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012-12-04 09:17杨晓福
课外语文·下 2012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杨晓福

【摘要】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讲解来传播一定的思想和情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则是教师通过自身的语言和行为向学生传达一种思想情感和做人的基本准则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除了学到知识外,还会收获心理和思想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心理形成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由于小学生心智水平还不完善,因此其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多种课程开展过程中来实现。对于3—6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行为能力,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其童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其必然性。就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特点而言,丰富的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资源和客观条件,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完美地融合在语文课文中,通过课堂的讲解或者活动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气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教学的始终,这是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责任要求,全面贯彻实行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和保证:

(一)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师的言行等来传达某种信息和讯号,这便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人师表”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国家和社会赋予教师的某种期待和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前应该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对于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心理状况等有大概的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和修订自己的教学计划。从教师自身来讲,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者,还是正确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传导者,因此,在其站上讲台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便应具备一种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在为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能为他們提供一些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的内容,对于小学生心理素质的修炼和心理健康给予有益帮助。

(二)教师应该立足教材,丰富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课文中所选篇目是经过科学分析和严格筛选的,是对少年儿童的知识获取、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充分考虑选择的结果。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素材,教师要做的便是将这些素材丰富并整合,使其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进而呈现给学生。对于文本可以直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文章中的一些问题,通过一问一答或者相互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文章的内涵,并通过教师的点评和讲解使这一内容更加确定,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小马过河》等文章便属该种类型。对于文本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要引申的,教师就要充分拓展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对文章所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循序渐进地进行思考。对于该种课文的教学,可以通过与现实生活中某一特定实例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不同观点的比较选择和教师的点评,实现教学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课程设计和授课过程中的恰当引导,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巧妙地糅合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

(三)注重教学形式的改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

在小学期间,学生年龄的增长会使学生在性格和兴趣等方面有所变化,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便应该注重该种变化,丰富和完善授课方式,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比如课堂问答方式的相应变化带来的是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变化,互动环节的开展则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小组讨论则会使他们形成一种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意识。所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这种改变会让他们的性格、自信心和合作精神得到锻炼和提升,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

(四)丰富课堂内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体裁不同的课文,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和课堂呈现形式。对于诗歌类,可以通过有感情朗读来讲授;对于小说节选,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对于语言故事,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来呈现;这些丰富的授课方式,都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条件来增加课堂中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们寓学于乐,收获语文教学成果的同时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激励机制,比如使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也合理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有着更为直观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该种情景下获得知识、意志力和情感等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小学语文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素材和土壤,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渗透提供了人才保证,教师教学方法和课堂形式的转变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必要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我们便能通过语文教学这一行为来实现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教师将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时,便会在丰富语文教学的同时保证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程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

[2]沈翠红.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2(08).

[3]杨国兴.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教育革新,2011(01).

[4]石宝军.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尝试[J].新课程·小学,2012(03).

[5]肖丽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北方文学,2010(11).

(责任编辑:晏文)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