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心灵的救赎——从导演学角度对《金陵十三钗》的浅析

2012-11-22 06:38张希
电影评介 2012年8期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慢镜头金陵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讲述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观影过后,却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从角度上看,并没有过分描绘两个民族间的仇恨,而是将视角主要集中在中国同伴的互相帮助、自我拯救上;从节奏上看,虽然是战争电影,但没有以战争为主体,只是在细节上讲述战斗过程,这与以往战争影片中的宏大场面有很大不同,相反地,很多女子们在教堂中的生活场面,平衡整体节奏和氛围,使之不会十分紧张和压抑。影片从不同人的角度,将一切对民族、国家最后的保护,融入了看似渺小的对教堂女学生的保护中,避开抒发民族、爱国的大义,但仍然可以以小见大。

张艺谋作为导演,对整个影片的主题、结构、故事情节的安排,乃至细节都有深刻的把握,无论从拍摄的艺术性角度,还是深入的主题角度,尤其是从小说到电影的情节处理上,处处透出别样的亮点。

一、影视语言艺术

一个个单独的镜头通过组接,构成一组组蒙太奇句子,组成一个个场面,形成一个个段落,最终体现为富有情感、叙事情节,充满意蕴的影片。[1]张艺谋在镜头的拍摄及组接上运用非同一般的技艺,使得影片连贯而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首先,从几个特殊的场景,综合其运用的影视语言艺术,分析在某一个场景中,拍摄技巧的融合。

其一,在日本人闯入教堂这一场景中,历时约十四分钟,从一颗子弹打破五彩玻璃窗的慢镜头开始,瞬间将之与前面较为缓慢的生活场景区分开来,进入一段节奏气氛紧张的段落。

从约翰主观视角中,日本人粗俗地涌进了教堂,害怕和慌张的情绪,通过镜头左右快速地摇、晃,或她们从桌腿中间看即将要倒的书架等一系列主观镜头不停地在升降的同时伴随着摇晃中体现。女孩被粗鲁地拖拽,镜头以一列列桌子为前景快速的移跟,她们撕心裂肺的尖叫、痛不欲生、遭受侮辱的表情,以及极力掩护自己身体的动作,将整个气氛渲染到了紧张和气愤的极致。而金陵女子们从地窖中仰看女学生的仰拍镜头,既符合情境下的主观视点,又能通过地窖口狭小的视野突出情节的紧张,更突显出女学生此时内心的崇高。整个教堂蓝色的光调,渐渐响起教堂唱诗班的歌声,呼唤着约翰内心的勇气和责任。

约翰身着神父的衣服,站在楼梯上,中近景接远景,以旗帜的展开为剪辑点,滚滚而下,远景中呈现巨大的震撼。所有关于旗帜的镜头都用仰拍,表现其神圣不可侵犯,约翰高亢的声音伴随着凝重的音乐回响在整个教堂。然而,日本人用刺刀狠狠将这神圣劈落,旗帜落下,希望随之破灭的心情,在这时用慢镜头加以延长和扩大。

慌乱中,偶尔几个主观镜头展现教堂上方的那块圆形的五彩玻璃窗,和透入的五彩光线,仿佛希望就在那里。书娟在玻璃窗下,被彩色光线照耀的面容在无力地挣扎,这时,镜头与教堂外李教官通过瞄准器展现的主观镜头快速剪切,救赎的子弹以慢动作的形式穿过五彩玻璃窗,拯救了这些即将面临灾难的女学生们,彩色的玻璃碎片翻转着缓慢落下,折射着一道道不同颜色的光,她们得救了。而李教官牺牲时身缠五条引爆线在空中坠落的慢动作,充分展现最后一位留守南京士兵牺牲的壮烈和价值。

