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中的服饰品绣与画绣主要针法研究

2012-11-15 06:35张竞琼李向军
丝绸 2012年6期
关键词:服饰品苏绣针法

李 頔,张竞琼,李向军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苏绣中的服饰品绣与画绣主要针法研究

李 頔,张竞琼,李向军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的近代民间服饰品与苏州工艺美术馆等地馆藏的画绣实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分别统计、解析了服饰品绣与画绣中主要针法,并从表现方式与刺绣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发现在题材上,服饰品绣的纹样简单抽象,写意夸张,画绣底稿意境悠远,艺术性强。针法上,服饰品刺绣针法规律性强、特色明显,画绣针法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程式。在用线上,服饰品绣材质更加多样,纹理明显,画绣用线更细。在用色上,服饰品绣善用对比色,注重色彩间的呼应关系,质朴和谐,画绣以画稿用色为基色,清丽淡雅。因此,对苏绣研究体系的完善与苏绣技艺的传承有积极意义。

苏绣;服饰品绣;画绣;针法

苏绣是指以苏州为中心的包括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1]。最初的刺绣是用来绣服饰等实用品的,随着刺绣技艺的发展,加之受绘画艺术的影响,便出现了专门用以观赏的画绣。服饰品刺绣是日用品绣的主要品种,画绣又是欣赏品绣的主要品种。自此,苏绣工艺基本上沿着日用品、观赏品两大品类并行发展[2]。

画绣针法是在服饰等日用品针法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但由于艺术效果的需要又有不同于日用品针法的体系。然而,从目前苏绣针法的研究成果来看,服饰品绣针法与画绣针法的区别和联系还不明晰。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近代具有典型性的苏绣服饰品与画绣实物的主要针法,阐明苏绣服饰品与画绣在题材、针法、材料与刺绣主体等方面的特点。

1 服饰品绣与画绣针法统计

本文研究了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收集的近代苏绣服饰品共215件,其中袄、褂、袍、衫22件,马面裙、西裙33件,弓鞋、绣花鞋47双,荷包113件。对每件绣品使用的针法进行统计分析,以探求近代民间服饰中的主要针法(运用10次以上的针法),常用针法如下表1所示。

表1 近代服饰中主要的苏绣针法Tab.1 Main Soochow embroidery techniques in contemporay embroidered costumes

同时,研究了苏州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馆、南通博物院及园外苑古玩市场收藏的近现代画绣作品35幅。对其主要针法(运用3次以上的针法)做了统计分析,其主要针法如表2所示。

表2 35幅近现代画绣中主要苏绣针法使用次数Tab.2 Main Soochow embroidery techniques in 35 contemporay painting embroiderys

通过分析不难得到,在近代苏绣服饰品和画绣中,齐针、接针、滚针都是常用针法。为研究方便,不妨称这些针法为“通用针法”。由于绣品用途等因素的制约,正抢针、平套针、切针、钉金、钉线、打籽、锁绣等针法主要用于苏绣服饰品中,散套、擞和针、施针、乱针、虚实针等针法主要用于画绣中。在研究时,不妨称这些针法为各自的“特色针法”。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特色针法并不是完全不互用,只是在2种绣种中使用频率不同。如平套针是服饰品绣的主要针法,在苏绣画绣中也有运用,只是使用的概率很小,因此将其归结为服饰品绣的“特色针法”。

2 服饰品绣与画绣针法分类与解析

2.1 “通用针法”解析

齐针,是表现同色块图案,按图案轮廓从一边绣至另外一边的一种针法。齐针主要用于表现块面,有直缠、横缠、斜缠三种组织形式(图1)。

图1 齐针的组织形式Fig.1 The different constitution way of parallel satin stitch

滚针和接针则主要用来表现线条。滚针,后针在前针1/2处落针,并将针角隐藏在前针之下。特点是针针紧逼,线迹衔接,转折自然,细腻美观(图2)。而接针的第二针刺入第一针线迹末尾中间,破线而入。特点是针与针紧密相接,线迹细直,针脚明显(图3)。

