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对中职学生阅读理解的实践研究

2012-10-21 21:40欧阳艺
卷宗 2012年5期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言信息

欧阳艺

教育部对中小学提出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其中第一项目标就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而我们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机构,如何把信息资源整合到教学中,提高中职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有效地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正越来越得到关注和重视。

一、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终生教育学习社会化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资源是包括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甚至社会和自然环境能为教学理解所用的综合体。信息资源技术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新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信息资源中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构建高度交互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媒体,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学生的阅读状况

我们的学生都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技巧知识、阅读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但由于缺乏语言技能的系统训练和语言习作的环境和条件,很难借助已有的阅读技能从事日常的语言交际活动。本课题组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生本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学生首先接受教师通过电教媒体和外界环境所施行的刺激,感知语言材料。接着电教媒体作用于学生,电教媒体和户外课堂介入课堂后,学生便展开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也就是学生在感知语言材料后,逐步形成交际能力。

三、信息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在阅读训练中的运用

听、说、读通常是在人们眼、耳、脑、嘴对语言信息的综合反映的情况后得以实现的。没有综合运用阅读理解的能力,就无法从事有效的语言交际,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传统语文教学很少强调 “阅读”课的要求。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资料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利用纯视觉和纯听觉注意的比例是不同的,视觉为81.7%,听觉为54.6%,视觉注意力比听觉注意力高得多。信息资源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使学习确立鲜明、完整的表象,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对象上,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要求,这种强烈的求知要求正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必须具备的内驱动力。

四、阅读理解训练中的心理因素

阅读理解涉及的心理因素很多,但创造一个阅读环境,改善语文学习的条件却成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创造一个“阅读环境”,让学生处于乐于阅读的环境中很有必要。巴甫洛夫指出:人的条件反射可用具体的事物(包括形象和图像)作为条件刺激物来形成,也可用语言作为条件刺激物来形成,前者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后者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根据两种信号系统活动原理,他认为:人的认识是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形声结合的视听材料,他们通过声音和图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又通过解说字幕指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抽象概括,这样作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感觉、表象和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文字之间,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多媒体技术就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定的事物与一定的词语理解之间的联系。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知识内容直接引起的,教学内容的新颖引人入胜,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多样,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而多媒体技术和户外课堂能有效地實现这一切,创造一个“阅读环境”。

五、研究的收效

1.丰富阅读教学资源

教师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和社会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甚至把课堂移步到户外,使阅读成为生活的氧分,也使生活成为阅读的原形。如本学期两班合上的口语交际课《自我介绍》,园林式的户外场所代替了传统的课室;新入学互不相识的学前教育班(女生)和模具班(男生)作为《自我介绍》的主体;一对九的小组游戏代替了一对四十的演讲;使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所面对的都是不认识的新朋友,而不是熟悉的同桌;每一次发言都是真实的自我推介,而不是表演;强迫参与率达99%。

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开放的社会环境代替了四面墙壁的局限空间,实现了后者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中国园林的风格》向学生讲述了中国园林的六大风格特点,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传授该课内容无异于“纸上谈兵”;用多媒体PPT图片展示课文却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理解的需要,使学生更懒于阅读。我们在讲授该课时,校园周边优美的自然资源——松林公园便起了大作用。老师指引学生在公园里找到与课文所述六大风格相对应的景点,并用文字简单描写下来,作为作业上交。如此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强迫学生阅读分析,自觉主动参与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极佳。

动手操作,完成画面作业能让学生回味巩固阅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电脑上的功能来完成一定的作业以巩固知识,这对阅读学习有特别的意义。如,“毛毡苔怎样捕食昆虫呢?”阅读内容的设计。学生要认识这种植物,而且知道毛毡苔的基本习性,让学生听着纯正的阅读发音,通过观看植物的生长,认识这种植物。如果学生没看清楚,答案与问题没对上号,就必须认真地再看一次。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刺激,协调训练,大大提高了阅读学习的效果。

职业学校里阅读这一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目前还不那么完善、成熟,我们通过互联网络搜索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学习,广泛交流,并不局限于本地有限的资源,这正是信息化条件在任何领域中可显示的优越性。我们善于利用网络,通过网上资料查阅、学习,丰富提高了自身的阅读水平和教学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中职学生来讲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外国译文,有着大量的外语倒装句和长句、复句,同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文化领域,不仅我们的学生不爱听,不少语文老师也不想跟这些中职生东垃西扯地讲政治、讲经济,常常跳过,作为自学课文。而我们课题组专门用该课文的教学作为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课,对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能力进行培养和实验。

课题组中有三名老师在不同专业的三个班级分别进行了多媒体图片展示讲授法、多媒体问题引导阅读法和网络搜索自学法三种教学方式的阅读教学,各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其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理解上较为深入,学生掌握层次较高;而我采用一个课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之后,再给一个课时学生上机房自行网络搜索学习,收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知识卡片”,主动认识恩格斯这番讲话背后的巨大力量,最后再用两个课时的时间由学生自行完成《学后感.ppt》并上交为作业。网络自学法是三种教学法中,学生参与率最高,学习冲力大,学习层面也最广最深入,自然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能力的目的。

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教师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让学生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可能。

3.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就以课题研究的一次检验活动《“爱我中华”汉语阅读知识积累趣味竞赛》为例说说我们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的。此次竞赛完全抛弃笔和纸,全程使用计算机投放各种信息,冲击学生的脑神经,学生的作答工具只有手上的“A”和“B”选择卡,当屏幕上投放出信息和考题时,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举出答案卡,无需老师批改,也没有作弊的机会,让自己和对手们的答案瞬间同时公开,现场淘汰制,竞争的气氛充满全场,投影信息和紧张的气氛激发出学生的斗志,在竞争中擦出学生对知识渴求的火花。

从阅读教学的任务来看,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与任务要解决;从培养学生自己学会阅读的训练目的来看,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但是从最根本的任务来看,我以为教会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能做到“以文解道”、“以道悟文”和“以情育己”这三条,是最基础最本质最重要的。而我们的课题《信息资源对于培养中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在中职学校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了较成功的实践,是值得推荐的。

猜你喜欢
多媒体技术语言信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