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促进初中生人格发展的研究

2012-09-15 04:29张丽艳赵文昌
关键词:篮球运动人格篮球

张丽艳,赵文昌,李 琳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3.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只强调了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一面,而对学校体育的另一面,即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却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耿培新和罗映清指出,学校体育具有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功能[1-2].人格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学校体育这一功能的强化和提升将有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能获得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大力支持.应春意等调查了不同运动项群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发现体能类运动项目和技能类运动项目对人格中的敏锐性等特质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对乐群性等特质的影响差异显著[3].由于经常从事的运动项目不同,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亦不同.欲探悉学校体育与学生人格发展的关系,需要对不同运动项目分别进行研究.

篮球运动是学校体育中最为普及和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之一.其激烈的对抗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学生加入到篮球爱好者的行列中来.褚文亚[4]认为篮球运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培养合作和竞争精神.孙世明等[5]指出,篮球运动可以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起到优化和促进作用,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然而,进行资料检索发现,篮球运动与学生人格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多为经验总结和阐述,缺乏实证性研究,尤其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人格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当前的现状和研究的实践价值,本文拟以篮球特色学校的中学生为被试,与一般学校学生进行比较,辨析篮球运动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了解性别和年龄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寻找人格发展的关键期.采用测量取向的研究设计,不仅可以增强研究的生态学效度,而且可以为后继的实验研究选取有针对性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指标,最终达到解释、预测和干预的目的.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设计

采用2(组别)×3(年级)的实验设计,实验组被试来自上海市一所篮球特色学校的3个年级(预备年级36人、初一年级61人、初二年级57人),共154名学生(平均年龄:12.45岁).对实验组学生的要求是,进行篮球运动一年以上,每周进行篮球运动的运动量分值≥8分(根据中学生体育运动状况调查表计算得分).选择学源、地域、师资和设施相近的一般学校,按实验组的年级和性别比例选取学生构成对照组,共130名学生(平均年龄:12.68岁).

1.2 测量工具

1.2.1 中学生体育运动状况调查表

自编中学生体育运动状况调查表(见表1),根据中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状况,制定了5个条目.

表1 中学生体育运动状况调查表

参照前人对运动量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同时结合中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现状,将每名中学生每周进行的运动量设定为:运动量=运动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后身体状况(运动强度),计算出每名学生每周的运动量分值.

对17名学生在间隔15d后进行了第2次测量,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3,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1.2.2 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

由英国心理学教授艾森克夫妇编制的一种常用的人格结构自陈问卷,由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教授引进修订.该问卷包括88个条目,反映4个人格维度:外向性(E)、神经质(N)、精神质(P)、掩饰性(L).问卷采用是非题形式,以0,1计分.外向的人不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在人格上具有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好交际、渴望刺激、冒险等特点,E分量表的分数越高越偏外向;神经质又称情绪性,情绪稳定者情绪反应缓慢、轻微,且容易恢复平静,善于自我控制,情绪不稳定者相反,该项测验(N)分数越低情绪越稳定;精神质(P)得高分的人倔强、固执、粗暴强横、铁石心肠,低分表现为敏感、顺从、易与人相处等;掩饰性主要测试被试的掩饰,假托和自我隐蔽倾向,同时也有测量被试纯朴性的作用.高分说明回答中有掩饰或虚假.EPQ(儿童版)适用于7~15岁少年儿童,中学生的重测信度在0.62~0.86之间.

1.3 施测程序

选取篮球特色学校为实验学校,进行团体施测.先填答《中学生体育运动状况调查表》,然后,根据主试的指导语填答EPQ.对照组被试的施测程序同实验组.

1.4 数据处理

回收问卷,剔出不符合实验组学生要求的被试.将所有被试EPQ测验的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T分(M=50,SD=10),后继研究中提到的各维度分数均为各维度的标准T分.用Excel 2003管理原始数据,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初中生参加篮球和其他体育运动的状况

实验组学生最常参加的运动项目是篮球(100%).所有学生的运动量都能达到:每周3次以上,每次运动30min,每次运动后都能达到身体出汗的状态.所有学生进行篮球运动的时间都在1a以上.

