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健美操“托马斯”技术特点及训练方法探析

2012-11-06 03:51张中印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托马斯体操训练方法

陶 乐 张中印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竞技健美操“托马斯”技术特点及训练方法探析

陶 乐 张中印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根据文献资料及训练实践经验,指出“托马斯”的技术特点以及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常出现的错误,并根据健美操及体操训练领域专家的建议,对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训练实践提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托马斯”;技术特点;训练方法

1 前言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托马斯”来自竞技体操,属于A组动力性力量动作,难度值为0.6,目前在国内外高水平竞技健美操比赛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现代健美操的比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难度动作分值的高低,“托马斯”动作本身的分值并不算高,但由其衍生的与转体和“文森”相结合的动作,动作分值高达0.8-1.0。对于部分有过专业体操训练经历的运动员来说,掌握健美操的“托马斯”难度并不大,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从事健美操运动的青少年并没有专业体操训练的经历,对他们来说,这个动作就成为阻碍他们继续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屏障。那么“托马斯”的技术特点是什么呢?运动员需要哪些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才能掌握这个动作呢?这成为国内很多从事健美操运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托马斯”的技术特点及训练方法。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重点查阅健美操、体操、运动训练学等有关的书籍、著作及论文,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有关“托马斯”的技术及训练方法的发展动态及指导信息。

2.2.2 专家访谈法

对国内健美操、体操领域的专家、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进行关于“托马斯”技术特点及训练方法的访谈。

2.2.3 对比分析法

对健美操和体操两个项目中的同一个动作的技术进行对比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体操、健美操运动员“托马斯”完成特点分析

健美操比赛中运动员在完成“托马斯”时有一个特点:难度减分和失误一般都是由于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脚、腿或臀触地,这样的情况多见于无体操训练基础或运动技术存在缺陷、对动作技巧的掌握不成熟的运动员身上。这类运动员技术上的表现是动作不流畅、转动半径短;另一方面,一些有体操运动背景的运动员他们动作技术趋于完美,无论是竞赛还是训练中完成“托马斯”,其成功率非常高;动作技术给人感觉非常流畅、轻巧,且动作幅度大。

3.2“托马斯”的技术特点

健美操项目中“托马斯”的技术虽与体操总的技术要点类似,但在动作完成的场地和对动作的要求方面还是存在一些差别,如图1、图2所示。

图1 鞍马“托马斯” 图2 地面“托马斯”

因此我们应该对体操的“托马斯”技术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再分析、总结健美操的“托马斯”技术特点,最后将二者进行比较,找出其技术同异点。在竞技健美操项目的“托马斯”训练中不妨效仿体操运动员的技术优点,以便最大限度提高自身动作技术水平。

3.2.1 鞍马项目中“托马斯”的技术特点

“托马斯”在鞍马项目中的技术特点:通常将运动技术划分为前支撑、右支撑、后支撑、左支撑四个阶段。动作完成是充分利用两手推撑的力量和摆腿速度及动能进行旋转的[1]。

1)身体重心

动作技术中重心位置的特点是:重心位置在马前、后、左、右的高度和幅度应大而且基本相等[2]。重心在四个支撑阶段中的变化表现为:双手前支撑时重心位置最高,而双手后支撑时重心位置最低。使重心保持在较高位置,这是全旋的关键技术。因此,运动员在双手前支撑阶段应尽量提高身体重心,使身体重心获得较大动能绕垂直轴转动;在由前支撑向后支撑绕越时,运动员主要依靠双手推撑马身获得外力使重心提高,延长双臂支撑的时间[3]。

2)分腿开度

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中两腿应尽量侧分,上面腿高举,下面腿远伸,两腿开度拉大,分腿角度应接近横劈腿。从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来看,分腿幅度越大,动作就越漂亮,但从以往的研究结果来看,分腿幅度越大,完成动作就越困难[4]。不过如果此动作体现不出两腿开度和绕越幅度大的特点,就与一般的分腿绕越动作差不多[5]。

