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艺术工作者如何实现社会价值

2012-09-14 04:59凌加春
观察与思考 2012年8期
关键词:艺术工作者美术家当代艺术

□ 凌加春

论当代艺术工作者如何实现社会价值

□ 凌加春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当代艺术工作者应该从文化立场、价值取向和服务意识这三个方面认真思考,端正创作思想,在艺术创作内容、形式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创作,充分发挥艺术作品在陶冶心灵、提升境界、振奋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领群众焕发出奋发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从而实现艺术工作者自身的社会价值。

当代艺术工作者 文化立场 价值取向 服务意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最好时期,也是文化艺术事业取得显著成果、影响日益扩大的最好时期。在一个经济大国崛起的时候,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所有文艺工作者毕生努力的目标。而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是军事、是经济,21世纪的竞争则演化为文化的角逐,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因此,笔者认为当代艺术工作者、美术家,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力量,如何为进一步繁荣发展美术事业,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贡献,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成为摆在广大艺术工作者、美术家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从目前我国美术的发展态势来看,一是当代中国美术发展趋势更加开放和多元,广大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二是美术生态更加生动、活跃,创作展览和多项活动的整体水平均有所提高;三是美术各门类各方面成果业绩显著,繁荣局面与各种挑战并存。当然这些发展业绩的取得,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得益于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得益于各级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密切协作、积极配合,得益于广大艺术工作者、美术家的同心协力、共同参与、开拓进取。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美术工作同党和人民的要求、事业发展的期待还存在差距;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与一个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经济文化大国、历史文明古国还不够相符;美术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例如多年以来存在的美术创作整体上量大于质,缺乏从精神内涵到形式语言都产生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消费主义意识对当前美术创作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美术评论未能体现监督功能和引导作用;艺术工作者、美术家的综合素质以及服务社会的本领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面临的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与实践中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

作为当代的艺术工作者、美术家,需要不断的学习,深刻领会我们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关心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注意学习文艺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要做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动者。“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美术家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精神气节、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随着《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的颁布,明确了广大文艺工作者践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坚持爱国为民、弘扬先进文化、追求德艺双馨、倡导宽容和谐、模范遵纪守法是时代赋予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美术家的社会担当。如何实现艺术工作者、美术家的社会价值,需要我们面对和思考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艺术工作者、美术家的文化立场问题。

从国家文化战略需要出发,应该把中国美术的发展与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目标联系起来。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物质优势和国际霸权,动摇了部分艺术工作者、美术家坚持自身文化立场的自信心和现实基础,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畸变成为一种社会心理。文化自卑、文化盲从的社会心理对我们的当代美术以致整个文艺事业造成不良影响。目前,艺术工作者、美术家需要明确自己的文化立场,文化立场游移不定的状态亟须扭转,我们理应充分体现出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强调具有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积极意义,一切有悖于艺术规律、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消极性艺术思潮都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弘扬先进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艺术实践,这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美术家的时代责任。

其次是当代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问题。

当下我们的民族文化依然处在与西方文化博弈的状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抵御西方文化侵蚀,成为我们民族复兴的一个突出指向。“和谐”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内涵。作为当代的艺术工作者、美术家,我们应该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良知,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在中国的美术创作领域出现了形态各异的美术创作思潮与美术创作形式,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有人坚守中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阵地;有人痴迷于中国文人画的笔墨底线;有人欲重扛西方古典写实的大旗;有人“挪用”西方波普艺术的图式;有人沉溺于自闭的空间,异想天开,自我表现;有人随意涂抹,游戏与调侃艺术,完全脱离群众,不知所云;有人照相写实,只有真实的躯壳,却迷失了艺术作品的精神本质、应有的价值和审美取向……目前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还存在那种自虐、自嘲、丑化自我的“当代艺术”创作倾向,其中的诉求很复杂,有的就是为了以“艺术”的方式满足一些西方主顾的需求,有的则纯粹是为了好玩,有的则是个人情绪的偶然宣泄,这是我们必须竭力反对的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鲜明、自信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当代艺术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做好“三贴近”,不搞花架子,扎扎实实地在创作上下真功夫、下苦功夫,力求创作出精品力作。人民的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应该从杂乱缤纷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回归到创作的本源,回归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回归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空间。艺术家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用内心的真情实感来构思作品,在现实中发现美、认识美、表现美,揭示生活的本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用求真务实的现实主义绘画,表现人民群众的现状与历史,积极推进美术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创新,大力推进美术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

鉴于当下中国美术创作的现状,每位艺术工作者、美术家应认真地反思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出路,有必要再次审视艺术创作的本质及其核心价值观念,倡导真、善、美高度统一和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思想导向,以促进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与和谐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精髓、价值追求、文化智慧和创新精神的同时,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当代艺术的精华,使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发展。

第三是艺术工作者、美术家的社会服务意识问题。

作为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审美水准的艺术工作者、美术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艺术形式的探究或所谓的个性表达上,还应该有更重要的文化担当,为大众审美指引方向。我们国家经历了多次战乱的创伤和文化的断层,国人的审美一度陷入了低谷,近年来虽有了一定的提高,却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比如在一幅看似平淡的名家画作和一幅看似色彩华丽、描摹精细的商业行画前,绝大多数人往往倾向于后者。因为前者内涵深厚,难懂,后者直白媚俗,好懂。他们会选择适合自己那种低层次审美水平的所谓漂亮画。因此,面对处在恢复阶段的大众审美,当代的艺术工作者、美术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任重道远,我们不仅应当保持对生活和艺术的真实和真诚,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更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关注民生,反映民意,表现广大群众的生活状态,并且热心公益、乐于奉献,应该心里装着普通百姓,而非置大众审美的现实于不顾。艺术创作既不能媚俗又不能脱离大众,需要具有较好的把握能力。新的艺术思想就从大众所生活的客观现实中孕育,新的艺术语言则在与大众的对话中生成、成长和完善。这样的艺术具备了社会的公共意义,因而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永恒的价值。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体验就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沟通的最好平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在不知不觉或潜移默化中渗入观众的心灵。美术作品这种艺术形式能够非常直观地体现出一个民族或时代的精神气质,虽然美术的发展总是受到一些各种各样的观念、思潮的影响,但我们更应该展示出我们的价值观,整体地展示我们的精神追求、艺术趣味和品格。

总之,在我国新的发展时期,广大的艺术工作者、美术家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弘扬社会正义,引领文明风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通过传承优良民族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精华,不断锤炼艺术品格,勇攀艺术高峰。这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者凌加春,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嘉兴美术馆(嘉兴画院)副馆长(副院长)嘉兴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二级美术师(嘉兴 314000)。

责任编辑:徐友龙

猜你喜欢
艺术工作者美术家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第三届广西青年美术家作品提名展作品选登
《逆行者》油画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广西美术家抗击疫情美术作品选登
小榄美术家协会建会35周年作品展作品选登
国有艺术院团党建工作的认知与思考
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