由于上海市对初中生的要求是:每周3次体育课,每次45min;另外,还有1次活动课,可以根据兴趣进行体育活动.实验组学生为篮球特色学校学生,其每周至少3次以上,每次至少30min的篮球运动时间占其体育课和活动课时间的大部分,进行其他运动类型活动的时间就很少,甚至基本没有.从这点上来说,可以规避其他运动项目对实验组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对照组学生最常进行的运动项目是羽毛球(48.5%),其次是篮球(23.8%),最少进行的项目是跆拳道(0.8%),每周参加活动的次数在1~2次之间的占39.2%,3~5次的占50%,每次进行活动的时间在30min以上的有93%,83.8%的学生运动后能达到出汗状态.大部分学生(79.5%)进行体育运动的时间超过了1a.

2.2 影响初中生人格发展的因素分析

初中阶段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人格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此阶段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人格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初中生人格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了解人格随年级发展变化的特征,我们将全体被试以年级为单位分别进行分析,考察性别与组别对3个年级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表2—4为3个年级学生人格的描述统计结果.

表2 预备年级学生人格发展的描述性统计()

表2 预备年级学生人格发展的描述性统计()

性别 组别 人数E N P男实验组19 47.77±8.90 44.38±10.75 39.62±5.27对照组 19 45.52±12.14 51.04±7.83 44.28±8.95女实验组17 49.82±12.06 41.20±11.18 45.04±5.88对照组24 43.46±15.78 46.12±10.59 50.85±10.35

表3 初一年级学生人格发展的描述性统计()

表3 初一年级学生人格发展的描述性统计()

性别 组别 人数E N P男实验组37 45.65±13.62 45.23±8.29 44.18±5.96对照组 29 42.69±13.64 48.84±10.00 44.16±7.93女实验组24 50.12±10.03 46.64±12.54 42.79±6.77对照组20 43.77±12.33 48.31±11.44 48.09±9.99

表4 初二年级学生人格发展的描述性统计()

表4 初二年级学生人格发展的描述性统计()

性别 组别 人数E N P男实验组34 46.05±13.49 47.29±10.45 44.96±7.67对照组 21 44.46±13.08 44.96±10.72 43.73±6.95女实验组23 53.20±9.49 49.56±11.80 51.02±8.83对照组17 48.82±11.34 46.85±9.88 49.92±12.57

陈作松[6]对身体锻炼与高中生人格关系进行的研究发现,身体锻炼量(强度×(时间-1)×频率)与EPQ的内外倾向性人格特征呈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本研究进行的预分析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运动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为了控制运动量这一变量对人格各维度的影响,将运动量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见表5—7.

由表5可知,组别因子在EPQ的N维度上主效应显著(P<0.05),在P维度上主效应非常显著(P<0.01).即预备年级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神经质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精神质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从表2可知,实验组学生神经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精神质得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篮球运动可以影响预备年级学生的人格,能够使其变得更加情绪稳定且易与别人相处.

性别因子的主效应在P维度上极其显著(P<0.001),男学生的精神质得分显著低于女学生,男学生较女学生敏感、顺从.这一性别差异表现值得我们思考,这可能是预备年级学生还没有进入青春期的缘故.组别和性别在各因变量上的交互作用则不显著.

表5 预备年级学生人格差异的协方差分析

表6 初一年级学生人格差异的协方差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的组别因子在P维度上主效应显著(P<0.05).结合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男学生两个组别的得分相差不大,差异主要来源于女学生,实验组女生的精神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女生.表明:篮球运动对初一年级男生的人格影响不大,但可以使初一年级女生更加顺从,易与人相处.

组别和性别在P维度上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在其他因变量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表7 初二年级学生人格差异的协方差分析

初二年级组别因子在各因变量上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因子在E维度和P维度上的主效应非常显著(P<0.01).具体表现为:男学生的外向性和精神质得分非常显著的低于女学生,说明初二男生较女生内向和顺从、易与人相处.初二年级是青春期的转折阶段,男女生在人格上的表现往往与其他年级不同,这一时期是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应该值得重点关注.

从上述3个表格的效果量指标来看,人格3个维度在组别因子上的效果量指标表现出一定的趋势,即随年级增长效果量值变小,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在变小,这表明篮球运动对预备年级学生人格的影响最大,对初一年级学生人格的影响次之,对初二年级学生人格的影响最小.

