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2012-12-04 09:17张西允
课外语文·下 2012年9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中语文课堂

张西允

【摘要】情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动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波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情感沟通,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就针对高中语文课堂应该如何渗透情感教育进行了试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情感是教育的基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情感不仅是教学的灵魂,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摇篮,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将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探索出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内在动力,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打造和谐课堂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和接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传递[1]。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前提是,师生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只有学生喜欢老师、信任老师,才愿意与老师展开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作为教师,要用真诚的态度去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时刻关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发言和展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信,愿意随着教师的指引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有压力的束缚,放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主动去体验知识和感悟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即使这些想法偏离教学目标,也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有技巧地启发学生,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才更愿意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丰富自身情感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并善于感染学生,如果教师本身没有培养好自己的情感,将不能切实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情感因素,并在课堂上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将学生的情感与文章内容衔接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熟悉诗文,然后伴随着《月光曲》舒缓的旋律,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一遍,此时教师一定要将徐志摩那种含羞草般的触觉和婴儿般的情感表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的浪漫主义个性以及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扮演好连接教材与学生的桥梁,积极促进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三、教材联系实际

每一篇作品中,都注入了作者的情感,高中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尚浅,很多时候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时,教师可适当地为学生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联想当时的实际情况,再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例如,学习《苏武传》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使学生了解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但苏武那个年代的爱国精神与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还是有差异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毛泽东的爱国精神,联想当前我国人民关于“钓鱼岛事件”表现出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苏武的情感。

四、实施情境教学

现在很多教育者都提倡情境教学,大量事实表明,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直观、具体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在网络上为同学找到《红楼梦》中这一章节的视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们一同欣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林黛玉步入贾府时的心情,以及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如,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饰演文章中的人物,实现情境再现。学生通过直观的听觉、视觉以及自己表演等体验,会比面对呆板的课本效果要好很多,这种逼真、形象的学习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创作作品时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五、创作中释放情感

当学生投入到文章的情境中时,必然会随着文章的情节发展,关心文章内人物或事件的发展情况。因此,教师可借机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和创作。例如,在学习《陈情表》时,想必学生们都会被李密的孝心所感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不限题材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假设自己是晋武帝给李密回封信,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真情实感在自己的创作中得到释放,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拓展,联想能力更加深刻和丰富。

六、理性的情感教育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就是师生通过文本释放自己情感的过程[2],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但情感释放应该得当。在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情感传递,让学生激烈地讨论和发表自己见解,课堂气氛虽然很活跃,但也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教学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被过分夸大了,导致学生误解或不能准确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情感教育是降低语文教学效率的教育。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情感时,既不能按照主观意识展开教学,也不能将情感教育沦为形式化,要真正地从学生的发展和需求考虑,从理性的角度进行感性的教育。

结束语:语文是一门情感内涵丰富的学科,失去了情感的渗透,语文教学就变得麻木、没有生命力。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各种情感因素,最大化激发学生的情感,为语文课堂注入温暖、阳光的情感基调,让语文教学呈现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许兵兵.论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研究[J].教育界,2012(17).

[2]汪玲.激发情感在高中语文的运用[J].金色年华(下),2010(12).

(责任编辑:晏文)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高中语文课堂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