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可可西里

2012-09-22 09:45陈晨张莹焦翠兰
地球 2012年4期
关键词:流沙沙子

陈晨 张莹 焦翠兰

流沙还是流言

通过诸多电影和纪录片,流沙成为人们对可可西里特殊地貌的印象要素。

但是,流沙到底在可可西里是否存在?又能否嗜人呢?

按照一般描述,流沙是大自然所设计出的最巧妙机关,它可能藏在河滨海岸甚至邻家后院,静静地等待人们靠近,让人进退两难。在公元1692年时,牙买加的罗伊尔港口就曾发生过因地震导致土壤液化而形成流沙,最后造成三分之一的城市消失、两千人丧生的惨剧。看似平静的英国北部海、美丽而危险的阿拉斯加峡湾等地也曾发生过流沙陷人的故事。但是,大多数人往往都没见过流沙,更没有亲眼目睹别人掉进流沙或者亲身经历过。人们对于流沙的印象主要基于各种影片,在电影塑造的场景中,流沙是一个能把人吸入无底洞的大怪物。一旦人们身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同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受困者顷刻间被沙子吞噬。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地质学家丹尼斯·杜穆谢尔(DeniseDumouchelle)介绍,只要条件适宜,流沙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上涨的地下水减小了沙粒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沙子開始“流动”,从而形成了流沙;当一片散沙带的水分达到饱合时,普通沙子就会翻滚起来,从而形成流沙。如果被沙子捕获的水分无法从中脱离,就会形成液化土,液化土无法再承受重量。沙子的翻滚程度增加,最终形成流沙。

其实绝大多数流沙和一般沙的区别不大,并没有电影中描述的那么可怕,它原理上只是被渗入了水的沙子,由于沙粒间的摩擦力减小,形成了半液态、难以承重的沙水混合物。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柏恩在一次前往伊朗的度假旅行之中,遇见过一位当地牧羊人。他指着流沙告诉柏恩,村里曾有骆驼陷下去后就立即消失。柏恩对此将信将疑,回国后就立即对此展开研究。他仔细观看和分析了数十部描述到流沙噬人场景的电影,发现这些电影对流沙的描述根本就是错误百出。

经过反复实验,柏恩领导的科研人员发现,要把沙子变得像太妃糖一样黏需要好几天时间,但要让它失去黏性则很容易,只要在其表面施加适当的压力即可。一旦流沙表面受到运动干扰,就会迅速“液化”,表层的沙子会变得松松软软,浅层的沙子也会很快往下跑。这种迁徙运动使得在流沙上面运动的物体下沉。然而,随着下沉深度的增加,从上层经迁徙运动掉到下方底层的沙子和黏土逐渐聚合,便会创造出厚实的沉积层,使沙子的黏性快速增加,阻止了物体进一步下陷。

研究认为,陷入流沙的人一般都动不了,密度增加以后的沙子粘在掉进流沙里的人体下半部,对人体形成很大的压力,让人很难使出力来。即使大力士也很难一下子把受困者从流沙中拖出来。经研究人员计算,如果以每秒钟一厘米的速度拖出受困者的一只脚就需要约10万牛顿的力,大约和举起一部中型汽车的力量相等。所以除非有吊车帮忙,否则很难一下子把掉进流沙的人拉出来。研究还指出,照这种力量的计算,如果生拉硬扯,那么在流沙“放手”前,人的身体就已经被强大的力量扯断。此举所造成的危险远高于让他暂时停在流沙当中。

柏恩表示,流沙只有一种状况会淹死人,那就是当头部先掉入沙中的时候,然而以这种方式掉人流沙的概率非常小。陷在流沙中的人仅感到胸部有些压力,呼吸较困难,并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

不过,影片中对流沙的描述至少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如果陷入流沙后,大力挣扎或是猛蹬双腿只会让人下陷得更快。人们误以为通过摇动能使身体周围的沙子松动,从而有利于肢体从流沙中拔出。科学家指出,其实不然,这种运动只能加速黏土的沉积,增强流沙的黏性,胡乱挣扎人只会越陷越深。

柏恩指出,逃脱流沙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受困者要轻柔地移动两脚,让水和沙尽量渗入挤出来的真空区域,这样就能缓解受困者身体所受的压力,同时让沙子慢慢变得松散。受困者还要努力让四肢尽量分开,因为只有身体接触沙子的表面积越大,得到的浮力就会越大。只要受困者有足够耐心、动作足够轻缓,就能慢慢地脱困。

藏羚羊:还我种群

藏羚羊为羚羊亚科藏羚属动物,是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于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环境中。它们性情胆怯,早晨和黄昏结小群活动、觅食。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寿命最长8年左右。雌藏羚羊生育后代时都要千里迢迢的到可可西里生育,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的高原上,另有零星个体分布在印度地区。

