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牙源性囊肿的CT诊断价值

2012-11-27 03:08孙国超陈雪松杨书峥臧任丽
中国医疗设备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上颌骨颌骨牙根

孙国超,陈雪松,杨书峥,臧任丽

滨州市中心医院 a. CT室;b.耳鼻喉科,山东 滨州 251700

0 前言

颌面部结构复杂,发生于上颌骨的牙源性囊肿多突入上颌窦腔内,引起颌面部结构相应的改变。由于颌面部重叠多,X线平片难于显示颌面骨病变的全貌,CT扫描无结构重叠,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从而为本病的定位、定性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1-3]。本文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发生于上颌骨的牙源性囊肿,探讨CT诊断上颌骨牙源性囊肿的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

17例患者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约33岁。发生于右侧上颌骨7例,左侧10例。病程2个月~4年。临床表现:17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颌面部肿胀、11例可触及肿块(3例为疼痛性肿块)、5例伴牙痛、4例牙齿松动、4例牙齿脱落。

1.2 方法

使用GE Hispeed Dxi螺旋CT机,行常规冠状位CT扫描,扫描层厚3 mm、层距3 mm,发现病变附加横断位CT扫描,扫描层厚3 mm、层距3 mm。同时行骨窗(2000/500 HU)和软组织窗(350/50 HU )观察。3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应用碘海醇300 mg/mL,自前臂静脉以2.7 mL/s的速度团注,总量80~100 mL,延迟28~30 s扫描。17例患者均行X线瓦氏位摄影检查。

2 结果

17例中发生于右侧上颌骨7例、左侧10例。其中含牙囊肿8例、根尖囊肿6例、角化囊肿3例。CT表现:17例均发生于上颌窦底部,突入上颌窦内。

(1)12例呈单房型。其中,7例上颌窦外下壁骨质中断,无软组织肿块;5例囊腔内见牙齿影(3例见牙根位于囊腔内,2例牙根受压移位伴牙根压迫性吸收)。

(2)5例呈单房分叶型。其中,3例上颌窦外下壁骨质中断,无软组织肿块、1例囊腔内见牙齿影、1例见牙根位于囊腔内。3例增强扫描不强化。

(3)17例患者X线瓦氏位显示上颌窦窦腔密实,6例见上颌窦腔膨胀扩大、5例显示上颌窦外下壁骨质中断或缺如、6例密实的上颌窦内见牙齿影。

3 讨论

牙源性囊肿是原发于颌面部最常见的良性囊性病变,为牙齿发育过程中,由正常牙滤泡发展而来[1-3]。由于釉质器的星形网层发生囊肿样变性,牙滤泡周围液体渗入牙冠与上皮之间而成,年轻病人多见。下颌骨较上颌骨发生较多。 巨大囊肿可破坏上颌窦各壁而致面颊、口腔前庭、硬腭及牙槽突等处隆起,由于张力的作用使眼球向上、向外移位,或膨胀向鼻腔发生鼻塞。无感染时局部往往无典型疼痛。囊肿生长缓慢,逐渐长大可使颌面骨膨隆、面部畸形,肿物膨大,口内可伴发创伤性溃疡、牙齿松动移位、影响咀嚼功能等症状[3-4]。

由于颌面部诸骨结构复杂,前、后、左、右均有邻近的骨结构重叠,X线平片密度分辨力低难于显示颌面骨病变的全貌,只能观察鼻腔和鼻窦病变的大致情况,对囊腔与上颌窦及齿槽骨等结构显示不满意。CT扫描无结构重叠,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以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可以全面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形态和密度变化;能够清楚地显示骨和软组织的情况;较好地区别积液、囊肿与实质性肿块的密度差异;对于骨质增生硬化、吸收破坏均能清晰显示,从而为本病的定位、定性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1]。

