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铃子散及单味药镇痛抗炎作用的比较*

2012-10-22 09:18曹丽娟王双华
天津药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川楝子单味金铃子

曹丽娟 ,韩 超,王双华

(天津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天津 300110)

金铃子散方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寒凉派代表刘完素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延胡索、川楝子(金铃子)两味药组成,以川楝子清热行气,泄气分之热而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行血分之滞而止痛。服本方可使肝郁解而热自清,气血行而疼痛止,为治疗肝郁化火诸痛证的代表方剂。金铃子散临床上广泛用于肠胃疾病的治疗,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等病症均有较好疗效,目前主要是取其止痛之用,延胡索与川楝子配伍后可起到协同增效作用[1]。本研究旨在观察并比较金铃子散及其单味药对小鼠镇痛、抗炎作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150只,体重(20±2)g,雌性100只,雄性50只,由天津市山川红实验动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CXK(津)2009-0001。根据实验和性别分笼喂养,自由进食饮水。

1.2 主要仪器 HH-S型水浴锅(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电子天平(天津市天马公司)。

1.3 试剂与药材 阿司匹林(广东百澳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70501);生理盐水(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100530);米醋;延胡索(产地浙江,购于中新药业集团药材分公司;经天津中医药大学生药教研室马琳教授鉴定)。川楝子(产自四川,购于天津市中药饮片厂,批号1001084;经天津中医药大学生药教研室马琳教授鉴定)。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2.1 药物炮制 醋炙延胡索:取净延胡索适量,加20%米醋拌匀,稍闷,待米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干,取出。炒制川楝子:取净川楝子适量,置容器内炒制,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取出。

2.2 药液制备

2.2.1 醋延胡索溶液的制备 称取醋延胡索适量,加10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1 h,水煎液过滤后浓缩至1 g/ml备用。

2.2.2 炒川楝子溶液的制备 称取炒川楝子适量,加10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1 h,水煎液过滤后浓缩至1 g/ml备用。

2.2.3 金铃子散溶液的制备 称取醋延胡索及炒川楝子按1∶1混合均匀,加10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1 h,水煎液过滤后浓缩至1 g/ml备用。

2.3 给药剂量 根据金铃子散的药效预试验,确定动物给药剂量为20 g/kg生药量。醋延胡索和炒川楝子分别按金铃子散中同等剂量给药。

2.4 镇痛作用

2.4.1 热传导引起拟痛反应 取昆明种小鼠50只,体重18~22 g,雌性,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组、醋延胡索组、炒川楝子组和金铃子散组。生理盐水给生理盐水20 ml/kg,阿司匹林组给阿司匹林,给药量0.1 g/kg,各给药组分别按20 g/kg灌胃给药。将恒温水浴锅调节至55℃,热板预热10 min,热板法测定各组小鼠的正常痛反应(舔后足,踢后腿或跳跃)时间,共测2次,每次间隔5 min,将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的痛阈值。不足15 s舔足或超过60 s未舔足者弃之不用。各组最后一次给药后0.5 h开始测定小鼠痛阈值,每隔0.5 h测定一次,共4次,与给药前和对照组比较。若小鼠在热板上60 s仍无痛觉,立即取出,按60 s计算。结果表明单味药组、金铃子散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对热传导引起拟痛反应具有显著性差异,单味药组与金铃子散组也具有显著性差异,且金铃子散组中痛阈值比单味药组呈增高趋势。见表1。

表1 金铃子散及各单味药对热传导引起拟痛反应影响(±s,n=10)

表1 金铃子散及各单味药对热传导引起拟痛反应影响(±s,n=10)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 ﹤0.05,P ﹤0.01;与金铃子散组比较,△P ﹤0.05,△△P ﹤0.01

给药后痛阈值(s)2 h生理盐水组 - 25.02±3.35 22.61±5.59 24.73±4.77 26.71±组别 剂量(g/kg)给药前痛阈值(s)给药后0.5 h 给药后1 h 给药后1.5 h 给药后6.36 31.15 ±7.13阿司匹林组 0.1 22.14 ±3.29 48.78 ±7.75** 48.85 ±8.60** 45.02 ±11.69** 55.31 ±4.64**醋延胡索组 20 23.37 ±4.68 38.18 ±10.14**△ 35.75 ±9.77**△△ 43.66 ±12.30** 43.54 ±9.83**△炒川楝子组 20 26.47 ±5.11 33.01 ±12.14*△ 32.95 ±11.17*△ 35.79 ±11.27*△ 40.68 ±11.06*△金铃子散组 20 26.85±7.60 48.26±11.11** 50.54±8.34** 49.20±7.98** 52.78 ±8.63**

2.4.2 化学刺激引起拟痛反应 取昆明种小鼠50只,体重18~22 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组、醋延胡索组、炒川楝子组和金铃子散组,编号,称重,灌胃给药,1次/d,连续给药4 d,生理盐水组给生理盐水20 ml/kg,阿司匹林组给阿司匹林,给药量0.1 g/kg,给药组按20 g/kg灌胃给药。给药后1 h,各鼠腹腔注射1%醋酸溶液0.2 ml,观察注射后5~15 min内出现扭体反应次数(腹部两侧收缩内陷、腹壁下贴、臀部抬高或后肢伸展,即扭体反应),计算镇痛百分率。镇痛率(%)=(生理盐水组平均扭体次数-给药组平均扭体次数)/生理盐水组平均扭体次数×100%。结果表明单味药组、金铃子散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对化学刺激引起拟痛反应具有显著性差异,单味药组与金铃子散组也具有显著性差异,且金铃子散组中镇痛率较单味药组呈增高趋势。见表2。

