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城乡一体化模式探讨

2012-09-12 00:55刘凤莲林爱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16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刘凤莲 林爱文

摘要:在分析和归纳现有低碳城市模式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法探讨中国低碳的城乡发展道路。结果表明,中国要走低碳的城乡发展道路,就应当合理制定城乡规划,开发低碳能源供应网络,推动低碳产业发展,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普及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打造适应生态和人居的合理布局。研究结论:从低碳经济视角研究中国的可持续的城乡发展模式是个复杂的问题,应将低碳转型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城乡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4.5;F292.3;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6-3632-04

Research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Model in China from the View of Low-Carbon Economy

LIU Feng-liana,b,LIN Ai-wena,b

(a.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b.MOE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model in China from the view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litatively method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pathways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 China based on analysis and sumarize of current low-carbon city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cientific planning of urban-rural, developing low-carbon energy supply network, promoting low-carbon industrial, constructing 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realizing clean production and resources recycling, popularizing green archite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and building rational ecological and residential layout were necessary for walking along the pathways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 China. It was a complex issue to discuss Chinese sustainabl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model from the view of low-carbon economy. The integration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rural development model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1]。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无疑是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国家影响力的战略举措。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探索低碳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2-10]。目前在探索低碳道路发展规划时,主要集中于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然而很多城市问题单纯依靠城市自身发展很难彻底解决,加之“城市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探讨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而采取低碳发展策略、探索可持续的城乡发展模式就成为了亟待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在综述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借鉴近几年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低碳能源和低碳产业发展、普及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调整土地利用和转变消费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城乡一体化模式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低碳经济的涵义与发展实践

1.1低碳经济的内涵

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先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供给及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11]。庄贵阳[12]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冯之浚等[13]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基本要求是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基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14]认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总之,低碳经济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其实质在于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1.2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探索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的概念是由低碳经济发展而来的,基于国内外低碳城市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的成果,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已提出新的概念,如庄贵阳[15]对低碳城市的定义是在城市发展中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夏堃堡[16]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城市生产及居民消费,低碳社会就是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诸大建[17]认为低碳经济包括3方面的经济活动: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要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高碳性能源;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要大幅度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包括提高工业能效、建筑能效和交通能效等;在经济过程的出口环节,要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生物措施增加地球的绿色面积,吸收经济活动所排放的CO2,即所谓的碳汇。综合以上概念,我们认为,低碳城市是指生产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生活以低碳消费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与蓝图的城市。

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以上海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试点,通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开拓城市低碳发展之路;广东省珠海市推广了使用液化天然气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山东省日照市以居民生活为低碳城市建设着眼点,广泛普及太阳能技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四川省攀枝花市将生物质燃料作为城市发展的能源;河北省保定市、福建省厦门市以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已经着手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建筑、交通、产业发展等作为城市低碳化的发展对象,把低碳理念融入城市整体规划思路中,它们已成为中国当前发展低碳城市的先行者。尽管低碳城市理念正在逐渐引起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关注,但有效的模式并非万能,仍需因地制宜探索有区域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2低碳城乡一体化模式

目前各地都倡导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和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然而却缺乏对目前中国甚至世界低碳城乡一体化模式的思考与探索,很多地方甚至是盲目地在搞城乡一体化或者单纯的城市低碳化。因此我们通过对城乡一体化典型模式的研究,提出低碳化的城乡发展模式,以期为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

2.1低碳城乡一体化模式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标志之一。我们认为,低碳城乡一体化就是指在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从区域角度出发,把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合理制定城乡规划,开发低碳能源供应网络,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普及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打造适应生态和人居的合理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承认城乡差别和明确城乡功能互补的基础上,谋求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高效、低碳可持续发展。

2.2中国低碳城乡一体化模式探讨

低碳城乡一体化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发展优先,强调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要以支柱性低碳产业为主导、以农村生态系统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合理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在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2.2.1中国需在低碳发展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城乡模式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最小化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即经济的高效发展和集约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碳转型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推进低碳城乡一体化要以低碳经济为载体,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低碳定位也不可能以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减排量为目标。中国推进低碳城乡一体化发展应该是发展优先,以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协调为目标,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低碳产业的选择、低碳技术的应用来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2.2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中国绝大部分发达城市都有着深厚的工业化基础,因而也直接导致了产业结构偏“高碳”的特性,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的城市屈指可数。与此同时,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依靠水土为中心的传统农业将接近或达到承载能力的临界状态。因此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产业结构决定能源消费结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现实中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5倍多,也为第三产业的5倍多,目前中国的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消费量的50%以上[7]。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逐步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高效、低碳发展。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低碳转型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各地应依据自身禀赋、发展特征和比较优势选取低碳产业类别,如发展教育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低碳旅游业等。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就可以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科学开发利用,以旅游业及其配套服务业为发展核心拉动低碳转型;河北省保定市、山东省德州市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国内甚至国际的新能源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该类产业的建设必须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成为高耗能的“世界加工厂”[2]。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推进城市化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既重视新兴产业的培育,又重视传统产业的改造。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合理规划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坚持“各产业互动、城乡经济互融”的原则,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城郊经济。以农特产品为基础,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促进产业转移,把适合在农村发展的工业放到农村,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培育建设一批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集农副产品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实现农户小生产与商品大市场的对接,延长产业链,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2.2.3开发城乡低碳能源供应网络中国9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可以有效降低CO2排放。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尤其是农村地区;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大力发展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加速发展天然气,通过扩大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进口周边国家天然气以及液化天然气,增加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先进利用,广大农村地区应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鼓励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鼓励发展生物质柴油产业;改变能源结构单一的局面,使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高,到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率达到15%左右,到2050年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洁能源满足[13]。