2.2 “特色针法”解析

2.2.1 服饰品绣中的“特色针法”

正抢针,是以短的针脚并列成块面,按纹饰形状从外向内、分层刺绣的一种针法,常用于绣花瓣。平套针,也是分批绣制,在苏绣服饰品中表现花卉的另一种常用针法。不同的是正抢针批与批之间有细微的衔接,分层明显,装饰性强;而平套的线条参差排列,针针相嵌,镶色和顺,具有类似于国画的渲染效果,仿真效果好(图4)。

锁绣,其纹理与女孩子梳的辫子相似,因此又名“辫子股”(图5)。钉金,在运针技法上与钉线有相似之处,都是用绣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用另一种同色或异色细线垂直固定盘线的一种针法(图6)[3]。打籽绣,又称打子,此种针法子粒整齐细小,便于组织(图6)[4]。这三种针法都非常古老,可以独立成绣,且绣法简单无需考虑晕色等效果。其绣品有极强的肌理感,风格独特,是展现服饰品独特魅力,体现民间艺术古朴之美的重要元素。

图5 锁 绣Fig.5 Braid stitch

图6 钉金与打籽绣Fig.6 Couching embroidery and Chinese knot stitch

切针,在《雪宦绣谱》中也称作刺针[6],特点是针与针相连而绣,线迹呈粒状,长短一致(图7)。切针与接针针法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切针针迹更短,后一针紧接前一针,因此产生粒状针迹,极具装饰性。

2.2.2 画绣中的“特色针法”

散套针是苏绣画绣中最常用的针法(图8),虽也为套针,但在针法上与平套相差较大,本质的区别是平套比较规整,有规律可循,而散套更多根据施绣时的具体需要,由施绣者自己把握。其线迹高低参差排列,组织形式灵活,转折自然,不受色级、层次的制约。擞和针,是线迹平铺,层层相嵌,针脚显露但镶色和顺的一种针法。其针法组织类似散套,不同的是散套线迹重叠,擞和针线迹平铺。擞和针层与层间衔接故绣面平薄,变化灵活,同样不受色彩层次限制(图8)。

乱针,是在把握客观事物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创作者的情感认知,通过一定的工艺技巧表达出丰富和谐的色彩和线条的一种针法。它并没有既定的操作标准,而是按物象结构和绣面采光,顺着结构,顺着光线,以造型为目的,以色彩表达情感,以针代笔的一种创作过程。乱针又可分为大乱针与小乱针,小乱针的线迹一般是向四面散开,没有方向性,常用来绣背景;大乱针有一定方向性,丝理转折灵活,表现力强,应用广泛。

施针,是用独立的一组更细的劈丝线稀疏排列于已有绣面,使绣面更加丰满,更有漂浮感的一种针法(图9)。施针常用来绣鸟的羽毛,有整齐排列、长短间隔、波浪形等不同的组织形式[6]。

图9 施 针Fig.9 Hairy stitch

虚实针,线迹等长参差,排列由密到稀,针脚亦由长到短的一种针法。虚实针变化灵活,虚实相生,表现物象灵动自然(图10)。

图10 虚实针Fig.10 Asthenia and asthenia stitch

3 服饰品绣与画绣表现方式比较

民间服饰品绣是以民间服饰为载体,画绣是以画稿为基准,两者绣制基础不同,在表现方式上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因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3.1 题材的特色比较

服饰品刺绣的绣稿,或来源于民间剪纸,或出自民间画匠之手,或由绣者自描自绘。其题材的选取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常见的山水、花卉、鸟兽、鱼虫等内容外,还有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和寓意吉祥的文字,符号等[7]。无论是花鸟虫鱼、人物仕女、亭台楼阁都能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夸张写意、妙趣天成,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而这些纹样又是针法选用的基础,服饰品刺绣的针法应配合纹样的特点,满足实用品耐用性与防脱线性的需要。因此,服饰品刺绣中的针法规律性很强,无论是步骤还是线迹长度,都有一定的规律,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特定的纹理与独特的风格特征。

