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谈谈“孝”

2012-11-23 07:58黄恋斐
求学·素材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儿子母亲

黄恋斐

《一只木碗》,这是我们听得最多的关于孝敬老人的故事。故事中的老人跟儿子、儿媳及孙子住在一起。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时,汤匙总是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吃饭时,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飽,还经常挨骂,伤心极了。

一天,老人不小心打碎了吃饭用的瓦盆,又招来了儿媳的一顿训斥。夫妻俩商量着用木头给老人做个不容易被打碎的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块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一起,说:“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从此,他们不再将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而且,即使老人泼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慢慢地,他们对老人越来越好了。

孝顺长辈,“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子亲则子孝”,但当“孝”被媒体放大、被公众聚焦、被赋予标准,我们是否还能清晰认识到“孝”的真谛呢?

新闻眼

Pant.1:被聚焦的“孝”

2012年7月13日,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周其凤回湖南浏阳老家给其母过90大寿,他跪在90岁的母亲膝前,母子相拥痛哭。随后,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引发大众讨论。

周其凤被聚焦并非首次,早在2011年10月17日,由他作词、由北京大学中乐学社演出的歌曲《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就在网络上蹿红,并被网友封为“神曲”。而周其凤也不止一次为妈妈写歌。2010年,他曾写了一首《唱给妈妈的歌》,由著名作曲家孟庆云作曲。孟庆云称歌词“风格质朴,意味淡雅”。2012年7月22日,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上,周其凤在接受香港城市大学前校长张信刚赠书之后,回赠了一张CD,并称“这是我为妈妈新写的一首歌,叫《妈妈的油茶果》。”这首歌中写道:“今天是你的生日,孩儿不能回家,不是孩儿不牵挂,不是孩儿不想妈,世上让儿陶醉的是你温馨的气息,给儿力量的是你轻柔的双手,催儿奋进的是你期待的目光,还有你绵长的唠叨,就像孩儿总也没有长大……”周其凤向来重视“孝道”,2009年,他当上北大校长后,就曾对该校自主招生政策进行补充,增加了“凡发现生活中不孝顺父母者,一律不予录取”一条。而《妈妈的油茶果》则正是周其凤对妈妈感情的真实写照。母亲80岁大寿时他没能赶回家,一直是他心中最为遗憾的事情。母亲90大寿时,他跪母拜寿,可谓真情流露。但对此,有人反对、质疑,有人感动、赞扬,也有人中立、理性看待。

质疑派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基之一。周其凤此举,不仅无任何可指摘之处,而且值得肯定。问题出在北大校长给90大寿的母亲下跪,应当受到广泛的“正面报道”吗?大概不应该。孝母应是公众人物的道德底线,而非夸耀线。

@下跪是很私人的事情,如此高调,有把母亲当作道具的嫌疑。

@照片中,传递的是一种违和感(不对路,有问题,即因与周围的环境不适应、不协调,而感到无法融入其中,产生一种疏离感的意思)。不管手持专业摄录设备的人是否为记者,他们和坐在校长母亲旁边的墨镜姑娘一起构成了画面中非常“违和”的因素,使得照片在传递温情外,更多的是一种荒诞的感觉。

理性派

@跪母拜寿让周其凤陷进了“孝题大作”的尴尬。公众的观察点和审美角度不是放在拜寿本身的意义上,而是放到了热闹的场面上,用审视“官德”的惯性思维来思考这一出原本真性情的跪母拜寿,自然就会引起社会的热议和争论,也免不了会被贴上“作秀”的标签。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向母亲下跪,应受到赞扬,而不应引起如此大的质疑。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平时过于忙碌,“常回家看看”都已是奢望,忽然下跪更显得不寻常。尤其是“北大校长”这个闪亮招牌,担负着学识、道义、荣耀,于是,有人觉得这种举动不合常理。

赞扬派

@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母与子在刹那间紧紧地拥抱,是长期分别以后的重逢,是心与心的碰撞,更是爱的升华,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会为之动容。这是深切的感恩之情,是对亲情的无比珍惜,也是对父母照顾不周而心怀忏悔的表现。这动人心弦的一幕,必将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

@周其凤跪拜母亲引热议的背后,显示出这些年来中国人伦丧失的悲哀,中华民族自古遵循的传统美德在商品化社会里一度遭到抛弃后,现在渐渐得到回归。此时,我们更应该认为他和所有普通人一样,不是校长,只是个儿子。跪拜母亲彰显的是大孝,值得我们赞扬。

@在跪母这一件事上,我们应该给予理解甚至赞扬。在那一刻,周其凤不再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再顾忌公众形象,只想在母亲怀里痛哭一场。作为旁观者,更不需要再纠结于“北大校长”这一称谓。我们甚至还需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欠给妈妈的一次下跪?