3)高侧摆腿

要使“托马斯”达到大幅度的要求,必须使两腿的侧摆达到一定的高度。同侧腿的高摆有利于异侧腿的绕环,有利于提高身体重心,同时也有利于完成大分腿的动作,可加快全旋动作的速度。虽然在整个动作过程中侧摆腿的时间很短,但这个动作技术却是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动作的关键[6]。

4)转动速度

速度对完成“托马斯”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托马斯”动作中,两腿的运动速度是不同的,侧摆时比绕环时的速度慢,这种两腿速度快慢交替形成了“托马斯”全旋的特殊运动节奏。运动时主要是利用双手支撑阶段已获得的回转能量完成转动[7]。

5)支撑手与肩

在“托马斯”动作过程中,肩角开度越大,身体重心就越高,重心移动的速度相应较慢;反之,肩角开度小时,身体重心位置就低,重心速度相应较快[8]。在动作过程中,双手前撑阶段肩角大、重心位置高,转动半径大、重心速度小;在双手后支撑阶段,由于受肩关节的限制肩角较小,重心位置也较低,所以此阶段必须使重心速度加快,才能顺利完成动作,否则臀部就会碰在鞍环上。

3.2.2 竞技健美操“托马斯”全旋的技术特点

从以往竞技健美操中“托马斯”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做出的对竞技健美操“托马斯”技术特点的结论来看,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质(重)心高度先上升后下降,在双手后支撑初期达到最高[9]。分腿角度在双手后支撑阶段最大;单手支撑的时间明显长于双手支撑[10]。运动员在完成“托马斯”动作时,应注意手的及时撑地,否则容易造成动作失败;肩角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动作完成;同时应注意在动作开始阶段增大分腿角度以增加转动速度[11]。

3.3“托马斯”全旋训练方法与手段

3.3.1 学习“托马斯”全旋需具备的身体素质

要学习“托马斯”先要看运动员是否具备完成动作的身体素质。从“托马斯”的技术特点来看,“托马斯”对运动员的肩带支撑(整个上肢及肩带的肌肉力量)、腿的柔韧性、灵活性、控制能力及髂腰肌、股四头的爆发力的要求相对要高一些[12],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前加强相关的身体素质能为高质量地掌握“托马斯”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般来说,达到一级水平的运动员基本上均已具备完成“托马斯”所需的各项身体素质。如果是身体素质欠缺者,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高较弱部分。

1)上肢及肩带的支撑训练

“托马斯”动作自始至终都是由上肢撑地,因此对上肢和肩带的支撑力要求极高。上肢及肩带的支撑训练应把训练重点放在加强支撑顶肩能力的训练上,练习可采用倒立形式(如靠墙倒立、倒立行进、倒立转体),水平支撑形式(如水平支撑控,推小车、水平支撑转体),垂直支撑形式(如支撑顶肩、双杠上支撑行进)等方法。

2)腿的柔韧性、灵活性、控制能力训练

对腿部训练除了柔韧练习(纵叉、横叉)加大腿、髋的开度之外,还需提高腿的控制能力,可以多运用加强腿部的定点控等方法进行训练。

3)髂腰肌、股四头的爆发力和控制力训练

由于“托马斯”有要求较高的两个高侧摆腿技术,因此对髂腰肌、股四头的爆发力训练不可忽视;最简易的方法就是单次或多次的快速大踢腿练习,并可加小沙袋予以负重训练;还可以采用肋木悬垂负重分腿举腿[13],但建议采用动与控相结合的练习;此外,根据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还可以采用单腿撑于平衡球上的旋腿、展髋练习[14],如图3。

