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的MRI诊断

2012-10-11 09:25李艳丽陈国云李吉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精原细胞鞘膜生殖细胞

李艳丽 陈国云 李吉华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曲靖 655000

睾丸肿瘤的MRI诊断

李艳丽 陈国云 李吉华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曲靖 655000

目的探讨睾丸肿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睾丸肿瘤的MRI影像资料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MRI影像上13个病灶均伴有睾丸不同程度的肿大,边界多数较清。10例精原细胞瘤以实质性改变为主,其中7例呈均匀等T1、等T2信号;3例信号不均匀,内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灶,病灶轻度强化;3例病灶内有出血。2例胚胎癌伴内胚窦瘤。1例淋巴瘤。胚胎性癌表现为囊实性混杂信号,呈环形强化且强化较明显。 结论 MRI检查对睾丸肿瘤的检出、分型及分期等有一定价值。

睾丸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

睾丸肿瘤相对少见,本研究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09年4月MRI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睾丸肿瘤患者资料进行总结,旨在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阴囊病变、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09年4月MRI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睾丸肿瘤患者资料。年龄7~68岁,中位年龄3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睾丸进行性肿大,伴或不伴疼痛。经病理学证实精原细胞瘤10例,胚胎性癌伴内胚窦癌2例,淋巴瘤1例。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SIEMENS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常规SE及TSE序列进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成像,T1WI:TR:607 ms,TE:11 ms;T2WI:TR:4 000 ms,TE:95 ms。层厚 4 mm,层间距 5 mm,FOV320X320,矩阵256×256/512×512,矢状位及冠状位层厚8 mm,层间距5 mm,增强扫描静脉团注Gd-DTPA(磁显葡胺),0.1 mmol/kg体重,流率3 mL/s。

2 结果

2.1 10例精原细胞瘤

中位年龄34岁;病变位于右侧睾丸5例、左侧5例;睾丸不同程度肿大,其大小为30~105 mm,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平扫时7例信号均匀(图1),3例呈混杂信号,其内见大小不等片状长T1、长T2信号,2例病灶内见小片状高信号出血灶(图1、2),1例内见结节状钙化低信号(图 3、4)。

2.2 2例胚胎性癌伴内胚窦瘤

中位年龄11.5岁,病变均位于右侧,肿块边界清楚,内信号呈囊实性,其中1例内见弧形钙化。

2.3 1例淋巴瘤

年龄68岁,病变位于右侧睾丸,大小约30~50 mm,边界清楚,呈等T1、稍长T2信号。

13例病灶均位于阴囊内,周围见低信号包膜环绕;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轻度强化,其中2例累及同侧附睾及精索,5例阴囊及鞘膜积液,各例扫描野内均未见明显肿瘤转移性病变。MRI不仅可以清楚显示睾丸肿瘤的大小及外侵程度,而且可以分辨肿瘤内囊变、坏死(图5、6)、出血以及不同的组织成分。进一步鉴别诊断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CT和MRI均可显示,但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明显优于CT,有其他影像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最大的缺点是检查费用昂贵,检查时间过长。

图1 38岁,左侧睾丸精原细胞瘤,T1WI肿瘤呈等信号,前下部见小片状高信号出血灶(↑),内隐约见低信号分隔

图2 与图1同一病例,病灶呈多个 囊实性,分隔呈低信号(↑),内见 片状长T2高信号灶为囊变区

图3 20岁,左侧睾丸精原细胞瘤,T1WI呈多个结节状等信号灶融合一起,病灶部分侵犯睾丸白膜(↑),内见小结节低信号钙化灶,鞘膜积液

图4 与图3同一病例,T2WI病灶 大部呈等信号,内见多个低信号结节 钙化灶(↑),此病例误诊为睾丸结核

图5 24岁,右侧睾丸精原细胞瘤, 压脂T1WI呈稍高信号,内见片状稍 低胸和影,白膜完整

图6 与图5同一病例,T2WI病 灶呈混杂信号,内见片状高信号灶, 鞘膜少量积液

3 讨论

睾丸肿瘤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发病与年龄相关,好发于15~35岁[1],文献报道睾丸肿瘤有两个发病年龄高峰,第1高峰为25~35岁,主要为睾丸原发肿瘤;第2高峰为71~90岁,以淋巴瘤和转移瘤为主。睾丸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可有睾丸坠涨、疼痛等症状,透光试验阴性,多有AFP及HCG升高。隐睾史是睾丸恶变的主要危险因素[2],据统计,至少25%的隐睾症患者在对侧正常下降的睾丸发生恶性肿瘤。

睾丸肿瘤分为生殖细胞瘤和非生殖细胞瘤,以前者多见,占90%以上,且大部分为恶性,包括精原细胞瘤及非精原细胞瘤。精原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睾丸肿瘤,占所有生殖细胞肿瘤的35%~50%。非精原细胞瘤包括胚胎癌、内胚窦瘤、绒癌、畸胎瘤及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其中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最为常见,占全部生殖细胞瘤的32%~60%。非生殖细胞瘤约占睾丸肿瘤的4%,包括起源于性索和间质的肿瘤,多属良性肿瘤,约10%有恶性生物学行为。其他睾丸肿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睾丸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转移瘤、纤维瘤、纤维肉瘤、平滑肌瘤、血管瘤等。

