策。首先应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变异系数法对不同栽培基质组合虎皮楠网袋容器苗各项指标进行计算,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3;接下来对不同栽培基质组合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的综合评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见表4。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各栽培基质组合中以P6基质组合的综合评价分数最高,评价值为0.991 0,说明这是此次试验的最优基质配方;P2基质组合的综合评价分数居第二,评价值为0.956 5,为次优基质配方;而P4基质组合的综合评价分数最低,评价值仅为0.634 5,反映出P4基质组合是此次试验的最差基质配方。

3小结

试验设置的6种轻型栽培基质组合质地疏松、重量轻,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持水能力,而且有机质含量高。从分析结果来看,不同栽培基质组合对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的生长发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各项指标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通过所测的指标来看,虎皮楠网袋容器苗在栽培基质组合松树皮∶珍珠岩∶蛭石=30%∶60%∶10%配方的培育下各方面都生长良好,泥炭∶珍珠岩∶蛭石=50%∶40%∶10%配方次之,而松树皮∶珍珠岩∶蛭石=80%∶10%∶10%配方的各方面都表现较差。通过筛选,栽培基质组合松树皮∶珍珠岩∶蛭石=30%∶60%∶10%的配方较有利于虎皮楠网袋容器苗的生长,且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因此建议在造林树种育苗生产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第二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1950-1954.

[2] 张勤生,曾建国.虎皮楠等珍稀树种种子萌发温度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4):59-61.

[3] 李震宇,郭跃伟.虎皮楠生物碱研究进展[J]. 有机化学,2007,27(5):565-575.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纂委员会.中华本草(第四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6] 闫杰,罗庆熙,韩丽萍.工厂化育苗基质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06(2):34-37.

[7] 许洋,许传森.主要造林树种网袋容器育苗轻基质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6(10):37-41.

[8] 罗在柒,王军辉,许洋,等.轻基质网袋容器播种育苗产业化效益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09,56(10):76-77.

[9] 罗在柒,王军辉,许洋,等.凹叶厚朴网袋容器苗生长指标分析与基质筛选[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4):116-119.

[10] 林霞,郑坚,陈秋夏,等.无柄小叶榕容器育苗轻型基质配方筛选[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3):401-404.

[11] 姜从斌.对发展容器育苗的建议[J].辽宁林业科技,2003(2):37-38.

[12] 郑建福.容器育苗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6(8):48-49.

[13] 徐刚标,张合平,朱积余.中国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广西林业科学,2002,31(1):19-22.

[14] 邓煜,刘志峰.温室容器育苗基质及苗木生长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0,36(5):33-39.

[15] 刘勇,王淑京,翟建文,等.苗木质量调控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16] 罗在柒,王军辉,许洋,等.观光木网袋容器苗生理指标测定与基质筛选[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1):94-97.

[17] 鲁敏,李英杰,王仁卿.油松容器育苗基质性质与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关系[J].林业科学,2005,41(4):87-93.

[18] 黎明,贾宏炎,郭文福,等.湿加松轻基质网袋容器苗培育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8(2):21-22.

[19] 鲁敏,姜凤岐,宋轩.容器苗质量评定指标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6):763-765.

[20] 李玉莲,张亚楠,王子奕.评价出圃苗木质量的几个主要指标[J].林业科技,2007,32(4):12,22.

[21] 杨自厚,许宝栋,董颖.多目标决策方法[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