图3 单腿撑平衡球展腿训练

3.3.2 技术学习与训练

在学习动作技术时可把动作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练习,分别为启动阶段(从侧步准备到向右侧摆腿至左手支撑阶段)、过渡阶段(从左手支撑阶段结束至双手后支撑阶段)、结束阶段(从左侧摆腿推左手到右手支撑阶段至夹腿双手前支撑结束)。在进行完整动作训练前先要清楚完整动作的技术要领,特别要了解两腿摆动的路线,可以坐在地上模拟,体会动作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外力的保护与帮助,使两腿离地完成旋腿动作。

1)启动阶段训练

该阶段可谓是学习“托马斯”技术的最重要阶段,对最终习得的动作技术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训练中我们要特别注重这一阶段的训练。该阶段训练重点即通过蹬腿、双手支撑及快速有力的侧摆腿使身体迅速获得高重心和大的转动速度。通过实践发现,该阶段技术掌握越好,就越有利于后两个阶段的学习,并且在整体技术上也越好;对于后续以“托马斯”全旋为基础的高分值难度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运动员在练习中要特别注意右手的支撑,要保证右手足够的支撑时间、有效的支撑(右手撑上力)、有力的推手使身体重心向上提高。而决定该阶段技术的好坏则取决于向右的侧摆腿动作。要判定摆腿速度是否够快、摆腿高度是否达到肩以上、身体重心是否被提高、有没有通过右摆腿把身体拉长、幅度拉大、使左腿的髋关节完全伸展开。此阶段训练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运动员的想完成心理反而会使未获动力定型的技术变形,从而影响整体技术和学习进度。

2)过渡阶段训练

过渡阶段的训练重点集中在右手的顶肩推手后的及时撑地和两腿的尽量侧分,以便使身体重心达到最高。撑手不及时就会破坏全旋的过程、旋转路径和速度,最终导致重心降低甚至失败。而注意加大分腿则可在保证重心高度的同时加大转动速度,有利于动作的完成。

3)结束阶段训练

通常做到这一阶段,把“托马斯”做过来已经不是问题了,但此时多易出现脚蹭地的情况。应注意左脚积极侧摆,主动顶左肩推左手把重心移到右手上,然后提髋、顶右肩、迅速绕回右腿后夹腿,并快速支撑左手。虽然结束阶段对动作的收尾很重要,但是如果觉得动作结束部分吃力、易失误或是腿蹭地,有时候不仅仅是结束部分的侧摆腿和推手顶肩问题,更多时候是因为第一阶段(启动阶段)的技术不足或变形导致。

在上述教学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抓住“侧伸”和“侧摆”两个技术环节。让腿走远路线,拉长旋转半径。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整个全旋动作的高重心,并且利于动作稳定性,还可提升完成的整体美感。

3.4“托马斯”全旋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法

3.4.1 动作过程脚蹭地

错误成因一般包括两部分:双手后支撑阶段的重心高度不够;结束部分的技术不足。解决办法:增加动作过程中肩关节角度,提高身体重心,加快全旋速度。左脚积极侧摆,主动顶左肩推手并快速支撑。

3.4.2 收髋动作幅度小、半径短

错误成因:缺乏“侧伸”和“侧摆”两个技术过程。上举腿侧摆不足,下面的腿走近路,急于绕越。这样既影响了两腿的开度,又降低了动作幅度及旋转半径。

解决办法:加强侧摆腿、特别是侧伸腿的训练(即启动阶段的训练)。可借助辅助练习解决(给运动员需到达的侧摆腿和侧伸腿的位置一个定点标志,使运动员有意识地朝目标点伸展)。

3.4.3 重心低

错误成因:缺乏有效支撑和顶肩推手。侧摆腿不充分,未能把身体向上提升。解决办法:加强启动阶段的双手支撑和有力的顶肩推手(右手)的辅助练习;加强侧摆腿的速度和高度,并要求运动员在侧摆腿同时体会推肩(左肩)动作以加大肩关节角度,从而提高身体重心。

