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运动为核心的大学生健康管理研究

2012-12-06 17:41刘晓辉张宗国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亚健康运动大学生

刘晓辉,张宗国

(惠州学院体育系,广东惠州 516007)

◂体育教育训练学

以运动为核心的大学生健康管理研究

刘晓辉,张宗国

(惠州学院体育系,广东惠州 516007)

借鉴美国健康管理的内涵及理念,结合我国大学生当前健康现状及运动疗法研究成果,指出:生活方式不良、运动不足、劳损性颈、腰椎发病率急增、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亚健康比例居高不下是我国大学生实施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因素;运动疗法干预大学生心理、肥胖、亚健康、颈椎病等的研究成果是支持我国大学生实施健康管理可行性因素;成立健康管理组织机构、收集健康信息、运动能力评价、健康干预措施拟定、干预效果评价及反馈、管理型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是实施健康管理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健康管理;运动疗法

健康管理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在这里健康需求可以是一种健康风险因素,如高血压、运动不足、生活方式不良、肥胖;也可以是一种健康状态,如糖尿病、高血脂、中风或老年痴呆。健康管理的手段是对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及量化评估,或对干预过程进行监督指导[1]。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医疗保险业的发展及医疗模式改革,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和产业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目前,由美国政府制定的全民健康管理计划已进入了第2个10年,主要有两个目标,28个重点领域和467项健康指标。两个主要目标是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消除健康差距。在467项健康指标中,有10项是重点指标,包括运动、超重及肥胖、精神健康和医疗保健覆盖程度等[2,3]。本世纪初健康管理进入中国,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特别是有关运动疗法对大学生健康管理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在借鉴美国健康管理内涵及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生健康现状及运动疗法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实施以运动为核心的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1 我国大学生实施以运动为核心的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几乎成了大学生课堂与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长时间上网(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推陈出新)导致运动时间不足(“过逸”)给大学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活方式不良

1.1.1 网络成瘾 据有关调查发现,有55.19%的高校大学生曾玩过网络游戏,其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分别为67.15%和34.14%,有17.16%沉迷网络游戏。其中,每周玩5-6次的比例为16.8%,每周3-4次的有17.2%;有半数的角色扮演类游戏玩家;每次玩游戏花费8小时以上的玩家占14%[4]。《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校园合作的调查也显示,约有76%的大学生网民将网络游戏作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每天的游戏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比例为30%。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试行)》,以3小时作为标尺,累计3小时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而不到5小时的时间为“疲劳时间”,而超过5小时则为“不健康时间”,从政策层面为我们提供了防御系统建设的依据。

1.1.2 饮食不规律 有学者[5]针对江苏省大学生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意义的19个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总共有9个指标进入多因素模型,具体结果为:随着学生年级增加,其体质健康水平有增加的趋势,每增加一级其不及格的风险性为原来的0.216倍;女大学生相对男大学生健康,其不及格的风险性为男生的0.336倍;经常吃早餐是不吃早餐学生健康危险性的0.905倍;无控制节食的是有控制节食健康危险性的3.536倍;容易感到孤独的人其健康风险性为不感到孤独的人1.432倍;从不受他人攻击虐待其健康风险性是受他人攻击虐待者的0.160倍;吸烟天数越长、看电视时间越长其健康风险性增加;有看色情书籍的健康风险性也增加。对四川大学的调查表明[6]:仅50.8%的学生每天保证吃早餐;78.4%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天都摄入蛋类。肉类和零食的摄入普遍,男生吃肉较女生多,而零食主要集中在女生;29.4%学生经常饮用碳酸饮料;52.6%的学生有挑食的习惯[7]。大学生对早餐选择的随意性、简单性及爱吃零食、偏食、挑食等膳食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风险因素。

1.2 运动不足

1.2.1 运动强度不足 张晓玲等[8]针对四川大学900名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大强度活动的天数均为1d左右,与每周上1次体育课对应;男女生一天步行与骑车的时间大致相当;调查对象平均每天的静坐时间约为4.5h;男生平均每天静坐的时间长于女生。

