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对策的探究

2012-12-04 09:17季卫华
课外语文·下 2012年9期
关键词:审美古诗词对策

季卫华

【摘要】古诗词如果添加审美教育,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主要是结合历年来的教学经验探析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的对策。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纵观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学,不得不承认,在古典文学这一方面,诗词歌赋上取得的成就是最值得人们瞩目的,如夜明珠一般有着掩饰不住的光芒。每一首诗词歌赋都如同一幅画一般,蕴涵着无限的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教学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可见古诗词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古诗词鉴赏是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的古诗词教学,让学生渐渐喜爱上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优秀的古典诗词就如同一杯浓郁的茶,值得我们细细地,慢慢地,一品再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把这些无与伦比的精神结晶细致地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它们定如美酒一般,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在这绝世的佳酿之中,潜移默化中熏陶了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升华。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中国古诗词鉴赏长久以来都是普遍被忽视的。为了应付高考,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这种分值不高且拿分不是很容易的古诗词就往往一带而过了,严重制约了古诗文的鉴赏和以此为基础的美育教学。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改善这样的局面,积极探索,寻求提升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审美能力的方式。对于有责任,也有义务针对这种情况,找到高中语文古诗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相应对策,下面是我结合教学经验总结的几点措施:

一、情景设置,提高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像传统教学那般刻板无味,适当的创设情境,是可以提起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通过这个来陶冶性情,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产品随之普及,采用现代化设备教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此,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煜时期的历史、政治背景,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宋代历史、政治的相关知识,介绍李煜曲折起伏的一生,学生随着介绍仿佛走进了李煜所处的那个南唐小国,它的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同学们都仿佛身临其境。看着少年时的李煜与周后间的琴瑟和鸣,花前月下,是怎样的一种羡慕;看着周后死后的南唐后主是怎样的一种悲痛欲绝;看李煜被赵匡胤擒为俘虏是怎样的一种悲凉;看李煜被赐死时是怎样的一种惋惜,伤感啊。或许我们会对娥皇女英共侍一夫的千古佳话更为感兴趣,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李煜诗词的喜爱,细读他的作品,便可体会到“史家之不幸,诗家幸”是怎样的高度赞赏啊。出生帝王之家,却没有坐拥天下的雄心壮志,偏偏命运弄人,哥哥相继而亡,李煜被迫继承王位,善辞工,通音律的才子,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他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令人伤感,叹息。他不幸的遭遇导致他词的风格发生巨大转变,前期词大多描写宫廷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风格柔靡;后期词大多抒发亡国之和怀旧伤今之情,风格沉郁。又如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让同学们讲述当年的赤壁之战的场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感受周瑜的气宇轩昂,足智多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受那大气磅礴的雄伟壮阔;“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感受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演讲而转动,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诗词朗诵,激发审美情感

俗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其实在语文学习中,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也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密切读与写、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表达能力。古人做诗其实就是吟诗。我们可以通过吟诵感受作者的心声,和作者进行交流。诵就是有节奏地读,诵读既可以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音乐美,还可以体会那种情感的涌动。诵读时,可以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随之变化自己的音调,情绪时而激昂时而平缓,都要自己掌握好诗词情感表达。还有诵读时停顿也是很有讲究的,要严格根据诗词的节奏来读。比如《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如果诗歌豪迈一点,大气一点,则可以由男生诵读,如《沁园春·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进酒》等,《孔雀東南飞》就适合男女分角色诵读,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放松自己、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感!

三、鉴赏诗歌,品味审美意境

长久以来,古典诗歌中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情感内涵。这些意象使诗词的语言具有暗示性。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牢牢掌握这些意象,理解它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身临其境那美妙的意境。如《月下独酌》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赏析诗歌的过程就是锻炼审美能力的机会,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就会爱上古典诗词,会自主的钻研,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自然会提高。

古诗词审美策略当然是不止这三点的,其他的就需要老师们不断钻研,只要坚持不懈,一定可以发现更多的古诗词审美策略。

(责任编辑:龙大为)

猜你喜欢
审美古诗词对策
踏青古诗词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