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声音

2012-12-03 07:07
中学语文 2012年29期
关键词:首都博物馆剪子天坛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长,昼夜有航班起落。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地线。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

所以,去年,在一次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遗产展览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

首都博物馆一位负责人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她首先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素材很大,包含二十多个声音文件,每个文件都有名字:唱京剧,二胡,鸽群,蝈蝈,胡同的清晨,花鸟虫鱼市场,空竹,拉胡琴,驴,磨剪子磨刀,鸟鸣,清扫寺院,寺院钟声,钟声 2,钟声 3,钟声4……

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

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一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肯定有许多团队在用精良的机器专门录制,而我们,更关注那些默默地消失、再也听不见的声音。”首博这位女士,向我娓娓道来——

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的计划,“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

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适;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

在首都博物馆任职之前,这位女士曾在天坛工作。几年前,某国驻华文化教育处希望录制回音壁的声音,寻求天坛管理处的配合。这个举动,启发并惊醒了她的记忆神经。她很想抓住一些正在消逝的片刻,留下存在的证明,而声音,似乎是一种独具张力的证明。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最难录的是什么?

她说,是风。

长城的风声,天坛的风声,地坛的风声,皇城根儿的风声。春天的风声,夏天的风声,秋天的风声,冬天的风声。都不一样。愈静的城市,捕捉这些微的不同,愈不简单,就像画画儿点睛。

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的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近现代化带走了许多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比如,有轨电车的当当声。比如,从前的老北京没有自来水,一听到驼铃声,住家就知道,卖水人来了。

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它们是弱势的,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一个在北京度过童年的70后姑娘听,她脱口而出:“那夏天叫卖冰镇西瓜,冬天叫卖水萝卜的声音呢?”

我答不出来。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

[感悟]首都北京是一座历史悠远的文化古城,它地域博大,建筑古老,殿宇辉煌;它交通发达,人口阜盛,经济繁华。写《北京声音》,要以怎样的角度切入,才能纲举目张而凸显中心呢?本文作者迂回曲折,以写“静”来反衬北京之恢宏;又以听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北京声音”引出真正的“北京声音”。作者认为“北京声音”其实“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它们是弱势的,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他强调为这些声音的历史立志,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记忆不失去“依傍”,因为正是这样的声音滋养了北京这座古城的静气(也就是大气)——事实上,恰如产生这些声音的普通百姓,是他们组成了灿烂的中华历史。

猜你喜欢
首都博物馆剪子天坛
《天坛之美》
如果剪子会说话?
古陶瓷修复中有色补配材料筛选实验研究——以首都博物馆馆藏青花鱼藻纹大缸为例
以博物馆受众为核心的微信运营模式探究——以首都博物馆为例
100次发射(外一首)
首都博物馆画院2015年度中国画作品展
磨刀匠
石头·剪子·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