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危机搅动全球石油战略

2012-09-23 02:40尚秀琳江苏新能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淮安223005
产权导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产油国制裁原油

尚秀琳 (江苏新能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5)

(作者为江苏新能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高级经济师)

面对美、欧不断加大的经济制裁和军事施压力度,伊朗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海湾抢油战”也悄然打响,全球石油战略又将面临新的考验。

目前伊朗原油日出口量约260万桶。欧盟从伊朗日进口原油总量约50万桶,其中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中进口伊朗石油最多的国家。作为对欧盟制裁的回击,伊朗议会部分议员正寻求通过一项提案,使得所有同意制裁伊朗石油出口的欧洲国家无法从伊朗购买“一滴原油”。不过,由于相关提案尚未成行,伊朗议会1月29日决定推迟讨论这一议题。如果伊朗真的停止向某些欧洲国家供油,国际油价势将出现巨大波动。

产油国:政治账重于经济账

如果伊朗断油,谁将填补原油供给缺口?不少外媒预测,在2012年7月1日欧洲启动实施石油禁运之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利比亚原油增产将足以弥补伊朗禁运带来的缺口,而仅这三大产油国每日就能增产多达100万桶原油,可能是伊朗对欧盟原油出口减少规模的两倍。不过,早在1月15日,伊朗就明确警告其他海湾邻国,不要趁伊朗被美国和欧盟制裁之机,填补因伊朗石油禁运而产生的石油缺口,否则将被伊朗视为“帮凶”,要承担后果。

海湾地区其他产油国最终将为伊朗两肋插刀提供帮助呢,还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伊朗断油,产油国当然会从中受益。但受益主要来自于出口量的增加,而并非石油价格上升。美国有义务维持国际原油价格的稳定,为此,就需要其他产油地区增加石油产量及出口量。因此,这些产油国虽然难以从价格上获益,但绝对出口量的上升,也会使其出口总额上升。如俄罗斯、巴西等产油国,将在这次争端中获益。再如中东,尽管伊朗扬言阻止中东地区增加石油产量,但伊朗缺乏实际阻止措施。对这些增加产量的中东国家采取军事行为,将是伊朗难以承受的代价。一方面,由于石油出口量每日都有波动,伊朗想从中挑刺,也会遇到困难。而本身作为石油出口国的伊朗,也会在这次断油中受损。另一方面,目前伊朗国内处于通货膨胀当中,一旦石油出口量减少,其财政收入也会相应减少。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伊朗国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引发国家动荡。

而中东产油国并不希望战争全面爆发,但以沙特的逊尼派为主导的阿盟,同样也不愿看到以伊朗为中心的穆斯林什叶派在中东产油区做大做强,因此借助西方之手,将伊朗以及不得不与伊朗抱团的叙利亚打残甚至推翻,也可算是阿盟的一个选项。如果要讨论中东产油国在可能出现的石油问题上是否受益,他们算的可能不仅仅是经济账。谁能在意识形态上领导阿拉伯国家,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影响:短期害大长期害小

国际能源署资料显示,伊朗原油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依次是日本、中国、印度、韩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其中,印度12%的石油都是从伊朗进口,日本原油进口中约有8%来自伊朗,中国则有11.3%。如果欧、美对伊朗制裁更为严厉,这些用油国将何去何从?

面对可能出现的石油短缺等极端情况,一些重要的石油消费大国都有应急预案和石油储备,如美国、日本都保持着150~160天左右的石油储备量。而德国、法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也在90~100天左右。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起步较晚,目前已建成的一期工程为30天的储备量,二期会达到60天,争取在2020年完成三期即90天的战略石油储备工作。极端情况下,中国自身一年2亿吨的石油产量也可视为变相的石油储备。因此,在伊朗问题上不难看出,中国既不赞成西方对伊朗实行制裁封锁,也不同意伊朗阻碍石油出口渠道的畅通。虽然目前中国的原油依存度已超过55%,而且伊朗也是中国石油进口量排名第三的国家。但这一比例在10%左右,只要伊朗和欧盟的石油进出口限制局限在当事国,中国不会面临能源危机。因此,如果伊朗的石油不再输送到欧洲,中国不一定会增加从伊朗的石油进口,而可能继续维持或小幅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的总量。首先,目前石油仍供大于求,中国会不会增加对伊朗的进口,还是一个问题;第二,中国增加从伊朗进口石油,也会面临国际舆论压力,中国必须考虑几大贸易伙伴国及沙特等石油出口国的态度;第三,要看到油价上升对中国的影响。

与中国所面临的情况不同的是,如意大利、希腊、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经济总量不小,但自身并非产油国。因此他们更依赖于美国及中东国家给出的供应承诺。伊朗一旦断油,短期内依赖进口伊朗石油的国家将面临暂时的油荒。尤其是目前意大利、希腊等南欧对伊朗石油依赖比较严重的国家。

应该看到,这次伊朗石油禁运是欧美等国家率先发起,然后引起伊朗的反制,因此,作为主动方,欧美应已权衡过其中的利害关系。例如美国,本身已成为一个成品油的净出口国,其受石油禁运的影响会比较小;南欧石油消费国短期内会受到影响,但欧美在解决利比亚问题之后,已获得了利比亚方面的原油配额,其他很多产油地区的石油也能通往欧洲。因此,这只是一个相对短暂的过程,欧洲很快能从其他地区获得相当于此前从伊朗进口的量。