2.5 抗炎作用 取昆明种小鼠50只,体重18~22 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组、醋延胡索组、炒川楝子组和金铃子散组,编号,称重,灌胃给药,1次/d,连续给药4 d,生理盐水组给生理盐水20 ml/kg,阿司匹林组给阿司匹林,给药量0.1 g/kg,给药组按20 g/kg灌胃给药。给药后1.5 h,将二甲苯0.05 m l均匀涂于小鼠右耳,30 min后处死,用7 mm打孔器分别打下左右耳片,以左右耳重量之差作为肿胀度,计算肿胀抑制率,肿胀抑制率(%)=(对照组平均肿胀度-给药组平均肿胀度)/对照组平均肿胀度×100%。结果表明单味药组、金铃子散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肿胀抑制具有显著性差异,单味药组与金铃子散组也具有显著性差异,且金铃子散组中肿胀抑制率较单味药组呈增高趋势。见表3。

表2 金铃子散及各单味药对化学刺激引起拟痛反应的影响(±s,n=10)

表2 金铃子散及各单味药对化学刺激引起拟痛反应的影响(±s,n=10)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P﹤0.01;与金铃子散组比较,△P ﹤0.05,△△P ﹤0.01

组别 剂量(g/kg) 10 min内扭体次数 镇痛率(%)26.20 ±6.34 -阿司匹林组 0.1 2.90±3.25** 88.93醋延胡索组 20 13.00±6.32**△△ 50.38炒川楝子组 20 16.70±8.14**△△ 36.26金铃子散组 20 6.10 ±2.60**76.72生理盐水组 -

表3 金铃子散及各单味药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的影响(±s,n=10)

表3 金铃子散及各单味药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的影响(±s,n=10)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P﹤0.01;与金铃子散组比较,△P ﹤0.05,△△P ﹤0.01

组别 剂量(g/kg) 耳肿胀度(mg) 肿胀抑制率(%)61.96 16.7 ±3.25 -阿司匹林组 0.1 3.52±1.80** 79.01醋延胡索组 20 8.11±2.54** 51.64△炒川楝子组 20 10.76±5.69** 35.84△△金铃子散组 20 6.38 ±3.14**生理盐水组 -

3 讨论

3.1 金铃子散临床用于治疗胸、胁、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肿痛等。关于其方药组成意义,历来有很多分析与阐述。李时珍曾高度评价该方:“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方虽小制,配合存神,却有取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川楝子苦寒,有小毒,泄气分之热,理气止痛;延胡索气味辛温,无毒,行血气之滞。二药相配,一寒一温,一气一血,合用后能气行血畅,疼痛自止。实验结果也表明金铃子散药效明显优于单味药的镇痛抗炎效果。延胡索中主要成分为生物碱,主要为叔胺与季胺类生物碱,具有很强的镇痛、镇静、降压和抗心率失常作用。有研究表明,川楝子中某些化学成分对延胡索中生物碱的溶出率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延胡索与川楝子中的一些化学成分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对延胡索中所含生物碱的成分有一定的影响[1],大量的临床检验及观察发现,金铃子散在理气止痛方面的药效较单味药显著,这可能就是由于上述因素造成的,这在中医方剂配伍理论中解释为协同增效作用,其原理有待于进一步的药理实验研究。

3.2 现代金铃子散临床应用多为炮制品,清代《药品辨义》中叙述“用醋炒治产后血晕,暴血上冲,胸膈胃气痛,小腹肝气痛;酒炒行血,主女人月候不调,崩中淋瘕,产后恶露;生用破血,炒用调血,凡血凝滞者,悉可治之”。现代研究表明,延胡索止痛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其中延胡索甲素、乙素和丑素均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尤以乙素的作用最强。醋炙能使延胡索中游离生物碱与醋酸结合,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在煎剂中易于煎出[2],与先贤所云“醋制注肝而止痛”之炮制理论吻合。李东垣认为川楝子“主下部腹痛,心暴痛”,现代资料报道,川楝子炒后毒性降低,缓和苦寒之性,以免损伤胃气,增强行气止痛功能。川楝子的毒性成分可能为毒性蛋白,加热后可能使毒性蛋白变性[3]。由此可以推测,两者合用可能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其原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1 刘生肸,刘喜平,董钰明.延胡索与川楝子配伍中总生物碱含量的研究.中医儿科杂志,2006,2(5):42

2 叶定江.中药炮制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64

3 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中药炮制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44

猜你喜欢
川楝子单味金铃子
川楝子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1 986例冠心病病人中药临床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心急吃不了金铃子
心急吃不了金铃子
金铃子长出来啦
绞股蓝水提醇沉液抗川楝子致小鼠慢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侗医用单味药治多病经验简介
单味雄黄粉外敷治疗带状疱疹
川楝子治病验方
水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