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锦织锦技术研究

2012-11-15 06:36谭立平刘红晓
丝绸 2012年1期
关键词:竹笼宾阳靖西

谭立平,刘红晓,陈 丽

(广西工学院 艺术与设计系,广西 柳州 545006)

广西壮锦织锦技术研究

谭立平,刘红晓,陈 丽

(广西工学院 艺术与设计系,广西 柳州 545006)

对广西靖西和宾阳分别代表南北两派的壮锦织锦技术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了手工织锦技术的核心技术——提花技术,提出了既保留传统手工织锦特点,又融入现代纺织理论和技术的织锦技术改造方法,并就如何开发旅游产品、文化产品、高档礼品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壮锦;织锦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广西

作为广西民族文化瑰宝之一的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1]。在广西,主要有宾阳、靖西、忻城和环江等地方与壮锦有较深的渊源。广西壮锦分为南、北两派,以靖西县壮锦厂为代表的南派织锦技术较之以宾阳、忻城为代表的北派织锦技术,在图案、工艺、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创新程度上更为突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而且市场价格更高。靖西县壮锦厂的织锦技术代表了广西壮锦织锦技术的最高水平。尽管如此,织锦技术仍然显得落后,劳动生产率仍然很低,企业生存仍然很困难,壮锦仍然有失传趋势。用现代纺织理论和技术对壮锦企业进行改造,对织锦技术进行创新,抢救壮锦文化和艺术已经成为学者、专家和各级政府的历史责任。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居住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11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由广西工学院艺术与设计系承担的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广西壮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自启动以来,作为子课题《广西壮锦织锦技术与图案研究》的课题组成员从2011年暑假起,深入广西忻城、宾阳、靖西、南宁等壮锦产区进行调研,又到龙胜、金秀、融水等瑶锦、苗锦产区考察了自治区民族博物馆、金秀瑶族博物馆、融水民族博物馆、柳州博物馆等单位。本文的所有素材均来自课题组的调研和采访。

1 南北派壮锦技术参数对比

宾阳竹笼壮锦织机与靖西壮锦织机均为无动力手工织机,织造特点都是正面在下、反面在上,便于操作。地组织基本是平纹和经重平组织(为了提高织入速度,将2根纬纱同时织入形成经重平组织)。提花时,纬纱基本上采用通经断纬方式,以纬浮长线在正面的长短形成花纹和图案。纬浮长线少则2个或3个组织点,多则30个组织点,但这种组织结构容易引起勾纱。

宾阳壮锦铜鼓舞(图1)技术参数如下:

原料,经纬纱纯棉;花纱,人造丝;地组织,经重平;经纱密度197根/10cm,纬纱密度216根/10cm(2根纬纱同时织入);经纱纤度28 tex×2,纬纱纤度28 tex×2,花纱纤度28 tex×2;最大浮长1.42 cm(花纱);幅宽45 cm,幅长85 cm;经纱屈曲波高,纬纱屈曲波低,经曲纬平。

图1 铜鼓舞(宾阳壮锦)Fig.1 Bronze drum and dancers(Binyang brocade)

靖西壮锦靖西鹅泉(图2)技术参数如下:

原料,经纬纱纯棉;花纱,纯棉蜡线及人造丝;地组织,经重平;经纱密度201根/10cm,纬纱密度196根/10cm(2根纬纱同时织入);经纱纤度28 tex×2,纬纱纤度28 tex×2,花纱纤度28 tex×2;最大浮长0.90 cm(花纱);幅宽48 cm,幅长73 cm;经纱屈曲波高,纬纱屈曲波低,经曲纬平。

图2 靖西鹅泉(靖西壮锦)Fig.2 Scenery of Jingxi Equan(Jingxi brocade)

2 南北派壮锦织机结构对比

2.1 宾阳竹笼壮锦织机

宾阳竹笼机是在忻城竹笼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机型,主要特点是提花顺序安装在竹笼上,利用腰带形成经纱张力,织锦艺人可以根据图案需要进行创作。熟练的织锦艺人基本不需要意匠图,靠记忆进行织锦。宾阳竹笼壮锦织机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宾阳竹笼织机结构示意Fig.3 Structure of Binyang brocade weaving loom