3.1 MRI对于睾丸肿瘤的诊断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2-3]。正常睾丸组织在T1WI呈中等信号强度,比脂肪信号略高;T2WI呈明显高信号,一般高于或等于脂肪信号;白膜及鞘膜在T1WI、T2WI均为低信号。

睾丸肿瘤原发病灶可表现为两侧睾丸大小不对称,患侧睾丸明显肿大,呈边缘不甚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在MRI上表现为一侧睾丸或隐睾的肿块,T1加权像与正常睾丸信号相等,呈均匀中等信号,T2加权像上正常睾丸信号明显提高,肿块呈相对低信号,多数病变内部信号较均匀;当肿瘤内有出血、液化、坏死时,信号可以不均匀,这种并发症更常见于非精原细胞性肿瘤[4]。精原细胞瘤向睾丸外侵犯,可见正常白膜低信号消失或中断,同时见睾丸鞘膜积液,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5]。睾丸肿瘤的淋巴转移,多沿性腺动、静脉转移[3],在肾门及以上水平累及腹主动脉组及其他后腹膜淋巴结,再累及纵隔上组及锁骨上淋巴结。MRI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准确率可达85%以上。肿大的淋巴结表现为直径在15 mm以上的软组织信号影,较均匀,伴有较大中心坏死,也可累及血管周围脂肪。严重时呈现为脊椎前融合成团的软组织肿块影。一般左侧睾丸肿瘤首先播散到左肾水平的主动脉旁淋巴结,即主动脉左旁,主动脉前方和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以及同侧的髂总和髂外淋巴结,而右侧睾丸肿瘤首先转移到低位主动脉旁及腔静脉前淋巴结、下腔静脉与主动脉间、以及右髂总和右髂外淋巴结外,还可越过中线累及主动脉左旁淋巴结,个别尚累及左髂外淋巴结,同时可导致输尿管受压,引起肾盂、肾盏扩张、积水。血行转移一般到肺、肝、肾等部位。MRI对睾丸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睾丸肿瘤的准确分期是确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目前临床常用的分期方法[3]如下。

次年,国子监彭元瑞涉嫌亲戚顶买吏员一案被初彭龄参劾。案件盘根错节,彭托户籍官员朱瀚作假户籍,付好处费160两,随后,找门生冒名顶替受害人严维敬。彭被革去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降授侍郎南书房行走[7]。这是初彭龄参劾成功的第一例腐败案件。

改良的Boden和Gibb分期法:

A:肿瘤局限于睾丸和精索

A1:< 5 cm

A2: > 5 cm,< 10 cm

A3: >10 cm(腹膜后肿块)

B: 仅有膈下淋巴结转移

C:膈上纵隔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TNM分期

T 期 肿瘤

T1肿瘤局限于睾丸

T2肿瘤侵犯睾丸鞘膜

T3肿瘤侵犯精索

T4肿瘤侵犯阴囊

N 淋巴结

N0无淋巴结转移

N11个淋巴结转移,<2 cm

N21个以上淋巴结转移,<5 cm

N3转移淋巴结>5 cm

M 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3.2 MRI对于睾丸肿瘤的鉴别诊断

睾丸肿瘤需要与非肿瘤性病变鉴别,主要包括囊肿、炎症与脓肿,囊肿合并感染或囊内出血可类似肿瘤,单纯囊肿呈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睾丸炎常由附睾炎、阴囊炎、腮腺炎或AIDS引起,单纯睾丸炎罕见,MRI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睾丸结核常与附睾结核同时存在;睾丸梗死多继发于睾丸扭转,局灶性梗死可以是自发的,也可继发于血管性病变、外伤、不全扭转或术后,MRI增强扫描病变区明显低于正常睾丸。

综上所述,MRI检查对睾丸肿瘤的检出、分型及分期等有一定价值。

[1]许乙凯.磁共振造影剂及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5.

[2]高元贵,蔡幼,蔡祖龙,等.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33.

[3]石木兰.肿瘤影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47.

[4]陈忠,周文峰,苏荣森.未降睾丸并精原细胞瘤的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1):713-715.

[5]郭本树,吴耀贤,杨长俊,等.睾丸精原细胞瘤的低场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11):73.

R455.2

B

2095-0616(2012)03-149-02

2011-12-30)

猜你喜欢
精原细胞鞘膜生殖细胞
240 例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分析
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睾丸鞘膜结石一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枸杞多糖保护小鼠GC-1spg精原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鞍区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
温度和白消安对星点东方鲀成鱼生殖细胞枯竭的影响
睾丸特异性基因TDRG1在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两个爸爸也能生娃?我国科学家创奇迹
DWI结合ADC值鉴别诊断睾丸生殖细胞瘤
精原细胞分化及维甲酸在其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