藏羚羊体形与黄羊相似,但比黄羊大,也显得健壮。体长为117~146厘米,尾长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体重45~60千克。通体的被毛都非常丰厚细密,呈淡黄褐色,略染一些粉红色,腹部、四肢内侧为白色,雄兽的面部和四肢的前缘为黑色或黑褐色。

头部宽而长,雄兽粗壮多毛,上唇宽厚,没有眶下腺。鼻部肿胀而略微隆起,鼻腔宽阔,向两侧呈半球状鼓胀,鼻端被毛,鼻孔较大,略向下弯。每个鼻孔内还有1个小囊,其作用是为了帮助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进行呼吸,以利于快速奔跑。

它们四肢强健而匀称,蹄子侧扁而尖,尾巴较短,端部尖细。鼠蹊部有两个对称的皮囊状鼠蹊腺,非常发达,能分泌有香味的黄褐色分泌物。藏羚羊雌兽没有角。雄兽有角,角形特殊,有20多个明显的横棱,细长似鞭,乌黑发亮,从头顶几乎垂直向上,仅光滑的角尖稍微有一点向内倾斜,长度一般为60厘米左右,最长的记录是72.4厘米,非常漂亮。因为两只角长得十分匀称,由侧面远远望去,却好像只有一只角,所以被称为“独角兽”或“一角兽”。

藏羚羊目前已被列为濒危野生动物,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西藏羌塘高原北部的双湖地区,原为无人区,分布有藏羚、藏野驴等珍稀动物,但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则逐渐移民到双湖居住并放牧,使周围数百平方公里的适栖生境遭受人为干扰并沦为牧场。又如在青海西部乌兰乌拉湖及太阳湖一库赛湖一带,原来也是无人区,但在多年前,乌兰乌拉湖四周已有放牧活动;而后一较宽阔地域,则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淘金者蜂拥而至,他们的挖金活动不仅破坏了原始植被,而且大大地加剧了人为的干扰,致使20000平方公里左右的地方很难见到藏羚的足迹。

偷捕滥杀及走私现象迄今不但未能杜绝,而且显然越来越严重。藏羚的底绒非常细软,质地极佳,商品称莎吐仕(shahtoosh)。用以制成围巾,价格极其昂贵,一般只有最高档的商店出售。近些年来,藏羚皮张的底绒售给不法商人的价格为1000元人民币/kg,或一张毛皮售价700元人民币。几经辗转,到一些国家竟高达数万美元。

通常这些走私的藏羚毛皮或毛原料,通过各种手段运至尼泊尔、印度,而最终到达意大利或法国等国家。高额的利润导致藏羚被大量猎杀,如1990年间,在青海省海西地区竞被杀死800只,占该区当年所盗猎的珍稀动物总只数的60%左右;青海境内的淘金者也时常捕猎藏羚,1989-1990年间约盗捕了1000多只。此外,在西藏及新疆南缘的滥杀现象仍时有发生,除作肉食外,还把雄羊犄角制作装饰品等等。冰火世界

在可可西里核心区,除了星罗棋布的美丽湖泊,形态各异的火山岩无疑最引人注目。尤其在冬天的冰天雪地里,洁白的冰雪与黑色的火山岩一道,组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冰火世界”。

可可西里火山岩区作为中国最大的火山群之一,其新生代火山岩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環境有着成因上的联系,因此它可以作为探索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岩石圈物质组成、壳幔结构以及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重要窗口。

岗扎日

岗扎日,海拔6305米,位于北纬35.5度,东经89.5度。是可可西里山最高峰。耸立在可可西里核心区,终年积雪。岗扎日海拔较高,降雪多年不融化,逐渐积压,由于重力的作用慢慢向山坡下方移动。冰川的下移力量巨大,裹带着冰块和岩石与山体表层的岩石磨擦,就形成了擦痕。

到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岗扎日的地理环境属于相对稳定的滨海和浅海环境。科学家在这时的灰岩层中发现了早三叠世的双壳类、腕足类、有孔虫等化石。到中、晚三叠世发生大规模海侵,发现了晚三叠世的双壳类、腕足类、有孔虫等类化石。最多的害兽:喜马拉雅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是西藏高山草甸草原上数量较多的一种害兽,又叫雪猪,藏语叫“奇宾”,牧区又叫“曲娃”。喜食莎草科、禾本科类牧草,对草原破坏性很大。另外,旱獭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其体外寄生虫是鼠疫的传播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但是,喜马拉雅旱獭具有药物价值,它的的骨、肉、肝、胆、心、汁、油脂可入药。捕杀取其胃与脂肪,将脂肪装入胃内风干可制成中药哈拉。能医治皮肤痈肿、龙病、妇女病、骨裂、肝病、中毒病、酒毒症等病症。