画绣则是以不同的画稿作为绣稿,以工笔画为主,或工整细腻,或生动传神,其绣稿本身就是艺术品,具有某种艺术特质。画绣是以绘画底稿为创作基础的再创造,逼真、传神是画绣创作追求的基本层次。因此,画绣的针法一定要灵活,富有变化性,一般通过改变绣线颜色来达到和顺均匀、形象传神的效果。

3.2 针法特色比较分析

3.2.1 “通用针法”的个性

齐针、滚针、接针是服饰品绣与画绣中的“通用针法”。具体分析每种针法在这两种绣种中的应用情况可知,即便是“通用针法”,在具体用法上也有很大区别。如在近代苏绣服饰绣品中,齐针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法,绝大多数绣品的主体部分都用齐针表现,并通过改变绣线颜色、空水路、变化组织形式的方式进行设计,绣面平整细密,层次丰富。而在画绣中,齐针的运用范围并不大,因为其整齐的艺术效果不能满足画绣和色均匀表达效果的需要,一般只在局部使用。

接针和滚针在服饰品刺绣中一般是分开使用的,容易辨认,常用来表现线条,如绣蝴蝶触须、瓜叶茎杆等,且运用十分随意,故意将线迹错落排列,凸显针脚,形成一种特殊的纹理感。而在画绣中,两种针法常一起使用,表达卷曲的茎杆或者勾勒外轮廓。接针表现线条挺直而纤细,滚针表现线条流畅自如,两者结合转折自然生动。

3.2.2 “特色针法”的共性

再将不同绣种的“特色针法”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用于同一种刺绣品种的特色针法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

民间服饰品绣中的“特色针法”都具有极强的规律性,是简单步骤的不断重复。各个针法又有非常突出的“个性”,有固定的表达效果和表现方式。如正抢针和平套针都是民间服饰中表现花瓣的针法,两者都是分批绣制,且每批线迹的长度和排列都很有规律。正抢针批与批之间有细微的衔接却不互相交错,即便不用颜色区分也有比较明显的分层,可以表现花瓣层层叠叠的效果,有极强的装饰性。平套针线迹高度参差排列,批批排叠,针针相嵌,形成了十分柔和的过渡关系。又如锁绣、钉金、打籽都是特色鲜明,民俗风情浓郁的针法。锁绣每一步操作基本相同,能形成非常明显的辫子状纹理,可以用来表现线条,亦可以通过合理排布,改变绣线颜色形成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绣面;钉金和打籽在运针上也有规律可循,独特的色彩和肌理使其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画绣中的“特色针法”,在运针上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而是根据表达画意的需要,自由发挥,无限叠加。以乱针绣为例,使用乱针施绣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平铺打底。即顺着物象的方向,用较长较粗、稀疏排列的交叉线条据画稿满绣一层底色。然后,完善细部。即用交叉、重叠法将色丝绣到物象和背景上,分主次逐个做实做细[7]。绣时根据色块面积的大小、景物的远近施绣,先大后小,先远后近。注意协各细部的相互关系,色彩相互照应、协调统一。最后,艺术加工。用精心设计过的不同长短、粗细、疏密的针迹灵活施绣,调整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呈现出和谐丰富的艺术美感,体现整个作品的神韵。

可见,画绣中的针法,在运用时更多关注的不是针法本身,而是整个绣面的层次、色彩上的协调性,以及整个画面所要呈现的艺术效果。

画绣实际上是以针代笔的创作过程,这种艺术加工产生的肌理感,更是对原作的超越。例如施毛针所表现鸟的毛羽的漂浮感,是绘画无法表现的。散套与擞和针在表现色彩上和顺过渡的同时,增添了画面的质感。