3.4.4 单臂支撑时间过长

错误成因:顶肩推手后的撑手不及时。撑手不及时不仅会导致重心降低还会降低动作稳定性使失误率增加。解决办法:提示运动员主动快速的回撑。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非竞技体操出身的健美操运动员在完成“托马斯”时完成质量低、失误率较高,主要表现是身体不够舒展、臀部、腿部及脚步容易触地。

2)地面上做“托马斯”与鞍马上比,对健美操运动员第一阶段的要求比体操运动员更高、更难。健美操“托马斯”从俯撑开始,身体无法获得高重心,只有通过双手前支撑阶段末期右手的用力推撑地面,右腿用力向右侧上方摆动,使身体获得向上的速度,从而使身体重心提高,并在双手后支撑阶段利用双手的用力撑地以及向上提臀展髋使重心达到最高。

3)运动员在完成“托马斯”动作时经常会出现下述错误动作——脚蹭地:身体重心低,主要是因为支撑肩打开角度小、全旋转动速度慢;收髋、动作半径短:缺乏腿部的侧伸和侧摆;单臂支撑时间过长:运动员主动回撑不够。

4.2建议

1)“托马斯”对上肢、肩带的支撑力量,对髋部、腿部柔韧,对髂腰肌和股四头肌的收缩控制力要求很高,建议运动员加强这些方面专项能力的训练。

2)运动员在完成“托马斯”时如果出现脚蹭地现象,建议其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要加大支撑肩的角度,加快腿的侧摆速度;如果出现收髋、动作半径短的现象,建议其加强腿部侧伸训练,尤其是要提高动作开始阶段摆动腿的侧摆能力;如果出现单臂支撑时间过长的现象,则建议其加强非支撑臂主动回撑的能力。

[1] 王文顺,申高禄. 鞍马两环外宽臂支撑托马斯全旋转体360°的训练方法[J].中国体育科技,1989,35(11):28.

[2] 刘铁,申洪山.鞍马隔两环宽臂支撑“托马斯”全旋的技术分析与训练方法[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8(1):97.

[3] 刘铁,夏申吾,申高禄.鞍马“隔两环宽臂支撑”“托马斯”全旋动作的技术特征与训练方法[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9(2):65-68.

[4] 谭修德,杨明明.“托马斯”全旋的技术及其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1980,26(9):31.

[5] 庄林根.鞍马“托马斯”全旋教法特点[J].体育科研,2008,27(12):14.

[6] 谭修德,杨明明.“托马斯”全旋的技术及其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1980,26(9):31.

[7] 潭汝生,冯张昌.关于发展鞍马“托马斯”全旋经倒立动作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5,8(2):37.

[8] 刘铁,申洪山.鞍马隔两环宽臂支撑“托马斯”全旋的技术分析与训练方法[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8(1):97.

[9] 李旭龙,余锋,张海龙.高校优秀健美操运动员“托马斯”全旋动作的运动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0,18(2):764.

[10] 李旭龙, 余锋, 张卓. 竞技健美操中“托马斯”全旋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0):49-52.

[11] AEROBIC GYMNASTICS DRAFT Code of Points 2009-2012[M].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 GYMNASTIQUE,2008.

[12] 李育林.关于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576-1578.

[13] 王珽珽,杜少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 (10):25.

[14] 王卫星,李海肖. 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 (8):1121.

TheTechnicalAnalysisonAerobicsThomasCircleandtheResearchonTrainingMethod

Tao Le, Zhang Zhongyin

(School of P.E. and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This article applies documentary data method,interview method and training experiment in order to find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omas and the common failure i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and then, giving the related training methods in light of the experts and practices.

aerobics; Thomas;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methods

G831.3

A

1672-1365(2012)03-0099-04

2012-02-09;

2012-04-01

陶乐(1988-),男,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竞技健美操世界冠军,研究方向:竞技健美操训练与教学。

猜你喜欢
托马斯体操训练方法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画与理
单板U型场地滑雪关键技术动作及训练方法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反转人生 伊塞亚·托马斯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头脑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