其二,是秦淮女子演唱《秦淮景》的片段,同样是以指尖拨动琴弦的特写开始,音乐以声画对应的方式响起,一曲《秦淮景》娓娓道来。紧接玉墨弹琴的中景,镜头慢慢拉开,其他人物一一入画,与观看的女学生们用内外正反打镜头切换,符合双方对视的角度。在音乐的间奏,切换场景,书娟坐在层层烛光前,镜头缓缓推上去,甚是宁静。通过书娟的眼睛,在又一组正反打镜头中,看着穿着鲜亮的十四位金陵女子优雅的走来,越来越近,镜头跟随她们的步伐渐渐向后拉,身后从玻璃窗射入的光线和身前似水波的波光,五光十色、粼粼闪耀,伴着优美舒缓的音乐,优雅缓慢的步伐,尽显光彩风韵,在她们即将破碎的美丽生命的最后,达到了外表与内心美丽的完美统一。

在描述了两个场景镜头语言的综合运用后,可以看出张艺谋在处理细节和情节上的有条不紊。从整个影片来看,有很多拍摄技巧表现得十分突出,例如镜头叙述中的慢镜头、特写镜头、主观镜头、晃镜头、仰俯拍镜头,剪辑点,光线与色彩等,以下便从镜头和剪辑点的角度再次感受影片的艺术特点:

(一)镜头

在特写方面,其作用多是通过细节留下悬念,例如豆蔻断了的三根琴弦,为她的死埋下伏笔;李教官安放手榴弹,为消灭敌人做了悬念的准备;玉墨等女子摔碎玻璃片做防身工具时的特写,在未知结果中,加强了她们的命运的曲折。

如果说,小的景别是对物体的特写,那么慢镜头就是对动作的特写。影片以慢镜头动作为开场,书娟甩着短发,“总也跑不出那层烟雾”,只有慢动作才能展现那份内心的害怕和无助。慢镜头的运用很多,例如对子弹的表现,玻璃碎片的落下,这些镜头给了日常视角下飞速的动作一个特写,延长时间概念,使观众更加容易抓住细节;另一些如展现金陵女子整齐的步伐、李教官的牺牲、玉墨打扮成学生后的笑容,通过慢镜头,通过时间的延长强化内心的感动。

影片中主观镜头是主要的运动镜头,从约翰的角度、书娟透过玻璃或躲藏的角度、李教官瞄准器的角度等等,战斗场面中的主观镜头还带有明显晃动。一方面,它是一种纪实,因为影片是以书娟的角度进行叙述的,从书娟的主观视角看世界更符合叙事;另一方面,它是情绪的反映,如慌乱、害怕、无路可逃的死亡恐怖,在主观镜头的表现下,将这些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剪辑点

影片的剪辑使节奏分为很多层次,由战争的紧张到教堂生活的舒缓,重复一次。影片有很多的剪辑点,例如利用弥漫着硝烟的天空的空镜头作为转场的镜头,在这里主要分析三个大节奏变换段落间的剪辑点,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一个镜头中融合了前后场景的因素,完成连贯的转场。

首先是由战争转入教堂,通过李教官的瞄准器,看到等待在教堂门口的两名学生和约翰,瞄准器是战争的表现,教堂大门的开启代表着暂时的安全,用代表着两个不同场景的枪的瞄准器与教堂的结合,完成了第一次从紧张到舒缓的转场。

第二个段落剪辑点从相对稳定的生活场景转入紧张的日军侵略,通过一颗子弹穿过窗户的慢动作,伴随女孩子们的尖叫,使整个节奏刹时紧凑了起来,开始了不安的追逐与抵抗。

第三,通过因爆炸而飞在空中的彩色纸张的慢镜头为剪辑点,爆炸结束了日本人的生命,也结束了一场紧张的战斗,而彩色的纸和震碎的彩色玻璃片代表希望,与硝烟形成鲜明对比,慢动作与紧张的节奏形成对比,把一个快节奏的段落通过一个有少许丰富色彩的慢镜头带入另一场节奏相对缓慢的段落中。

