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全科医生培养机制研究

2012-11-16 00:47刘晓静
中国医疗保险 2012年10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全科医生

刘晓静

(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石家庄 050021)

社区全科医生培养机制研究

刘晓静

(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石家庄 050021)

培养全科医生制度是新医改的目标,有利于增强社区基层医疗技术,有助于缓解目前医改困境与难题,是缓解医患关系和医患矛盾的必要举措。以新医改为契机,建立健全社区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与从业激励机制,可以实现我国医疗资源均等化、提高社区基层医疗保障水平和能力。

社区全科医生;医疗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我国将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全科医生”目标。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比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这是对全科医生的科学定位。

当前,我国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医改”提出大力培养全科医生,成为改变我国卫生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现状,缓解医疗费用负担过重,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局面的关键,对于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培养社区全科医生的必要性

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关于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s)的定义是为每一个寻找医疗保健的人提供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全科医生的要求是:提供高质量、综合的、持续的和个体化的保健;能够为病人制订保健方案,选择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措施;开展健康教育;管理健康资源。

全科医生应该具备综合性医疗知识,高尚的素质,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能力,可以组织专家对社区人群会诊,协调转诊,组织健康体检等工作,也可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加强对老人或小孩等弱势群体的护理工作,这些工作也极大加强了社区群众的健康防范意识。从业人员接受过全科医学理论的专业学习,以处理早期未分化疾病为主的初级保健,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的合作型服务模式,与公众建立密切的医患关系,为就诊病人及健康人提供细致、全面、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以弥补专科化的不足。目前,社区全科医生培养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必要举措

我国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大都集中在大中型医院,使得患者无论大病小病都选择去所在地区的三甲医院,导致这些医院时常人满为患,医患纠纷频繁发生。而社区医院却大多门庭冷落,床位空闲,这种长期形成的医疗资源配备失衡的现象,导致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加重,严重制约基层社区医疗卫生的健康发展。基层社区配备全科医生,采用全科医生首诊制,是实现专业卫生技术均等化配置、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缓解大医院医疗压力的必要举措。

1.2 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

社区全科医生服务是以本社区为行政范围,以个人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完整医疗保健的体系,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经济实惠、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具体来看,全科医生的服务内容,包括从预防、保健和康复的全过程;服务对象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可以称作是一种立体式的三维服务。全科医生的职责是维护和促进本社区居民健康,提供持续、跟踪式的卫生服务,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是社区配备专业化的全科医生,实现医务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

1.3 构建社区疾病预防和保健体系

全科医生作为本社区的专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卫生服务,其根本职责与任务是面向社区居民和家庭,在社区内构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以预防与治疗疾病,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积极主动地开展社区卫生工作,宣传健康理念、提高居民自我防护能力,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 社区全科医生服务的现状

2.1 人才缺乏,专业素质不高

在国外,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30%—60%以上,家庭医生基本都在硕士学历以上的层次,独立执业,而且可以服务于多家医疗机构,工资收入超过多数专科医生,社会地位也比较高。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7.8万名,在基层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人数更少,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更是缺乏。数据同时显示,目前各地全科医生整体起始学历较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往往以中专、大专学历者居多,且尚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技能培训。这反映出,我国全科医生不但在数量上缺口极大,专业素质也有待提升。随着人们保健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对全科医生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就有近10万人的缺口,农村和边远山区的需求则更大。

2.2 培养机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发生快速变革,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要求社区基层医疗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配备专业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热情服务居民的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大都采用临时性的转岗培训,缺乏长期规划,高校全科医生专业招生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卫生系统对全科医生的职称、业务考核缺乏相应制度安排。

2.3 激励制度缺乏

2009年国家出台的“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社区配置全科医生岗位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力争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医生的服务。但目前国家缺乏对全科医生参与基层医疗服务的激励机制,存在社区基层医疗从业人员流动快,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北京调查发现,2007年以来,社区医务人员离职2235人,约占本市总数的10%,其中67%归因于薪酬低,全市2万名社区医务人员平均年薪仅为3万余元,低于全市平均工资水平。

3 培养社区全科医生的思考与建议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实现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卫生资源均等化配置,培养全科医生是关键。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制度,探索社区首诊模式,实行全科医生与患者签约的服务制度,对全科医生服务基层社区采取积极激励制度,解除其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国家在薪酬方面应该向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倾斜,鼓励全科医生到基层社区执业,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3.1 着力培养全科医生专业人才

2011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全科医生的规划及文件,其中《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和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颁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为全科医生培养指明了方向。要实现2020年城乡全科医生的规划目标,必须制定培养战略规划和人才储备计划,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国家可以考虑在高等医学院开设全科医学专业,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招生规模。

3.2 大力支持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

通过卫生部门的统筹安排,选择医疗技术比较全面的三级医院作为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国家财政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培养,定期举办全科医生培训班,从基层抽调医生参加全科医疗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全科医生学生的实习基地,三级医院选拔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高级医生担任基地指导老师,为培养社区急需的全科医生提供制度保证。

3.3 逐渐改变社区全科医生执业方式

改变社区全科医生执业方式,专兼职结合。社区全科医生可根据需要在多家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注册执业,国家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全科医生多点执业,全职与兼职结合,也可以自己在社区开办诊所,这样既可以提高全科医生收入,又能满足多社区居民的医疗需要。相关部门要推动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并规范服务标准和服务行为。加强对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的监管与评估,对社区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进行考核,并与社区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

3.4 建立健全社区全科医生激励政策

建立以按签约居民数获得服务费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农村地区工作的全科医生,当地政府要增加津贴补贴政策。拓宽全科医生职业发展路径,完善职称晋升办法。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长效激励制度,稳定队伍,解除其后顾之忧,切实实现医疗人力资源的均等化配置。

[1]刘平安.必须赋予全科医生岗位足够的吸引力[N].健康报,2011-07-18(1).

[2]吴帅.“全科医生成低端职位”未必就是误读[N].健康报,2011-07-07(5).

[3]郭清,王勤荣,杜亚平.中国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4,7(5):291-297.

[4]李振华,温馨,杨再峰,等.对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医学与社会,2010(2):139-140.

[5]张颖,李永辉.国外全科医生的特点及启迪[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213-215.

[6]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N].光明日报,2011-07-08(3).

[7]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央编办,等.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文件汇编[G].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2011:77-99.

[8]张春,杨靖.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1):128-130.

The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Community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Cultivation

Xiaojing Liu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1)

The community system of training general practitioners is the target of the new medical reform ,is conducive to enhance the community primary health care technology, to help to alleviate the plight and problems of medical reform ,is goo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munity medical technology,it is necessary initiatives to eas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doctor-patient con fl icts.New medical offered an opportunit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mmunity system of training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business incentives, can achieve the equaliz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medical care and the ability of the community primary.

community general practitioner, health care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F840.684 C913.7

A

1674-3830(2012)10-19-3

10.369/j.issn.1674-3830.2012.10.5

2012-8-7

刘晓静,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制度。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全科医生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最美医生
医生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望着路,不想走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