旱獭群居生活,通常几个家族形成一个群体,群体中个体活动和取食范围互相交叉,接触密切。旱獭具有惊人的挖掘本领,不仅能在坚硬的土壤中挖掘,而且能在岩屑层和煤层中挖掘。它们的洞穴在分布区随处可见,洞穴由主洞、副洞和临时洞组成。主洞也称冬眠洞,构造复杂精巧,深达数米,呈螺旋形下降,而且洞口多,好似一座迷宫。主洞里有卧室、储藏室、便所等。卧室内铺有干草,为越冬和生殖用;副洞也称夏洞,构造简单,也比较浅,主要用于夏天活动;临时洞更简陋,主要作为紧急避敌用。旱獭有冬眠习性,以为适应冬季食物少的环境变化,减弱机体新陈代谢,减少消耗。它们在植物大都枯萎后入蛰,青草发芽时觉醒出蛰,同一家族的数代在一起冬眠,将洞口封闭,长达数月不吃不喝。

一夜成河天上来

2011年的寒冬时分,可可西里管理局的保护队员进入“无人区”腹地巡山调查,当他们到达库赛湖一带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吃惊不小:库赛湖已经冲破湖盆形成一条宽达20米的新河道流入20公里以外的海丁诺尔湖,原本安装在湖岸高出正常水位2米以上的湿地监测设备已被全部淹没。

据介绍说,自2011年9月之后,位于保护区东北部的库赛湖因不明来水注入出现明显上涨,湖面持续抬升。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库赛湖就汹涌外泄,新出现的外溢河流流量大于长江北源楚玛尔河。管理局调查人员分析,如果库赛湖流出的新河继续流淌,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注满附近的海丁诺尔湖,最后继续外流与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汇合流入通天河,其水源库赛河也将成为长江又一个源头。

就目前情况看,即使冰雪融化也不至于来这么多的水,是何原因,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环境有何影响,这些都需要加强动态监测和地理、水文、气候等方面的科学考察。

据了解,2011年发生“巨变”的可可西里库赛湖湖面海拔4470米,面积近260平方公里,内流咸水湖,是保护区第六大湖,与附近的海丁诺尔、盐湖等共同组成可可西里保护区东北部重要的盐渍化湿地区域。

乌兰乌拉湖

在可可西里西南端乌兰乌拉湖是这里的必游之地。

乌兰乌拉湖水温低,封冰期达六个月。湖中鱼类很丰富,鲤科的裂腹鱼是最常见的优势种,这些鱼不仅在漫长的冬季在洞里休眠,而且在夏天部分时期也休眠以躲避白天强烈的太阳辐射和晚上的低温。

乌兰乌拉湖羌塘盆地北缘的一个大型咸水湖及毗邻的沼泽地,该湖有深锯齿状的湖岸及几个大的岛屿,是由北、西、东三个湖以环状排列而成。北湖狭长,东、西两湖面积差不多,面积为504平方公里,海拔4900~5300米。乌兰乌拉湖周边补给水系的水源有高山冰帽冰川消融水和中一新生代碎屑岩系的泉线涌水,其南面分布有等马河,其西南面分布有跑牛河、熊鱼河,其西面分布有天水河等,其东面尚有一些季节性河流。季节性补给水量对湖流及湖水更替周期有一定影响。

藏野驴,是驴还是马

藏野驴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别名亚洲野驴,体形酷似驴、马杂交而产的骡子,因尾稍似马尾,所以有人又称其为“野马”。该物中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在10数头,最大群体可达上百头,小群由一头雄驴率领,营游移生活。

藏野驴喜欢社会生活,也需要单独的空间。在高寒沙漠草原上,小驴一出生就带着藏野驴浓浓的恋家情节,要不是受到天灾敌祸的影响,都是在自己固定的区域活动。

根据这一地区水草丰盛程度和种群的数量,藏野驴少则五六只结组、十几只结群由一雄性头驴率领;多则组成百头大队顶着寒冷、日晒和风雪等种种残酷考验,过着游移生活。小团队合成大队伍的时候,几个小群的公驴之间少不了一番争权夺位的决斗。它们都极力想把对方赶出队伍,以保证自己在群里的特权。

清晨,雄驴开路雌驴断后,幼驴被护在中间的驴行队伍从荒漠或丘陵处鱼贯而来,集合在水源附近的草地上度过白天的大部分时间。伴着夕阳,他们又踏着那条约20cm宽的明显“驴径”,一路点缀着消化物,再次驴行40余里回到荒漠深处。

猜你喜欢
流沙沙子
沙子
沙子为什么会"唱歌"?
原来我不是一棵植物
我是个有脚的动物
绝望的沙子
流沙说
一粒沙子
流沙!流沙!不要怕
沙子飞进了眼睛
原来我不是一棵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