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2-10-21 21:40施媛
卷宗 2012年5期
关键词:德语专业课办学

施媛

摘要: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突飞猛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国外高校共同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专业人才。本文以中德高校合作办学为例,分析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语言障碍,教育理念未能真正融合等问题,并提出改革方案。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世界潮流影响下,我国需要大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引进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吸纳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管理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意义。虽然当前我国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教育对外合作,必须加大中外合作办学的改革力度,探索具有突破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

1. 我国中德合作办学的现状

1) 学习方向性强

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在国内学习专业基础并同时扫除语言障碍。与以往的德国自费留学相比,中德合作办学使一向习惯于被管理的中国学生能够在框架内循序渐进完成学业,接受与在德国一样的高等教育,学习过程更有方向性,避免了传统留学模式中学生直接出国语言不通、环境陌生、部分学生散漫而放弃的弊病。

2) 两段式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第一阶段在国内,第二阶段在德国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会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开阔视野,学到先进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为将来迈入职场打下基础。

3) 德语障碍

德语是一门小语种,学习德语本身较难,用德语学习专业知识,更是难上加难。虽然中德教师共同教学促进学生德语学习,但是中国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还是较侧重于德语读写,不善于开口表达。

4) 合作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在高校合作办学项目中,一些高校不顾培养质量,仅为利益驱动,此外一些合作的国外高校并不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院校,有些是美欧一些国家的中流甚至较差的院校。这些合作项目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取得的文凭含金量也较低。

2.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1) 实现中德双方在教育体系的无缝对接,通过在国内德语语言、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学习,为以后在德国合作高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和专业基础。

2) 通过项目改革的实施,使学生更加熟练的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专业技术工作。

3) 项目改革将立足于中德两国间的政治关系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面向欧盟乃至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使学生对于德国以及其他欧盟国家政治、经济和贸易的发展都有更深刻的了解。

4) 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项目改革将解决目前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培养模式,更全面的专业设置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中德两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中德合作办学的特点与前景。

3. 课程体系改革:增加国内学习时间,实现深度合作

与德方高校进行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国内学习阶段主要进行德语学习,少有专业课程的开设。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学生出国后难以适应新环境,因而可尝试新的合作模式:延长国内学习时间并增加专业课设置,适当缩减国外学习时间。与原有模式相比,新模式下双方合作更深入:

1) 更多德方教师来华授课:在课程体系中将引进更多德方课程,德方教師不仅教授德语课程,还参与专业课授课。

2) 打好坚实德语基础:学生打好德语基础后出国适应快,并与德方课程能够更好衔接。

3) 引入先进教育理念:随着新模式的实施,合作办学中将引入更多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提高应用性专业技术能力。

4) 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与国外留学相比,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将外方课程引入国内授课,降低了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

4. 新课程体系与现有课程体系无缝对接

新课程体系并非推翻原有模式,而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实现平稳过渡。

1) 将部分德方专业课引入国内,双语授课

在原有模式中,学生学习一年或两年德语后直接赴德学习,缺乏专业德语的训练,感到德语学习专业课很吃力。在新模式中部分专业课在国内双语授课,学习循序渐进,易于掌握知识,符合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

2) 增加德语听说课程,加强德国文化了解

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听说课程,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德国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在出国前对德国生活有基本认识。

3) 增加实践性课程

传统的国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理论轻实践,德国高等教育重视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在课程体系安排中实践性较多。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商业案例,并加入实践性课程,进行综合实战训练。

5. 改革成效

原有模式中,学生在国内只学习德语,赴德学习时无专业基础,并且听说能力不强,直接接受德语专业课很困难。采用新模式后,中德教师都参与德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德语应用能力,学习循序渐进,着重培养德语应用能力,实现国内学习与德国学习的无缝衔接。

除德语语言课程之外,部分专业课也邀请外教授课,引进的德方课程逐步实现双语教学,较好地解决了合作双方教师教学的融合、衔接。

新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兼顾,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初探中德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刘卫平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 第04期

[2]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覃美琼 《高等教育研究》 2006年05期

[3]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机制研究与实验 顾美玲 四川师范大学 课题研究报告

[4]合理构建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 芮桂杰 《商情》2008年45期

猜你喜欢
德语专业课办学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