点评:

这本是件简单的事情,却被过度地讨论,不禁让人“悲从中来”。子女跪拜父母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这个传统因故在这几十年中被断开了,周其凤不过是重拾这个传统,拜母祝寿,以表孝心,即使身为北京大学校长,我们也不该在跪拜这件事上掺杂太多的“官秀”。如果非要带上“官”字来解读的话,也应该给予正面的鼓励。总而言之,质疑也好,赞扬也罢,两方都有着一个强烈的共识,那就是“百善孝为先”。无论你是北大校长还是普通的贩夫走卒,都应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父母,这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Pant.2:被标准化的“孝”

2012年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相比,此次出炉的新“24孝”更简洁易懂,朗朗上口,不仅包括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表示,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所创新。

支持者说——新“24孝”体现亲子关系的发展

新“24孝”行动标准,昭示着中国传统“孝文化”下的亲子关系,正由重视伦理纲常和愚忠的“孝”转向关注父母内心需求、强调和谐与沟通的“孝”。

安徽省知名社会科学家王开玉说:“新‘24孝注重精神层面的沟通,为现今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条明晰的路径。这种沟通是很亲近、平易、温和的,有些标准鼓励子女成为父母的‘朋友,聆听父母的往事,常跟父母交心,这些都有利于子女真正了解父母内心的真实需求。”

网络调查显示,新“24孝”行动标准唤起了众人“愧疚的心”。人们也希望,新“24孝”能成为现代社会的孝心的“指南针”,纾解正在来临的“老龄社会焦虑症”。

质疑者说——“孝道”哪能“标准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行为也充满了选择的多样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尽孝方式,而老年人的需求也同样个性化十足。如果有的人条件不行,只能天天模仿黄庭坚给母亲刷马桶,而没有能力为她买保险,这又算不算孝顺呢?新“24孝”行动标准过于城市化,而忽略了农村及落后地区的实际。在弘扬孝道的问题上,官方应该有所不为,不应该过于积极地干预人们的生活,让孝道“标准化”。

点评

“孝”是一个人对长辈的尊敬与爱护、关心与照顾。“孝”的精髓是行动的传承,但“孝”的形式不是固定的,尽孝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行动和关怀。“新24孝”只能是一种启示和参考,并不能成为全部尽孝行动的指南。只要对长辈有一颗感恩的心、关爱的心,尽己所能,在生活上给予长辈照顾,在精神上给予长辈安慰,这就足够了,不一定非得按“新24孝”来做。我们也没必要对新旧“24孝”进行刻板的解读或加以指责,它们不过是在强调“孝”的重要性,要我们遵守孝道,尽孝心,做孝事。

析义堂

“孝”是什么?

如果凸显孝顺要靠长跪不起,常回家看看要靠立法绑定,那么,对“孝”的定义和理解以及如何担当“孝”就成了我们所必须面对的难题了。

“孝”是什么?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依从和感恩。婴孩时,我们能感知父母的慈爱,那是“孝”;略具智识时,我们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那是“孝”;长大成人时,我们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父母,那是“孝”。

“孝”是父慈子孝,是和谐沟通。

专家认为,“孝”作为一切教育的开始和归宿,其核心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真正的“孝”应是“父慈子孝”,是和谐的沟通。前段时间,网络上一则题为《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的博文以各种形式,被网友广泛传播。这是香港电台知名主持人梁继璋给儿子写的一封信,是梁继璋在经过惨痛失败后,将得到的人生体验,以备忘录的形式记载下来,告诫儿子的,希望能让儿子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冤枉路。对孩子而言,这些真实的叙述或许太残酷,但这寥寥数字,的确蕴含了万象人生,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慈爱。这种和谐的沟通方式,让不少网友“恍然大悟”,开始珍惜与长辈相处的时光。

“孝”是残病不弃,是悉心照料。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细化到我们的生活中,也许就是一个简单的表情、一声平常的问候、一个轻易的举动,但就是这么看似寻常的事情,却也有许多人做不到。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到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他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親欣慰地笑了。

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可以看出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冷水镇,就有一名被当地人称为“磐安孝子”的普通乡村教师。他叫陈斌强,5年前,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家住县城的他,每周都会将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电单车30公里,带着母亲到乡镇的学校去上课,到了周末,又将母亲带回家中照料。这些年来一直风雨无阻。陈斌强说,母亲命运多舛,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跟我在一起。“这辈子,我都不会丢下她!”