3.3 材质的特色比较

影响刺绣效果的材质因素可分为底料和线料两大类。服饰品刺绣中,服装、饰品的面料是刺绣的基础,刺绣图案、针法、颜色搭配都要在这个基础上选择。在图案上,刺绣图案要与其形状相适应,才能达到和谐美观的效果。如荷包等饰品,一般都有独特的形状,在图案的选择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在针法上,不同的针法会产生出不同的形态变化,对服装面料有特定的要求。因此,服装面料会限制针法的选择,如正抢针等分批绣制、针脚细密的针法,对服装面料强度的要求较高,只能用于绸、缎等底纹较密的织物上,而在泰西纱等镂空面料未有运用。在色彩上,民间服装的色彩大致可分为主体色、辅助色和点缀色三部分,通常色彩的明度和纯度较高,并通常采用对比色和邻近色的搭配方式。一般而言,服装面料的色彩是主体色,刺绣的色彩只能是辅助色或点缀色。因此,在选择时受服装色彩的限制较多。

画绣是欣赏品,刺绣本身是主体,所有材料的选择都是为了绣出一幅完美的刺绣品。在这个过程中,绣稿成了制约其他因素的主要因素,刺绣面料及色彩搭配都是根据绣稿的特点选择的。若绣稿色彩艳丽,则刺绣颜色艳丽;若绣稿颜色淡雅,则刺绣颜色淡雅。一般用层层施绣的方式,表现画面中的背景色,因此,使用白色细织绸缎作为绣画的底布,不影响绣画过程中色彩的表现效果。

同时,为表达出不同的效果,画绣与服饰品中所用线料也不同。画绣中用线都是劈丝极细的丝线,光泽好,色彩变化多;民间服饰中用线有棉线、丝线、金线多种,用线相对较粗,即便劈丝也不及画绣线料细。不少民间服饰中采用加捻棉线绣制,这种绣线较一般绣线粗很多,光泽较暗,其绣品纹理清晰,耐磨性强,古朴有余而精美细致不足。

4 刺绣主体比较解析

刺绣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是刺绣活动的一个重要特性,因此作为刺绣活动主体的施绣者,其文化素养与情感表达都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

民间服饰品的刺绣主体大都是劳动妇女,刺绣过程随意性比较强,在用针、用色及表达感情上则显得更加直率坦诚。在用针上,常筛选不同表达效果的多种针法,结合运用到同一服饰品的创造中,并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表达方式:打籽绣与盘金绣,锁绣与盘线绣,因风格古朴常搭配在一起;正抢针、平套针镶色和顺、细腻逼真,常用来绣花瓣。也常根据所绣服饰品自身的特点,选定不同的针法,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衣裙中通常用齐针、抢针等针迹细腻的针法,淡雅脱俗;在荷包等饰品中,又常选用钉金等特色突出的针法,根据荷包的形状施绣,妙趣横生。在用色上,毫不避讳表达对红、绿、金等色彩的喜爱,善于用对比色。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积的对比,而是采用细碎均匀的小面积对比,采用几种色线反复使用,分层分批连续照应的手法达到对比恰当,层次清楚,既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的效果。这些选择搭配,都显得如此自然随意,水到渠成,体现出民间妇女的丰富想象力和极强创造力,显示出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画绣最初是闺阁小姐平日休闲的创作,属于闺阁绣的范畴,但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画绣也成为苏绣中商品绣的一种,作品水平也良莠不齐了,但是严格来讲依然属于艺术品范畴。要绣出一幅好的画绣作品,需要作者有较高的艺术文化素养。因为画绣是对绘画艺术的提炼和升华,是以针代笔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需要不断变换针迹,具体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针法已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表达出一定的意境。因此,总体来说,一幅画绣用的针法种类并不多,而更注重针法本身的变化。用层层施绣的方式,不断调整色彩与针法的走向,使之更能贴合画理的需要,更能传神地表现绘画所要表达的意境、情态。在用色上,也以画稿的色彩为基准,不断调整绣线颜色,和色均匀,光泽自然,呈现出源于绘画而高于绘画的肌理感,更加传神。这些针法、色彩上的灵活转换都需要刺绣者有非常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绘画基础,对整个画面有很强的把控能力。