1.2.2 锻炼次数、时间较少 对宁波市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调查表明[9]:有39.6%和28.3%的大学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次数在仅为1次和2次,有14.7%的大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王政等[10]对苏州地区肥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表明:肥胖大学生中,每周参加一次课外体育锻炼的占25.79%,1~2次的占45.60%,2~3次的占15.41%,3次以上的占13.20%。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占61.64%,而在30分钟以下占39.36%,从减肥生理机制角度讲,锻炼持续时间较短,难于起到减肥作用。据蒲鹏报道[11],在被调查者中,不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占39%,坚持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仅有15%,有54%的被调查者反映平均每次的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内,一般正常的体育运动时间应保持在60~90分钟,而30分钟仅仅可能完成运动前的热身活动,这也说明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运动时间过短。

1.3 劳损性颈、腰椎发病比例增大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刚教授的研究发现,大学生“过劳”与“过逸”都会导致劳损性颈腰椎病,但“过逸”导致的颈腰椎病易被忽视,且发病比例剧增。陈香仙[12]针对1 500名学生调查,有842名大学生为可疑颈椎病患者,占总抽检人数56.13%,有410人患有颈椎病,发病率为27.33%;病程在0.5~12a之间。有学者[5]对上海师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颈腰椎发病率从1995学年的4.45%发展到2001学年的21.26%,且发病率随年级增长而增长。朱贤英等对8 000名学生进行检查,诊断结果1 339例患有颈椎病,占总抽检人数16.74%。

1.4 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1998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抽样测试调查,结果表明[13]: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近年来有位教育工作者对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也表明,在本科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患心理疾病被迫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均居首位。杨雪花[14]对3 744名大学新生调查,共检出有抑郁症状的学生113名,检出率为3%,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2.2%,中度抑郁检出率为0.64%,重度抑郁检出率为0.16%。最近的流行病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5]:罹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达到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35%,抑郁症越来越“偏爱”高学历人群。

1.5 大学生肥胖群体快速增长

我国从1995年开始,大学生肥胖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城市及农村组大学生分别达到20.96%和13.10%。2005年的数字显示,城市男女生超重及肥胖的比例已接近或达到欧美各国中小学学生1997年的水平,同时也接近日本成人2003年的水平[15]。倘若从现在起不采取有力预防措施,我国将以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出现肥胖和超重的成倍增长,从而影响新一代人的健康和将来的生活质量。李明等[16]报道,西安市青少年总超重肥胖率为17.4%(超重率11.2%、肥胖率6.2%),其中男性总超重肥胖率为20.2%,女性为14.4%。

1.6 亚健康比例居高不下

一项研究[17]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入学新生1 200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亚健康比例为62.7%,疾病状态的占25.2%,身体健康的仅占12.1%。可见在大学新生中,身体处于亚健康和疾病状态的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邓卫等[18]抽取广东省某医科大学4 260名1~5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亚健康状态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3.62%大学生为亚健康状态。岳雨珊等[19]对来自南京大学等4所学校的28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亚健康发生率为56.60%。

2 我国大学生实施以运动为核心的健康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阶段是预防行为的一个关键时期,尽管青少年已经具有为健康行为做出合理决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些诱惑。这个时期他们最有可能开始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2005年健康管理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进入我国,高校对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识正处于萌芽状态,学校对待健康管理问题的总趋势是从“依赖型”向“自助型”转变,自助型的核心是个人新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的培养以及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提高。相信良好的生活方式、运动习惯、心理状况、营养等可以增强体质。因此,通过健康管理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是可行的。

2.1 实施以运动为核心的健康管理在理论上符合健康管理的宗旨

健康管理的两个主要目标是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消除健康差距。在467项健康指标中,有10项是重点指标,包括运动、超重及肥胖、烟草使用、精神健康和医疗保健覆盖程度等。而运动既是10项主要指标之一,又对肥胖、精神健康、生活方式等具有明显干预作用。

