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2012-12-04 09:17李钦培
课外语文·下 2012年9期
关键词:范围课外阅读效率

李钦培

【摘要】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都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精力充沛,求知欲望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阶段。课外阅读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巨大。但由于经验和方法的欠缺,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往往有些盲目被动,效率不高。在阅读范围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把握上,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课外阅读、范围、方法、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对提高语文的知识和能力,甚至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都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精力充沛,求知欲望强,是吸取知识量最大的阶段。但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经验不足,在阅读范围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把握上,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范围

一般来说,所有健康的报刊杂志、世界名著,初中生都可以涉猎。但是初中生受时间、阅历、环境和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在阅读范围上要么过窄,要么过乱,在阅读量和质上有的过少,有的过滥,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时为学生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就显得十分必要。

初一上学期,学生必需阅读的内容为:本学期的阅读配套教材《翻过那座山》,本学期语文课本上推荐的名著《繁星》、《春水》、《居里夫人传》、《伊索寓言》,类似《读者》这样的一类健康期刊。以上内容要精读,要做读书笔记。同时还鼓励学生去浏览《论语》、《一只猎雕的遭遇》、《聊斋志异》。初一下学期,学生必须阅读的内容为:本学期的阅读配套教材《大海的召唤》,本学期语文课本上推荐的名著《狂人日记》、《鲁滨逊飘流记》、《繁星》,类似《读写天地》这样的一类健康期刊。以上内容要精读,要做详细的批注。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去浏览《城南旧事》、《上尉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时速度稍慢,小到词义的把握,大到文章的写作方法、思想意义和影响启示等,都要认真地咀嚼体会。同时,要学会做批注,还要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间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在看书的过程中,若有所悟、怀疑、疑问,可以在其相应位置,及时地些记载,这就是批注。批注可以抓住某些转瞬即逝的东西,以此来提高阅读效率。把精彩的词句语段记下来,以便将来查阅;还可以把一篇文章的题目、作者和内容简介记下来,以此来加强记忆。还可以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加强对文章的印象和理解。

略读时就要有意加快速度,要学会找提前量。提前量——就是眼睛看书的速度要超过大脑思维的速度。在大脑消化、处理眼睛传来的信息时, 眼睛已经在识别新的信息了。

要一段一段地看书, 不要一字一字地看书.一段一段地看书,使字变成句子, 意思比较完整, 简化了大脑整理和贮存信息的过程, 加快了阅读速度。在阅读不太重要或比较熟悉的地方时, 不必逐句逐字地读, 只要知道意思就行了。

请教工具书。在精读较为重要的材料时, 遇到生僻的字、词、概念和公式等, 随手就可以从工具书中查到, 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先读头尾。在读一般文章时, 可先读文章的头尾,弄清文章的结论和主题, 使阅读思路清晰, 便于理解文章内容,为了提高速度,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注意力集中、头手不动眼珠动;根据文体的特点来快速整理文意,如记叙文可从六要素入手,说明文可从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入手,小说可以从情节、人物和环境入手。

对于一篇好的文章,特别是一本好书,阅读批注完后,再写一写读后感,概述其内容,理清其思路,鉴赏其韵味,探讨其思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感悟,以此来进行解读、吸收,提高阅读效率。但大部分同学不会写读后感受,不愿写读后感受。这时老师应该加以指导示范。可以先告诉学生一个基本的写作模式,然后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以巩固。写读后感一般采用“引、议、联、结”的模式,“引”就是有针对性地引述原文的内容,“议”就是找一个切入口,对文本进行分析论证,谈自己的感想,“联”就是联系现实社会,联系自己的经历来谈感受,“结”就是对全文进行一个总评。例如,当我们看完《伟大的悲剧》之后,可以写这样层次水平的读后感。

《伟大的悲剧》的故事情节,写的是英国和挪威两国的南极探险队,为争夺第一个揭开南极极点秘密的荣誉,当英国南极探险队——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地赶到南极点时,阿蒙森探险队已经捷足先登,他们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了归程。但归程比来时的危险增加了十倍,天气愈来愈恶劣,而抵御严寒的唯一武器——燃料,却越来越少,直到“弹尽粮绝”,他们在暴风雪中用冻僵的手记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后一个个长眠于茫茫冰雪之中。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剧情中的人物,他们是多么坚毅、执著、团结和无私。威尔逊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时,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款矿石样品,他把事业看得比生命更重;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选择了自我牺牲,独自走向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表现了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斯科特冷静将日记记录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表现了其坚毅、执著和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考虑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朋友、同伴、亲人和祖国。

斯科特他们探险失败了,虽然有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但是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的诚信、坚毅、执著、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对人无私的爱为后人所敬仰,肉体虽倒下,但精神永存——这就是伟大的悲剧。

联系现实,正因为有了“斯科特式”的精神,人类才能不断地发展,文明才能不断地进步。

总之,七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要加大,内容要加深,但也要处理好广与博的关系,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速度与效率的关系。做到既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又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

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语文教学中,把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才能使学生在广阔的文学空间里遨游,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责任编辑:晏文)

猜你喜欢
范围课外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研究
翻译条件与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
跟踪导练(一)2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