3 讨论与分析

本文对篮球特色学校与一般学校3个年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组别×性别的协方差分析,发现经常进行篮球运动(每周进行篮球运动的运动量分值≥8分),并持续一段时间(1a以上)后会对初中生人格的某些维度产生积极影响,这个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具体表现为:预备年级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神经质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精神质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初一年级实验组女生的精神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女生;初二年级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各因变量上差异不显著.初二年级男学生的外向性和精神质得分非常显著的低于女学生,男学生较女学生内向和顺从、易与人相处.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条件基本相似,是否经常参加篮球运动是两组学生唯一不同之处,据此可以推断人格上的差异来源就在于此,经常参加篮球运动会使预备年级学生更加情绪稳定和易与别人相处,也能够改善初一女学生的精神质.

篮球是学校体育课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篮球运动技术,还要经常进行组与组、班与班之间的篮球竞赛和游戏.要想获得胜利,除了依靠个人的努力之外,还必须依靠团队的协作.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怎样与别人相处、交流和配合,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交际和合作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向善从人意,易与人相处的方向发展.另外,篮球是一项同场竞技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进行篮球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宣泄情绪,愉悦身心.这种长时间、多次的身心体验,有利于学生的人格朝着情绪稳定的方向发展.

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同,人格发展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篮球运动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是否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别呢?表5—7的效果量指标可以说明,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人格的影响因年级不同而不同,对预备年级学生人格的影响最大,对初一年级学生人格的影响次之,对初二年级学生人格的影响最小.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还要从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来看.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气质理论,他从巴甫洛夫和捷普洛夫的著作中得到启示,认为人格的生理基础来源于大脑的神经系统活动.早期认为内外倾向性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后期又将大脑网状结构作为内外倾向性的生理基础;神经质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的边缘系统;精神质的生理基础可能与雄性激素有关[7].波兰心理学家斯特里劳[8]曾对内外倾向性、神经质、焦虑与神经系统特性的关系做了综述,认为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维度与巴甫洛夫的神经类型学是有紧密联系的.

此前,根据巴甫洛夫理论进行的研究表明[9-10],中小学生神经系统特性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14岁之前是神经系统特性的快速增长期,14~18岁是慢速增长期,18岁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如此看来,人格的发展也经历着同样的过程,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的速率逐渐减慢,越来越趋于稳定.本研究中的被试年龄均小于14岁,神经系统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其人格的发展也处于一个不稳定、易变的阶段.在此阶段给予足够的篮球运动刺激,就易使其人格发生改变,而且年龄越小,人格越容易发生变化.

为此,建议学校体育管理部门、中小学校和体育教师针对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和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尽早开设篮球课程.设计一些适用于低年级学生使用的小篮球,开发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的篮球运动和游戏方法.为学生安排一定时间和一定强度的篮球运动,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5 结论

(1)篮球特色学校预备年级学生与一般学校预备年级学生在人格的神经质和精神质上差异显著,说明篮球运动可以影响预备年级学生人格的神经质和精神质,能够使预备年级学生情绪更加稳定,善从人意,易与人相处.

(2)经常进行篮球运动可以改善初一年级女学生的精神质,能够使其善从人意,易与人相处.

(3)组别在初二年级学生人格各维度上的主效应不显著;初二年级男学生与女学生在人格的外向性与精神质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4)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人格的影响程度随年级升高而降低,预备年级最高,初二年级最低.

[1]耿培新.论学校体育的功能[J].学校体育,1992,6:58.

[2]罗映清,曲宗湖.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3]应春意,赵建平.长期从事不同项群体育运动对人格塑造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1):35-36.

[4]褚文亚.篮球教学与个性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0):80-81.

[5]孙世明,张伟健,孙荣辉.论篮球运动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6):112-113.

[6]陈劲松.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7]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8]斯特里劳.气质心理学[M].阎军译,韩进之审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9]李琳.BTL-QZ-V1.1气质测试系统的修订[J].心理学探新,2008,28(2):85-90.

[10]李琳.不同年龄射击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与神经系统特性及其气质类型的关系[J].体育科学,2007,27(3):83-93.

猜你喜欢
篮球运动人格篮球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幼儿篮球运动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国际篮球运动研究热点与主题演化内容分析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浅谈篮球运动中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初中生业余篮球运动训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