至于中国,虽然目前从伊朗进口石油的比重很大,但中国近期也提前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比如在中东,与一些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虽然这只是改善两国经济环境,但也会反映在能源贸易上。再如中国与沙特这一重要石油出口国的关系已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中国在石油供应安全上做好了缓冲。为避免中东乱局影响航道,中国在委内瑞拉也采取了行动,以稳定多元化的石油供给渠道。因此,伊朗石油禁运短期内会对中国有些影响,但很快就能挺过去。

东亚:面对制裁都很急切

中国一直强烈反对制裁伊朗。1月10日到11日,为使中国减少购买伊朗石油,美国专门派出总统特使、财政部长盖特纳访华,不过却碰了个大“钉子”。中国公开表明反对对伊动武,反对单方面对伊经济、能源制裁。中国支持防止核扩散的全球性努力,但贸易应与伊朗核问题分开处理。与伊朗任何正常贸易往来都会为伊核计划提供财政支持的观点“说不通”。中伊经贸、能源等领域合作是正常透明的,不应受对伊制裁影响。“向中国施压”的盖特纳被告知“应尊重中国合法关切和要求”。

1月14日到19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出访中东三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并出席在阿联酋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未来能源峰会”开幕式。虽然中国官方表示,此行目的是加强与各国相互关系、讨论国际和地区关心的问题,但中国同样“表示希望在实行(对伊朗)石油禁运措施后,增加对中国的原油出口”。

然而,东亚其他石油消费大国却为可能的“石油危机”焦头烂额。最先坐不住的是日本。早在1月5日,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就飞赴中东国家进行为期8天的“大串访”。玄叶访问的四个国家除土耳其外,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是日本进口原油的三大供应国,约占总进口量的60%,显然是一场直奔石油而去的“石油外交”。

对于日本来说,到中东去为“获得更多沙特石油铺路”显得颇为尴尬和无奈。在日本的进口名单中,沙特占比约为30%,阿联酋约20%,卡塔尔约10%,而伊朗以约9%居第四位。为保证石油供应多元化,日本一直试图维护和伊朗的关系,甚至为此不惜跟美国“顶嘴”。2004年,美国曾游说日本加入对伊制裁,但最终失败,日本不仅签署约30亿美元协议开发伊朗巨型油田,而且对美国有关伊核项目的警告视而不见,原因是“自己严重依赖能源进口”。

另一个感到“火烧眉毛”的国家是韩国。作为世界第五大原油进口国,韩国约10%的进口来自伊朗。1月12日至18日,韩总理访问阿曼和阿联酋,“要求稳定原油供应”。与日本不同,韩国一直“积极响应美国对伊制裁”。韩国政府一方面向美国要求“对盟国给予例外待遇”,另一方面,韩国认为,如果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只好部分减少进口伊朗原油。但是,由于其他中东国家原油比伊朗每桶贵3至6美元,韩国一年要多花 4000万美元,即使如此,能否保证供应也很难说。

博弈:“能源地缘世纪”来临?

不是碰软钉子,就是“兄弟们”叫苦连天,对于美国来说,如何对伊朗进行“剥离式”打击,又不“伤害全球经济”,这确实是个头疼问题。不过有分析指出,美国制裁法案授予奥巴马“出于美国安全利益考虑,延期120天实施”的权力,就是给日本、韩国这些难兄难弟留个“后门”,但其他国家有没有这种“特殊待遇”,全由美国说了算,无形中美国自己给自己封一了个“制裁大将军”,这也是中国、俄罗斯等国不满的原因。1月13日,此前态度极其强硬的欧盟也“放了软话”,说对伊朗制裁“推迟六个月”。

有分析指出,石油价格走高的预期将不仅使缓慢的经济复苏变得更加困难,而且还会在短期让伊朗的“石油荷包”更加鼓起来。俄罗斯给伊朗出主意说,用卢布取代美元进行石油交易,在与中国、印度、日本的石油交易中,伊朗也将美元“踢出去”。美国甚至抱怨说,“中国正成伊朗石油禁运最大受益者”。美欧对伊朗实施的石油禁运,让中国在谈判桌上获得了有利地位。“美国承担了海空巡逻和监视霍尔木兹海峡的大部分成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的中国却免费享用航运航道,而无需支付一分钱”!

谁让霍尔木兹海峡处于危险之中?谁让中国甚至自己的盟友都不得不为石油安全而头疼?说到底,美国是让世界“石油神经”紧绷的始作俑者,以禁运石油为手段让伊朗弃核,不但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反而会沉重打击世界经济。不管怎样,美国对伊朗的举动将使世界以霍尔木兹海峡为起点,进入一个不安定的“能源地缘世纪”。未来几年,在全球战略地图上,能源供应地和运输线(油气管线、石油港口以及油轮海航线)将成为至关重要的战略地标,以美国、俄罗斯、中国为代表的各个大国,其军事力量也将围绕这一变化而重组,大国间的争斗也将更多地在这些地区集中爆发。

其实,“对抗”永远没有真正的受益者。伊朗在中东的阿拉伯世界中是受制裁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国家,这种制裁的结果是:伊朗也是阿拉伯世界中工业水平最高、意识形态最强的国家。正是西方长期的对伊制裁,造就了今天令西方“十分头疼”的伊朗。制裁伊朗最终谁受益,目前并不能有明确结论,但后续局势的发展很可能会令各方面出乎意料,这也在情理之中。

猜你喜欢
产油国制裁原油
中国宣布制裁三家美企
识别美初级制裁和次级制裁
美对伊制裁引发的风波
中俄原油管道进口俄罗斯原油突破8000万吨
放开我国原油进口权的思考
初探原油二元期权
低油价新观察(上):动荡的产油国
大数据是“原油”,不是“汽油”
制裁与反制:西方与俄罗斯之大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