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孤独感、校园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研究

2012-10-13 14:31魏双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消极分量

魏双锋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大学生的孤独感、校园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研究

魏双锋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学生的孤独感、校园压力及其应对方式关系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成长成才,文章正是基于此进行研究。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的总体孤独感程度较深;校园压力总体较低、在个别分量表上存在性别、专业差异;大学生经常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在个别分量表上存在性别、专业、城乡生源地、年级差异。

大学生;孤独感;校园压力;应对方式

现状大学生孤独感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受;校园压力即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外在刺激或内在冲突,在经过自身认知和评价之后,自认为无法克制时所带来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大学生孤独感、校园压力、应对方式的现状关系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成长成才,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状做调查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该研究在2012年2-3月间,选择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郑州大学、郑州高等商业专科学校的大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70份,收回462份,收回率98.30%,其中有效问卷448份,有效率为96.97%。其中一年级158人,二年级194人,三年级96人;文科220人,理科228人;农村346人,城镇102人;男生214人,女生234人。

(二)工具

1.孤独感量表

孤独感量表主要用于评价“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偏重个体的主观孤独,而且预示了孤独的稳定的、特质性的特点。信度系数a>0.89,重测信度为0.62,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并且有研究表明,该量表的得分与其他各种测量指标与理论假设一致相关。另外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越强;该研究中,用此量表测量大学生孤独感的一般情况。

2.校园压力量表

大学生校园压力量表分为三个维度:个人烦扰(日常压力)、学习烦扰(学习和考试压力)、消极生活事件(个人及生活方面),其内部一致性为非常满意(r=0.91),六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满意(r=0.78),结构效度可靠。

3.应对方式量表

应对方式问卷分为六个维度或因子,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忍耐和合理化。六个因子的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2、r2=0.62、r3=0.69、r4=0.72、 r5=0.67、r6=0.72。问卷的构造效度检验结果为六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各因子中因素负荷的绝对值在0.35(含0.35)以上。

(三)方法

采用SPSS13.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采用的统计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孤独感、校园压力、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

为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的程度,我们以UCLA孤独量表的评分标准(1-4计分,总分为20-80分之间)为基础,将其分为前1/3、中1/3和下1/3组,即低孤独组、中孤独组和高孤独组,并分别以三组的人数及百分比情况来分析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的程度。低孤独组(20-40)人数为151人,占总人数的33.71%,中孤独组(40-60)人数为293人,占总人数的65.40%,高孤独组(60-80)人数为4,占总人数的0.89%。

《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理论分数范围是0-90分,分数越大,说明压力越大。我们进一步采用理论中数来划分压力的高低。得分高于45分被认为高压力;反之,为低压力。学习烦扰分量表的理论分数范围是0-30分,理论中数是15分;个人烦扰分量表的理论分数范围是0-48分,理论中数是24分;消极生活事件分量表的理论分数范围是0-12分,理论中数是6分。在该次研究中,大学生校园压力的平均分是31.00分,学习烦扰分量表的平均得分是11.00分,个人烦扰分量表的平均得分是15.00分,消极生活事件分量表的平均得分是4.00分,均远远低于其理论中值。

在该次的调查中发现,应对方式的六个分量表中平均得分最高的是解决问题分量表和求助分量表,其平均数分别为0.7545和0.5344,平均得分最小的是自责分量表和合理化分量表,其平均分数分别为0.3433和0.4127。

(二)大学生孤独感、校园压力、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被试在所有量表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在孤独感上的得分性别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

被试校园总压力、学业压力、消极生活事件上的得分性别差异也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但是在校园压力中的个人烦扰分量表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表明男生体验到的个人烦扰明显大于女生。

被试在应对方式的求助分量表和幻想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都表现为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得分,这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多地应用求助和幻想的应对方式,而在其他分量表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表1 各研究变量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M±SD)

(三)大学生孤独感、校园压力、应对方式上的专业差异

对文理不同专业的被试在所有研究变量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统计结果表明,在孤独感量表上,虽然理科被试的得分高于文科被试的得分,但文理科被试的得分差异达不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

