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中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

2012-11-29 03:30常亮
中国化工贸易 2012年9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SWOT分析

常亮

摘 要:承接产业示范转移,为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机遇。基于SWOT分析框架,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转移的基本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 SWOT分析 产业转移

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1优越的地理位置

长江流经安徽400余公里,有“皖江”之称。皖江区域内,连南接北,承东启西。400里长江,建有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贵池5个大型港口,一般港口可停靠5000吨级货轮,尤其是芜湖港可停靠万吨级货轮。芜湖、铜陵、安庆、马鞍山四市均建有国家一类口岸,进出口货物可在这些港口直接报关装卸。芜依托长江,沿江、京沪、宣杭等多条铁路,蚌宁、沪蓉、、沿江、芜宣318国道等多条高速公路,与长三角实现了无缝对接。优越的交通优势,有利于皖江城市带加大与长三角的经济往来,促进产业转移和升级。

1.2低廉的要素成本

一方面,示范区内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丰富,劳动力不仅成本低,而且素质高,与此同时,示范区内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综合商务成本低。另一方面,示范区内已拥有各类矿产100多种,铜矿、铁矿、铅锌矿等黑色和有色金属矿,石膏、石灰石、石棉、明矾石等非金属矿产保有储量非常丰富。示范区内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不仅品质高,而且特色鲜明,集中了众多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1.3创新的悠久历史

安徽人素有敢想敢干、改革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具有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的良好传统和实践经验。从30年前,安徽人以“大包干”揭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到今天,安徽人从未停下改革创新的步伐。安徽在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开全国之先河,在全国较早探索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较早培育了一批上市公司,并对大量国有地方工业小企业实行了“九个一批”改革。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在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

2.劣势分析

2.1日益增大的资源环境问题

皖江城市带人口密度高、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示范区内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大,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对承接产业转移将造成一定的制约。就目前来说,示范区内的工业主要以原材料、能源等传统工业和工业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以及资源型工业为主产业水平,总体上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污染负荷较高,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破坏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大。近些年来的巢湖、长江流域严重的水污染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现实。

2.2欠缺的产业配套能力

目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配套能力优势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程度较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发展不平衡,缺乏联系与配合,而且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淡薄,企业之间行业关联度不高。除了开拓生存和生产空间的动因外,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还要考虑进入内地市场的运营、物流成本及下游产业配套等因素。但是皖江城市带的产业配套能力急需提高,以满足产业转移的需要。以物流为例,尽管皖江地带与中西部省份的交通设施也在加快对接,已努力初步构建起通向长三角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但是从总体而言,皖江地带现代物流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信息化水平不高,物流标准化、经营主体过于分散,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滞后,综合物流成本偏高。这严重影响了长三角及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皖江城市带转移的力度。

2.3机遇分析

2.3.1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支持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投资、金融、财税、对外开放、土地等各方面示范区将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同时国家还会创造条件,对示范区的经济发展给予直接资金扶助和税收优惠。

2.3.2日益加快的转移步伐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本和消费市场相对饱和,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移的进程不断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为降低生产成本,大量企业开始谋求在市场低谷时,重新调整生产布局,将生产基地或目标市场向广大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实施扩大内需、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4.威胁分析

4.1无序而又激烈的竞争

当前,中西部各省区市竞相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部分省份态势逼人,在环境、项目等方面竞争激烈,争相抢夺东部地区优势企业。产业转移机遇性很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黄金周期可能只有3至5年,国内产业转移也不会无限持续下去。在中西部区域间争夺东部产业转移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由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在区位、成本和已有的优势产业方面也有强大的吸引力,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产生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4.2区域间行政壁垒的限制

一些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是努力追求本地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并发展属地经济,从而忽视了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融合。形成了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双重壁垒。在东部发达地区,转出地政府为避免经济急剧下滑和产业空心化,往往通过土地、税收、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倾斜和扶持,鼓励企业在地区内部进行转移。如最近几年,江苏积极推进“产业由南向北转移,财政由上向下转移,劳动力由北向南转移,科技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的地方转移”等“四项转移”措施和南北共建开发区政策。浙江原先依赖出口拉动的传统制造业,也开始由上海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向三线城市回流。转入地障碍表现为:园区发展模式存在缺陷,不少地方设立的同区远离城镇,企业落户后遇到很多问题;投资软环境还有待改善,一些地区政府的工作效率低及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1.交通网络建设

以快速客运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快速通道及重要枢纽客运设施建设,构建与东部地区一体化布局的快速客运铁路网。以加强示范区与周边地区互连互通为重点,继续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现有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加强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完善公路路网结构。完善机场布局,提高机场吞吐能力,扩大航空运输服务覆盖范围。加强主要支流航道整治,提高航道技术等级,改善通航条件。统筹规划皖江岸线资源利用和港口布局,调整优化沿江港口结构,建设现代化港口群。

2.信息化基础建设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造、升级、扩容宽带互联网络,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积极开展基于无线宽带的城市信息化应用,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皖江城市间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共享,建设区域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加快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区域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区域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系统、政府网站和政务热线,实现政务移动办公和远程办公。加快与长三角网络基础设施对接,加强在电子口岸、信用建设、交通信息、空间地理信息、应急指挥联动等多个领域内的合作,推进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合作开发与共享。

3.人才工程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多边合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建立皖江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建立国家级引智基地,支持示范区参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在示范区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支持企业到欧美设立人才工作站。设立皖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培养工程,推动高级人才柔性流动,加大海外人才吸引力度。示范区与国家部委、中央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长三角地区双向选派优秀干部挂职或任职。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力资本优先发展积累机制。

4.服务体系建设

打造公平、诚信、公开、公正、高效的投资服务环境,是政府做好产业承接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切实科学地规划和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效率和行政服务水平,并最终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工作流程才是长效机制。杜绝 “官本位”思想、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政府行政行能力低下、行政管理体制落后,最终无法实现“软环境”的彻底改变,从而失去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董文君.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科技分工合作现状与对策[J].安徽科技,2009,(4).

[3]张孝锋,蒋寒迪.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SWOT分析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