2.2.4合理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公共交通系统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首次把城镇、乡村规划纳入了一个法律体系中,使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进入了高峰。其中影响较大的如浙江省县市域总体规划、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等;它们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将中心城市或城市群与周边县城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规划;这在空间上有效地整合了产业、土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统筹了城乡发展,促进了城乡联动,整体推进了现代化进程,即在区域布局上,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及城市群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时间顺序上,优先发展基础条件较好、非农产业发展快、经济实力强的建制镇;在规模体系上,使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县域内应优先发展1~2个中心镇,并使其达到小城市规模,成为区域产业积聚的重要基地和专业市场的重要载体,以此构建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即规模结构组合有序、功能定位优势互补、空间布局科学合理、整体协调的城乡一体化格局[18]。低碳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等。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19]。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用能迅速增加,已在总能量需求中占到了30%的比率,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推进城乡一体化应着力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尤其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综合交通网络。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控制私人汽车增长,同时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的城乡交通体系;二是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例如城市可推广自行车租借系统,让自行车租借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在交通系统中设立自行车专用通道等。此外,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汽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2.2.5调整土地利用,扩大碳汇潜力近年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1.9~2.6亿t,增加碳汇以提高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也是减排的重要途径。首先是增加森林碳汇。作为“地球之肺”,森林在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为进一步增加碳汇,应通过造林和再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管理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延长轮伐的时间等措施增强森林碳汇;通过减少毁林、改进采伐作业方式、提高木材利用效率以及更有效地森林灾害控制等措施来保护森林碳贮存;通过沼气替代薪柴、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进行木材产品的深加工、循环使用等来实现碳替代。努力实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的目标[13]。其次是增加耕地碳汇。耕作土壤是有着巨大固碳潜力的碳库,应该通过各种农艺技术来增加其固碳量。中国目前的农田面积为9 500万hm2,其中稻田占10%。从1980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8 g/kg提高到了20.1 g/kg平均每年提高0.14 g/kg,但仍具有很大的固碳潜力。最后是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草地国,拥有草地面积达392.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0%。由于草地为中国第一大陆地生态系统,其植被碳储量约占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总植被碳储量的16.7%,而且其固碳减排成本最低。因此,通过合理放牧、灌溉、施肥和品种改良等措施合理管理好草地,这对于中国草地固碳量的增加、生物量碳的积累和土壤碳储量的提高都有着重大意义。

2.2.6加强宣传,引导城乡居民低碳消费加强宣传,转变居民的消费理念,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形成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CO2排放的良好氛围,如使用节能产品、推广节能灯、采用LED绿色照明等,通过购买节能家电,如节能空调、节能冰箱、节能洗衣机、节能电脑等实现家电节能;通过调整居住方式,推广低碳建筑,减少对采暖、制冷、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需求,进而减少CO2的排放量;其他低碳生活方式包括购物尽量不用塑料袋、有效回收利用生活物品、购物前先算碳排放、提倡一水多用、电器关闭不待机、拒绝一次性用品、不必要时不开车等;提倡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鼓励城市居民对初级食品的消费,引导居民形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3结语

中国要走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就要在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区域需要依据自身禀赋和比较优势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注重城乡互动,延长产业链条,通过产业合作实现城乡合作,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向深层次发展,逐步扩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合理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共同扩大碳汇潜力,开发低碳能源供应网络,打造适应生态和人居的合理布局,发展绿色交通;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城乡居民低碳消费。可持续的城乡发展模式是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还有更多的发展理念与方式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尤其是将低碳转型路径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相结合等,这些研究对中国成功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光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城乡规划理念转变[J].城市规划,2010,34(1):9-14.

[2] 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17-22.

[3]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0):71-79.

[4] 毕军,刘陵轩,张炳,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困境[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13-16.

[5] 魏一鸣,范英,王毅,等.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15-20.

[6] 潘海啸.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40-45.

[7] 王家庭.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3):85-89.

[8] 倪外,曾刚.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5):38-42.

[9]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1-7.

[10] 郭万达,黄佳军,杨伟,等.低碳城市化:我国城市发展新坐标[J].开放导报,2010(2):20-25.

[1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9.

[12]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3] 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14]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4-l9.

[15] 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1):69-71.

[16] 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 环境保护,2008(3):33-35.

[17] 诸大建.低碳经济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吗[N].解放日报.2009-06-22(06).

[18] 刘静.城乡一体化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19] 李旸.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2):56-67.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