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要“三贴近”

2012-12-04 09:17唐晓莉
课外语文·下 2012年9期
关键词:三贴近民族文化古诗词

唐晓莉

【摘要】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学校、课堂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着力搭建完美的、开放的、自由的、灵动的诗歌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诗意化的空间中亲近古人、亲近古诗词,在学习品味、活动开展和实际运用中,获得审美愉悦,积淀文化底蕴,提升精神境界。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三贴近”;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1【文献标识码】A

千百年来,以语言精练、意象优美、情感真挚著称的中国古诗词,在给人以艺术熏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启迪着人们的思想,陶冶着人们的性情。古诗词这一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是,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由于“古诗词默写”、“古诗词鉴赏”等考试题型的影响,不少教师常常把古诗词教学的时间放在了检查背诵与默写上,或者是把古诗词教学的落脚点只放在诗歌赏析技巧的点拨上。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诗词教学要力争做到“三个贴近”,即贴近作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唯此,才能真正达到传承文化遗产、培养学生情操、提升文学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目的。

一、贴近作者,与文本对话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他在《孟子·万章下》中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生活境况、思想情感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洞悉作者的生活、思想与写作背景,才能让读者思接千载、神通万里与古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

然而,古诗词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已与我们相距甚远,古诗词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也与我们迥然不同,这给我们的古诗词解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古诗词教学就必须遵循“知人论世”的原则和方法,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进行对话时,要让学生适时和适当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并注意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

1.安排好恰当的时间。如果作品所抒发的感情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关系不大,不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那么创作背景等内容一般则放在新课开始时介绍,只让学生做一般性的了解。如《西江月》的作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曾为此与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而两次罢官,他先后写过许多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有关的词,但這首词写的是他罢官后隐居期间的一次夜行的经历,表达的是他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内容与政治无关。所以,可以在新课开始时只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而有些作品是作者在特殊的处境或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则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适时而为,随机而动。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以放在疏通文本的过程中介绍背景,再如《山居秋暝》可以放在疏通文本之后再介绍背景。这样以文本为载体通过适时对话,让读者与作者精神交汇,全面理解疑难之处,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2.选择好恰当的内容。对话的内容,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爱好、理想、追求以及个人处境和时代背景等。教者不能一股脑儿全部倒给学生,而应根据解读文本的需要,有选择有侧重地介绍与解读文本关系密切的相关信息。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小序中的“兼怀子由”可知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怀念他的弟弟子由。这时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苏轼为什么会在中秋月圆之际怀念他的弟弟呢?介绍苏轼兄弟之间交往的一些细节和兄弟俩经常互寄诗词的佳话,通过对话,了解到苏轼和苏辙兄弟之间感情的深厚。再追问: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怀念弟弟吗?不是,从“兼”字中,可以明白一个重要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表达对弟弟的怀念之外,还有其他目的。那这个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苏轼在这个时期的遭遇才能知道。这时再由老师或学生来介绍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效果就比较好。

二、贴近生活,跟现实联系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他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古诗词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广泛与现实联系,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诗人的心理距离,倾力搭建沟通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桥梁,为解读古诗词奠定坚实的基础。

1.利用经验对接,接通情感。所谓经验对接,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在生活中、阅读积累中的情感经验,接近诗人的经历、情感,从而产生共鸣。比如,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送别亲人、朋友时的经历体验或者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送别诗来比较异同。这样引领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联系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诗人的情感的领会与理解。

2.联系生活体验,品读词句。联系生活体验法是品读古诗词句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如《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的“逾”,有同学认为还不如用“攀”形象,更能表现老人此举的艰难。如何引领学生品味作者用“逾”一词的精妙?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想想,老人翻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还要翻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因被逼无奈或是情况紧急,明知难为而为之的事情很多。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学生明白了老人是在紧急情况下,不顾生命的危险翻墙而过。“逾”表现了老人拼死逃命的情景。官吏深夜捉人,逼得老人翻墙逃命,可见官吏捉人已到了疯狂的地步,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用于实际生活,学以致用。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古诗词运用到生活和作文中,提升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一是用于生活。如:春节时可以吟诵: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雷点点迎新春;送别好友时可以吟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二是用于作文。如: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一考生有这样的片段:“忧如残阳,于枯藤老树斜挂;忧如流水,经年不息在小桥下流淌;忧如风儿,吹散了屋顶的炊烟缕缕。我比不了那乌鸦,它已然归了家,而我脚下的路却依旧连接着天涯。……爱是慈母手中的针线,爱是游子身上的衣裳。”可见,古诗词的引用和化用能够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三、贴近学生,让多方互动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为了实现这点,教师要贴近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等,充分预知学情,适时设置适当的情境,创设兴奋点,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读者与作者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1.咬文嚼字。陈钟梁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咬文嚼字”可以聚焦語言,更深层次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领略诗词“语言深处的美”。比如:《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运用置换的方法,让学生讨论:“浊”换成“清”或“冷”、“一”换成“三”或“几”、“满”换成“一”或“遍”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以引发学生“咬”和“嚼”的兴趣。

2.想象再现。叶圣陶说:“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学习诗词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中的画面再现出来,在“画意”中品味诗中所蕴涵的“诗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样的诗句画面感非常强,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将诗句转换成生动的文字与形象的图画,学生一定饶有兴趣。

3.合作探究。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探究。如:中国有很多咏月诗,诗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感情也不相同。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勾联已学过或接触过的咏月诗句,探究:中国文人常借助月亮来表达哪些情感?请先阐述观点,再引用诗句来论述。学生对月亮这个意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发现中国文人借月亮有表达对亲人、朋友、故乡的思念之情,有抒发寂寞惆怅感的等等。

4.开展活动。开展诗词朗诵比赛、手抄报、古诗词插图设计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更有兴趣来接触、学习诗词,让古诗词穿越时空,融进学生心灵,走进现实生活,使诗人、作品和读者三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学校、课堂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着力搭建完美的、开放的、自由的、灵动的诗歌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诗意化的空间中亲近古人、亲近古诗词,在学习品味、活动开展和实际运用中,获得审美愉悦,积淀文化底蕴,提升精神境界。

(责任编辑:龙大为)

猜你喜欢
三贴近民族文化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习作指导须“三贴近”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