在校园压力量表和各分量表上,理科被试的得分也均高于文科被试的得分,说明理科生较文科生感受到较大校园压力,但在校园总压力和个人烦扰分量表、学业压力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也达不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只有在消极生活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应对方式分量表中,被试在幻想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文理科差异,在其他分量表上不存在显著的文理科差异。但文科被试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和幻想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理科被试,而在退避、合理化分量表上的得分则小于文科被试,说明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四)大学生孤独感、校园压力、应对方式上的城乡差异

对城乡不同生源地的被试在所有研究变量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统计结果显示,城镇被试的孤独感得分要高于农村被试的孤独感得分,表明城镇的被试感到更高的孤独,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在校园压力量表上,农村被试比城镇被试感到更高的校园总压力、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带来的压力,但差异不显著,在学业压力分量表上的得分,虽然农村被试低于城镇被试,即农村被试比城镇被试感到较低的学业压力,但差异也不显著。

在应对方式量表上,农村被试在解决问题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被试在该量表上的得分,在合理化、自责、退避分量表上的得分也高于城镇被试,但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农村被试在遇到压力和问题时,更多地使用解决问题、合理化、自责和退避等方式,而城镇被试则更多地使用求助和幻想方式。

(五)大学生孤独感、校园压力、应对方式上的年级差异

为了探索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各量表上的差异,以年级为自变量,对各内容量表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NA)。

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学生孤独感、校园总压力、学业压力、解决问题分量表上,不同年级学生的得分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为了详细了解年级间的差异,用最小显著差LSD (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所有研究变量的年级差异事后检验LSD(离均差)

在孤独感、校园总压力、学业压力、解决问题方面,大一与大二学生之间的得分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p值分别为p=0.028,p=0.026,p=0.002,p=0.002),在学业压力方面,大一与大三的学生之间得分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p=0.035)。在其他研究变量上,年级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三、讨论

大学生孤独感分组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孤独组和高孤独组的人数已经占到总人数的66.29%,即有2/3的大学生正在承受着中高程度的孤独的煎熬和痛苦。骆光林也得出类似的结论:83.9%的大学生偶尔或经常感到孤独。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他们心理发育的成熟使他们迫切需要朋友等多种社会人际关系和情感来满足心理和生理的需要。然而,一方面可能是个体差异性因素,如性格、社交能力不足等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课程、考试和学业压力、离家求学等环境因素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青年期闭锁心理”的影响使他们的交往受到心理自我保护的干预,往往自己设置与周围正常交往的心理屏障。因此,大学生们多种人际关系的寻求与建立受到阻碍,影响了他们对人际关系和情感需要的满足,从而引发孤独感以及增加孤独感的程度。

该研究还发现,在孤独感量表上,大一学生的孤独感得分最高,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为大一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大二学生(p<0.05)。新生刚入校,面临与亲友的分离,面临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要重新开始一种新生活,他们自己在心里多少有些不适应。抛弃多年来生活的环境和形成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是痛苦的心理过程,同时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同样是需要勇气和付出代价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慢慢地适应与承担,所以会体会到较高的孤独感。

大学生校园压力的总体程度较轻,这与李虹的研究结论一致。主要原因是:本次压力测量着重于日常学习困扰和日常生活困扰两个方面,日常困扰就其压力性质来讲,属于持续时间长但不出现明显压力高峰的压力,所以大家对此反应不敏感。该次测量的消极生活事件属于校园中的消极生活事件,这些事件相对较少发生,因而报告的压力程度较轻。日常困扰虽然不出现压力高峰,但它对人们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比消极生活事件更严重,所以我们不应该忽视它。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结果说明,当前大学生经常采用的应对方式为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

[2]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4):398-401.

[3]唐民.孤独感对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6):555.

G64

A

1673-0046(2012)8-0088-03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消极分量
一斤生漆的“分量”——“漆农”刘照元的平常生活
一物千斤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
让自己发光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