5 结 语

服饰品刺绣与画绣是苏绣两个主要的品类。在题材上,服饰品绣的纹样简单抽象,写意夸张;画绣底稿意境悠远,艺术性强。在针法上,服饰品刺绣针法规律性强、特色明显;画绣针法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程式。在用线上,服饰品绣材质多样,纹理明显;画绣用线细,劈丝可达到1/48。在用色上,服饰品绣善用对比色,注重色彩间的呼应关系,质朴和谐;画绣以画稿用色为基色,清丽淡雅。刺绣作为一项创作性的活动,作为主体的施绣者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服饰品绣的创作主体多为民间妇女,情感表达更加直率坦诚;而画绣情感表达则更含蓄,要求施绣者有更高的艺术素养。

[1] 王式付.苏绣艺术特色及其在服装上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10(4):87-88.WANG Shifu. Artistic features of Soochow embroidery and it's application on apparels[J]. Journal of Guangxi Light Industry, 2010(4): 87-88.

[2] 孙佩兰.苏绣[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2:15.SUN Peilan. Soochow embroidery[M]. Beijing: Light Industry Press, 1982: 15.

[3] 于颖.明代顾绣针法技艺探析.丝绸,2010(5):47-51.YU Ying. Study on Gu's Embroidery Technique in Ming Dynasty[J]. Journal of Silk, 2010(5): 47-51.

[4] 虞岚.苏绣艺苑大师蒋雪英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YU Lan. Study on Jiang Xueying, a master in Soochow embroidery[D]. 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 2007.

[5] 张蕾.中国刺绣[M].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48.ZHANG Lei. Chinese embroidery[M]. Fujian: Fujian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7: 48.

[6] 音琪.“顾绣”针法解析[J].上海工艺美术,2006(1):86-87.YIN Qi.Analysis on Gu-style embroidery[J]. Shanghai Industrial Arts, 2006(1): 86-87.

[7] 许凡,吴秋英.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精神显现[J].纺织学报,2007,28(10):95-99.XU Fan, WU Qiuying. Spirit displayed by the southwest minorities′ trappings patterns[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07, 28(10): 95-99.

[8] 朱雪晴.乱针绣的针法技巧[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2):98.ZHU Xueqing. Stitches and technique of chaos needle embroidery[J]. Beauty & Times(First half month), 2009(2): 98.

Research on main stitches of painting embroidery and embroidered costume in Soochow embroidery

LI Di, ZHANG Jing-qiong, LI Xiang-jun
(College of Textiles and Material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Targeting modern folk costumes collected by folk clothing and accessory museum of Jiangnan University and painting embroidery collected by Soochow arts and crafts museums as well as combining with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is thesis calculates and analyzes main stenches in embroidered customs and painting embroider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rom perspectives of expression forms and embroidery subjects.In the aspect of themes, the embroidered costumes have simple and abstract dermatoglyphic pattern and exaggerated conception, while painting embroidery has profound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strong artistic quality. In the aspect of stitches,embroidered costumes hold strong regularity and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while painting embroidery has fl exible stitches.In the aspect of threads, the material of embroidered costumes is various and the texture is obvious, while the threads of painting embroidery are thinner. In the aspect of color, embroidered costumes are good at using contrast colors and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connection of colors, while painting embroidery used the color of sketch as the basic color, which is simple and elegant. This study has a positive signi fi cance to inherit Soochow embroidery craftsmanship and improve Soochow embroidery research system.

Soochow embroidery; Painting embroidery; Embroidered costume; Stitch

J523.6

B

1001-7003(2012)06-0050-05

2012-01-06;

2012-02-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JA760090)

李頔(1988-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间服装史及民间刺绣针法。通讯作者:张竞琼,教授,j.q.chang@126.com。

猜你喜欢
服饰品苏绣针法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浅析手工编织特点——以服饰品为例
苏绣,“秀”出奇迹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福建畲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旅游服饰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
3D打印技术在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