二、主题意象

不同于其他战争电影,《金陵十三钗》没有大规模地表现战争的惨烈,也没有如其他抗日电影一样,强调中日民族的仇恨,张艺谋换了角度,把这些因素融入到个人的行为中,因为,在这部电影中,每个人的付出和牺牲看似只是为了女学生。

无论是士兵、孟先生、金陵女子们还是陈乔治,他们付出生命,表面上是为了不让女学生受到伤害,但在秉持人人生而平等的天主教堂,大家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自己以保护女学生,不仅仅是因为她们还只是孩子,更重要的是她们拥有一份区别于其他已见识过社会黑暗的其他人的纯净的内心世界,这仿佛是被侵略的中国大地的一片净土,每个人都不希望它被玷污。

拯救纯净心灵,不仅是保护女学生,同样也是对自己的救赎。每个人都在经历生死中发生这转变,如女学生对金陵女子的认同、约翰的责任感、金陵女子们的使命感等等,都是在面对外族侵略下互相帮助中激发出的民族和爱国情感,虽然影片中没有强调,但这份潜意识已经被激发出来,并且发挥作用拯救了他人和自己。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份净土需要发现和维护,女子们化妆为学生的模样,便是影片通过对她们外表的改变,表现她们自我拯救后已拥有了纯净心灵的标志。

每个人对于国家来说也许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因此片中的人物的身份都很卑微,但卑微的人,可以从改变自己、拯救自己开始,这对于我们拯救自己的民族来说,就是希望的积累。

三、电影与小说不同意象对比

张艺谋对小说进行了很多改变,才形成了如今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有两个意象的改变,让情节和主题发生了升华:一是对“金陵十三钗”的定义,二是殡葬师约翰的角色加入。

在小说中, 一方面,“金陵十三钗”指的就是十三名秦淮河女人,虽然在豆蔻死后,是十二个人去参加了宴会;而在电影中,金陵女子有十四人,虽然后来同样剩余十二人,但日军要求有十三个女学生这一情节的改变,加大了戏剧冲突的成分,为情节的设置和发展增添了很大的悬念。另一方面,“金陵十三钗”指的不再是纯粹的金陵女子们,电影中小男孩陈乔治代替豆蔻和香兰,成为其中一员,这样的设计,既出乎人的意料,又从小男孩的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无畏的牺牲精神,使得成功的代价变得更大,将所有主题元素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殡葬师约翰这一角色在小说中丝毫未提,是电影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取代了英格曼神父,出现在银幕中。这一角色的改变,不仅没有减少神父对于教堂中女子们的保护力度,还在“美”这一方面发挥了与众不同的作用。因为他的洋人身份,他可以假扮神父而不被日本人发现,维持神父身份的存在;又因为殡葬师的身份,他可以让人们有一张安详、美丽的面容,无论死者还是生者。在战争时期,能死得安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何其难得的事。对美的塑造,也说明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即重生。第三方面,相对于真正的神父来说,殡葬师的身份更卑微,人性中的不足和需要自我救赎的地方会越多,他的出现,从人物设置和主题上都与影片紧紧吻合。

总体而言,《金陵十三钗》,这部集合了小说、美术、音乐等诸多艺术形式的影片,通过电影本身本质元素——画面综合展现出来,将各种艺术效果发挥到了最大极致,并且伴随情感得到了新的升华,逼真地描绘了南京大屠杀时期一个小小的故事场面,讲述了一段小小的却感人肺腑的蜕变历程。影片最后行驶在大路上的卡车的背影,是希望,是未来,是生命的延续,是用那么多值得赞美的人用生命换来的美好的结果。就像她们一样,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救赎,用爱和奉献寻找和维护自己及身边的纯净世界。

[1]王心语.导演的梦幻世界[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金陵十三钗慢镜头金陵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作文中的“慢镜头”与“快镜头”
慢镜头里的动作三步走(二)
学会“拍慢镜头”
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
电影里为啥会有慢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