牙源性囊肿的分类主要包括角化囊肿、含牙囊肿和根尖囊肿[1,3]。CT表现分为单房型、单房分叶型和多房膨胀型,以单房型最为常见。本组12例为单房,表现为自上颌窦底部向上颌窦腔内突入的囊性骨包壳影,边界清晰、锐利,小者占据半个上颌窦腔,大者充填整个上颌窦腔,多数囊内密度均匀,CT值13~27 HU,呈典型“窦内骨性囊”征(图1~2)。7例上颌窦外下壁骨质中断,但无软组织肿块。5例呈单房分叶型(图3),表现为自上颌窦底部向上颌窦腔内突入的囊性分叶状骨包壳影,边界清晰、锐利,小者占据半个窦腔,大者充填整个上颌窦腔,多数囊内密度均匀,CT值14~29 HU,呈典型“窦内骨性囊”征。增强扫描通常不强化,仅在囊肿继发感染时,可见囊壁轻度环形线样强化。囊肿可向鼻底和上颌窦内膨胀性生长,引起相应的压迫性骨质吸收破坏,均无软组织肿块。本组未见多房膨胀型。冠状位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囊腔的形态、范围及囊腔与牙齿的关系等,为诊断提供信息[4-5]。横断位在显示囊腔与颌骨的关系方面较冠状位欠缺。冠状位CT扫描可作为诊断上颌骨牙源性囊肿的首选CT扫描位置,必要时加CT横断位扫描。

图1 左侧上颌窦底部见类圆形骨包壳囊腔突入上颌窦腔内,呈典型“窦内骨性囊”征。

图2 左侧上颌窦腔内见类圆形 骨包壳囊腔充填整个窦腔, 呈典型“窦内骨性囊”征。

图3 右侧上颌窦腔内见分叶状骨包壳囊腔,其内见牙齿影。

颌骨牙源性囊肿多见于下颌骨,绝大多数为平片所诊断[1-3]。发生于上颌骨者相对少见,多起源于上颌窦底部,向上突入上颌窦腔内,大小不一,冠状位CT扫描表现为一骨性囊腔自上颌窦底部突向上颌窦腔内,呈典型“窦内骨性囊”征。其囊腔内含有牙齿者,称为含牙囊肿;牙根伸入囊腔内者,称为根尖囊肿。角化囊肿多沿颌骨长轴生长,由于囊内含有蛋白角化物,常表现为不均匀的混杂密度,囊腔内可含有牙齿或不含有牙齿,邻近的牙根可有压迫性吸收或受压移位[5-6]。

颌骨牙源性囊肿应与颌骨造釉细胞瘤相鉴别,单囊型牙源性囊肿多具有典型CT表现,诊断较容易。少数单房分叶型或多房膨胀型牙源性囊肿应注意与造釉细胞瘤相鉴别,前者颌骨膨胀不明显,多数骨包壳完整,少数骨包壳中断,但无软组织肿块形成;而造釉细胞瘤则表现为颌骨明显膨胀,并可突破邻近骨壁形成软组织肿块,单房型分叶明显,多房型分房大小相差悬殊,肿瘤区牙根吸收呈锯齿状,而牙源性囊肿邻近的牙根只是受压移位或压迫性吸收[5-6]。

综上所述,上颌骨牙源性囊肿CT表现多具有特征性“窦内骨性囊”征,CT检查对病变的形态、周围骨质结构特别是上颌窦底部结构能够清晰的显示,对病变的定位、定性和范围提供可靠的信息。

[1]王云钊,吴恩惠.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Au-Yeung KM,Ahuja AT,Ching AS,et al.Dentascan in oral imaging[J].Clin Radiol,2001,56(9):700

[3]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8-112.

[4]郑加贺,马洁韬,王秋实,等.螺旋CT 诊断颌骨牙源性囊肿与造釉细胞瘤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4):266-268.

[5]章建军,许华权.牙源性囊肿和造釉细胞瘤的CT诊断[J].临床医学,2007,(9):45-46.

[5]塔西甫拉提·阿吾提,迪里拜尔·克力木霍加,木拉提·阿不都热合曼.牙源性颌骨囊肿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4):281-284.

[6]Abrahams JJ.Dental CT imaging:A look at the jaw[J]. Radiology,2001,219(2):334-345.

[7]彭怡,邵益森.牙源性颌骨囊肿的诊断和治疗进度[J].江西医药2009,(8):840-842.

猜你喜欢
上颌骨颌骨牙根
种植体-颌骨界面微动损伤的多指标评价
上颌第一磨牙牙根折裂的临床特征分析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瘢痕对唇腭裂上颌骨生长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上颌骨切除术后上颌骨缺损的修复
“上颌骨切除术后上颌骨缺损的修复”点评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研究进展
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形态和根管系统的锥形束CT研究
根管治疗术后不同修复方式对牙根抗折性能的影响
钢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