小综线6和小综杆7的作用是形成地组织平纹或经重平开口[2]。

提花竹笼8(又称花笼),是用多根竹针(又称花针)编织而成;大综线9编织在竹针上,可以控制壮锦的提花开口顺序,竹针根数取决于花型的复杂程度。一根竹针控制着一种提综运动,一个循环内可以反复使用。织锦艺人根据花型需要在竹笼上编出多种提花开口顺序,织锦时根据需要抽取某根竹针完成花型的提花开口任务。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在竹笼上得到完美体现。

梭子与打纬刀连为一体,这样在投梭过程中即可将纬线打入梭口。绑腰挂在卷布轴5的两端,并绑在织锦工腰上,靠织锦工腰部力量实现所需要的经纱张力。纱踏板14、花踏板15分别为形成清晰的平纹(或经重平)开口、提花开口而设置的装置。

2.2 靖西壮锦织机

靖西壮锦织机严格地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壮锦织机,有点类似普通家用织布织机。主要特点是提花顺序安装在提综片上,织锦艺人要根据意匠图进行织造。靖西壮锦织机结构如图4所示。

靖西壮锦织机无动力装置,开口、引纬、打纬、卷取、送经五大系统功能类似现今纺织厂中常用的1511型有梭织机。

开口运动分成两部分,平纹开口和提花开口。平纹开口由平纹踏板6控制,交替开口。提花开口由提综片4控制,用手拉提综片形成开口后再将分纱辊插入,形成清晰梭口。引纬运动由手投梭子10与经纱交织成平纹(或经重平),花纹图案则将花纱织入梭口。打纬运动由手拉打纬摆杆8将纬纱打入织口。卷取运动是间隙性的,织口往前移动到不便于操作的情况下,将经轴2放松90°,然后调节卷布辊14拉手,使经纱张力保持在合适程度。

图4 靖西壮锦织机结构示意Fig.4 Structure of Jingxi brocade weaving loom

2.3 靖西织机和宾阳竹笼机结构对比

靖西壮锦织机与宾阳竹笼壮锦织机在提花系统、打纬系统、经纱张力系统等方面有很大区别。靖西织机和宾阳竹笼机在结构上最大的差异是提花系统,靖西织机采用平行式花杆提综技术,宾阳织机采用竹笼式花笼提花技术。其次是引纬系统、打纬系统和经纱张力系统。靖西织机引纬采用梭子引纬和钢筘打纬,宾阳织机将梭子和打纬刀连在一起,既有引纬功能,又有打纬功能。靖西织机经纱张力采用卷取装置,宾阳织机采用传统的腰带张力装置。相对宾阳织机而言,靖西织机结构更为合理,操作更为简单,变换花型更为方便。但宾阳织机是传统壮锦织机的代表,是壮锦织锦技术的活化石,它沉淀了悠久的壮锦传统文化和历史。

3 壮锦织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笔者在宾阳、靖西、忻城等地调研时感觉到,壮锦已经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是壮族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中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6年靖西壮锦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壮锦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

3.1 运用现代纺织理论和技术

在保留传统手工工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纺织理论和技术改造壮锦企业传统织锦工艺和技术,织锦速度和效益将得到明显提高。采用现代纺织材料和与时俱进的壮锦图案,也将使壮锦这一民间工艺瑰宝的技术和文化含量得到明显提高。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是提高壮锦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方法。

3.2 建立壮锦图案数据库

应用电子技术制作电脑意匠图,将纺织品设计CAD技术应用于传统壮锦织锦工艺,逐步取代手工意匠图,缩短图案设计时间,提高图案设计质量,使图案设计形成系列化、规范化。建立壮锦图案数据库,实现各壮锦企业资源共享。

3.3 对织锦技术进行改造

在保持壮锦织锦手工工艺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对织锦技术进行改造:

1)改旋转式花笼提综为平行式花杆提综,减少提综过程中纱线纠缠,提高提综速度和效率。

2)改竹筘为钢丝筘,减少经纱摩擦,提高打纬质量和效率。

3)研制适应手工织锦的经纱整经机,提高经纱整经质量和卷装容量,降低整经消耗。

4)改传统的腰绑带式经纱张力机构为卷取式经纱张力机构,减轻织锦工劳动强度。

5)壮锦材料选用上进行创新,应用广西资源丰富的桑蚕丝和新型人造丝。

4 壮锦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传统壮锦的图案已经不太适应作为旅游产品、高档礼品的壮锦产品了。从织锦大师谭湘光的织锦坊及靖西壮锦厂售出的产品来看,人们更喜欢山水、人物、风俗等图案的壮锦产品,如刘三姐、斗马节、芦笙舞、铜鼓舞、桂林山水、靖西鹅泉等图案。传统的几何图形壮锦产品,如大小万字、回纹图案等,正在逐步失去吸引力。因此,壮锦产品的创新关键是图案的创新、风格的创新、手法的创新,以及应用壮锦元素进行系列产品的开发。在创新方面,各壮锦厂都做了有效的探索,如将壮锦元素应用到箱包、鞋帽、旅游纪念品等产品上,以提升壮锦产品的档次和文化含量。如靖西壮锦厂生产的各类箱包、鞋帽、旅游纪念品等产品运用了大量的壮锦元素,同时将壮锦与绣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凸显了壮族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内涵[3]。

壮锦的创新还包括技术的创新,在保留传统手工工艺的前提下,应用现代纺织技术和材料对壮锦织锦技术和织锦材料进行改进,如应用电脑设计、采用开司米绒线、人造丝等材料让壮锦的色彩和图案更鲜艳、更富有立体感和时代感。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礼品行业、旅游行业、家纺行业及文化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需求量正在与日俱增。

纺织服装和皮革产业为广西14个千亿元产值产业,壮锦从产品分类来说,可以归属到家纺行业中,因为壮锦产品主要用于挂饰、桌布、被面、枕头等床上用品。由于壮锦的特殊意义和地位,可以把壮锦归属到特殊家纺产品中进行研究和开发。通过纺织、服装、平面设计、民俗、旅游等多学科合作,开发既有传统特色,又融入时尚元素的壮锦新产品,扩大壮锦产品的领域和范围,形成旅游系列、文化系列、高档礼品系列产品格局,提高壮锦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

5 结 语

广西壮锦无论是南派还是北派,均传承着壮锦化的精华,背负着历史的责任,是壮族文人民智慧的结晶。壮锦现在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是物质生活的必需品,她是壮族人民精神生活的象征,是历史的活化石。保护、挖掘、传承壮锦文化及技艺,开发具有时代意义的壮锦产品,对于政府和研究工作者来说,是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

在此笔者呼吁,应在保留传统手工工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纺织理论和技术改造壮锦企业织锦工艺,使织锦速度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同时,采用现代纺织材料和与时俱进的壮锦图案,建立图案数据库,使壮锦这一民间工艺瑰宝的技术和文化含量得到明显提高。

[1] 朱岸静.浅析壮锦的工艺特点与艺术特征[J].美与时代,2011(7):53-55.

[2] 刘红晓,谭立平.传统壮锦织机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11(3):4875-4877.

[3] 金旭明,徐芳.浅谈壮族服饰中的壮锦[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4):4-6.

Research of Zhuang brocade technology of Guangxi

TAN Li-ping, LIU Hong-xiao, CHEN Li
(Art and Design Department,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

Zhuang national minority brocade technology in Jingxi and Binyang of Guangxi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core technology of manual technique-jacquard technology was analysed firstly. Then the which was retained traditional manual features, and integrated the theory and techniques of modern textile was proposed.This article also carried on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how to develop tourism products, cultural goods,high-grade gift.

Zhuang brocade; Brocade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duct development; Guangxi

TS103.12;J523.1

B

1001-7003(2012)01-0048-04

2011-10-25;

2011-12-08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11BMZ026)

谭立平(1957― ),男,教授,主要从事服装材料的研究与教学。

猜你喜欢
竹笼宾阳靖西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桂林至钦州港公路(南宁六景至宾阳段)项目获批
靖西农民画在广西深圳等地展出
罗常乐作品选
荆州古城远眺
广西宾阳县传统产业转型研究
用心编织的爱
广西靖西麻鸭获“地理标志”认证
观画眉
广西壮族竹笼织机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