“孝”,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河北成安县商城镇东保庄村63岁农民李庆平,为了照顾瘫痪的母亲,他关掉了自己的造纸厂,戒掉了烟酒。他每隔半小时帮老人翻一下身,每隔一小时为老人更换一次褥垫;半天为老人做一次按摩,一天为老人擦洗一次身子;如果老人大便困难,要用自制的圆头木棍辅助,甚至用手“帮忙”。不知不觉中,李庆平已在母亲身边守候了15个春秋。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人不仅从未得过褥疮,而且房间里也闻不到一点儿异味。

62岁的台湾退休公务员丁祖伋,家住台南,本有机会升职到台北上班,但为了照顾年老的父母,他拒绝了。2007年,丁父过世,母亲想回大陆探亲,为圆母亲心愿,他提前退休。2012年3月,丁祖伋85岁母亲不慎摔断左腿,整条左腿打上石膏。他带母亲去医院复诊,母亲左脚无法弯曲,坐轮椅又怕碰撞,于是,他就用婴儿包巾把母亲裹抱在胸前。这一幕被网友拍下,并以“把爱传出去”为题,发到了社交网站“脸谱”上。该图感动了半个地球,不少网友感叹:“社会需要这样的楷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是社会和谐的助动力。“孝”,能展现社会文明的一面。

家住天津市红桥区的赵永华,14年来,相继与11位老人签署了“遗赠扶养协议”,这些老人都有一个相似的身份——“无子女、无家产”,赵永华扶养他们从来不是为了回报,而是让他们这些孤寡老人能感受到温暖,觉得自己并没有被社会遗忘。就这样,他接来了一位又一位老人,又送走了一位又一位老人。他坦言,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收获远比付出要多得多。扶养老人不仅让他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充实了生活,还为自己的子女做了良好的榜样。在他看来,“孝顺”应该成为社会的一种潮流,应该从对老人行为的关怀深入到心理的关怀。他是在用实际行动实践“养老不仅是子女的义务,也是社会的责任”这句话。

实践室

“孝”你做到了吗?

有调查分析表明,我们青少年的孝德认知与孝德行为之间存在偏差,知行脱节,孝德价值取向过于重现实、重效益,呈现功利化、实用化倾向。或许你会认为这是在给你戴“莫须有的帽子”,或许你会认为对残病的长辈不离不弃、细微照料的“孝”离你很远,或许你会认为“敬人亲、广仁爱”的孝有点“假大空”,但看看下面这“四个不一样”,你还会这么想吗?

据调查分析,一部分青少年在道德认知上,认可主流价值观倡导的行为规范(包括优秀的孝德规范),但不愿意付诸行动,表现为“四个不一样”:在课堂上与在课堂外不一样,在人前与在人后不一样,在校内与在校外不一样,在家里与在家外不一样。试对照一下,一旦离开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环境,你会不会变成另外一副面孔?

2012年,湖北枝江市仙女镇一名18岁的男生考上了湖北科技学院。9月初,该男生的妈妈谭女士担心儿子生活不能自理,竟给儿子备了30双袜子换洗,还约定一个月后到学校为儿子做总清洗。

谭女士说,儿子读初中时,她觉得孩子还小,没让孩子做洗衣、洗袜子这些事;上高中后,又觉得学习压力猛增,更没让孩子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家务事上,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居,都由父母包揽。可眼下,儿子就要报到,基本的生活技能一窍不通,这不免让她担心。于是,她为儿子准备了30双袜子,够穿一个月的了。届时,她再去学校看儿子一次,帮他洗袜子,让他慢慢学会了再“放手”。

这则消息不免让人咋舌。上大学不只是要做学问,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习如何走出父母的怀抱,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直立行走”。“孝”不仅仅是父母残病时对父母的悉心照料,更是父母健康时对父母辛劳付出的理解。在新的场合和新的环境里,不让父母牵挂、担心,学会自理、自立也是“孝”的基本内容。

践行“孝”,有时是可以从形式上开始的。2012年9月初,武汉一小学在开学典礼上,组织1000多名师生齐声朗诵《弟子规》,听国学教育讲师团讲“孝道文化课”,并让20名学生代表支起椅子、端来热水,现场请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坐下,在老师的示范下,下跪给长辈洗脚。这一幕也引发了网络热议。撇开网络争议不论,校方的初衷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这个活动有利于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高尚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們常说,“孝应从形式到内容”“孝不在新而在心”“孝应从自身做起”,其实,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现在开始理解父母、体恤父母,保持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生活……这些,点点滴滴不也都是在践行“孝”吗?

结语

尽孝之道,是每个人内心那一份柔韧的坚守,而不是一朝一夕的点缀。孝敬父母,有无标准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要有真心、用真情、心怀感恩。孝能为社会和谐赋予重量,能为自己、为别人预约心灵的春天。

猜你喜欢
儿子母亲
母亲的债
打儿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吐血
完美的儿子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