2.2 运动对健康的干预作用在实践上取得显著成效

2.2.1 运动疗法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已被大家所公认 一项调查表明[20],在1 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手段,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对治疗抑郁症非常有效;江玉华[21]通过对6名被试者的焦虑因子测试发现,心理咨询结合运动疗法有效地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宋海燕等[22]以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为个案,对6名大学生心理障碍患者进行体育疗法干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疗法干预后相关因子均有所降低,被试者的身心健康得到了促进,但体育疗法对于不同程度心理障碍治疗效果不尽相同,对于中度或重度症状的干预效果好于轻度症状;李志清报道[23],在控制因素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体育疗法干预前后两被试者的行为观察记录、BDI测试结果、SCL-90测评结果和Lenore Rodloff测评结果是一致的,其结果提示体育疗法对调适大学生抑郁症能够产生效果。

2.2.2 运动疗法是干预肥胖的有效手段 杨晓林等[24]研究表明,肥胖女大学生经过10个月的有氧锻炼,体重、BMI、腰/臀围比等各指标均明显下降,体脂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并且在较长的减肥过程中干预组女大学生无明显的厌食、乏力、失眠、头晕等不良反应出现,减肥期间其学习、生活一直处于良好状态;梁来强等[25]随机选择20名肥胖儿童进行为期12周的综合运动训练,测试运动前后的身体形态及机能的多项指标,并与随机选择的20名肥胖儿童(未接受运动处方)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运动能有效地降低体脂,增加瘦体重,改善儿童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尹建峰等[26]选择内脏型肥胖患者60例,施行3个月的有氧运动,结果表明,运动疗法辅以饮食控制,内脏型肥胖患者运动后的腰臀围比、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明显下降(P<0.01),体重指数低于运动前(P<0.05)。

2.2.3 颈椎病的运动疗法效果明显 陈香仙等[12]通过一学年运动处方(颈椎防治操)治疗显示,颈椎防治操明显改善和防治学生们的颈椎病症状,增强颈部及肩胛带的深纵肌肉的肌力与周围肌肉的协调性,肌肉伸缩功能得到改善。卢长国[27]认为,以静态肌力练习来增强颈部肌肉可以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减轻因不稳定带来的炎症反应,达到治疗和预防的作用;贾连顺[28]报道,通过颈部有序化运动能强健肌肉、通气活血,对椎体病变有很好的治疗与预防作用;国外研究资料表明,颈肌力量练习在治疗长期颈椎病上可能比非甾体类抗炎药有更好的疗效[29]。陈述荣[30]报道,推拿配合运动疗法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分别达到98.9%、79.1%,与常规推拿组82.4%、54.9%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

2.2.4 运动对亚健康的影响研究取得突破进展 Greenberg S,Frid M等[31]指出,参加有指导的运动项目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也能减轻亚健康症状和提高亚健康者的日常生活质量。Blackwood SK等[32]研究发现,渐进有氧运动练习对亚健康者的认知和躯体功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Torenbeek M、Mes CA等[33]通过对127名亚健康多年的研究发现,渐增运动的方式干预对改善亚健康状态有实际的意义。Gubler[34]将14名31~60岁的亚健康者分成两组进行10w的干预,一组进行一定距离的步行,一组进行日常劳动。发现有氧运动和一定的体力劳动均能增强亚健康者的体适能。刘永峰[35]通过16w传统体育养生内容实验教学和课外训练,75例亚健康人群中有65例症状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效率在80%以上。谢东北[36]报道,心理辅导和体育锻炼4w和8w后心理亚健康大学生抑郁严重程度指数、SAS标准分和PSQI总分均明显下降(P<0.01),且心理辅导和体育锻炼组的效果好于单纯的心理辅导组(P<0.05)。

3 我国大学生实施以运动为核心的健康管理的路径选择

3.1 成立健康管理组织机构

成立由分管学生或体育工作的校长(院长)为主管领导的大学生健康管理中心。人员组成可暂定为体育系(部)相关专业人员、校医院医务人员、学生处工作人员。随着我国健康管理师队伍的壮大,由专职健康管理师管理其他部门人员参与的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另根据需求,可邀请一名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业务人员加盟,进一步充实与完善高校健康管理体系。

3.2 收集健康信息

3.2.1 一般身体检查资料档案 (1)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身体质量指数、身体成分、躯干和肢体围度等。(2)一般身体机能指标:安静心率、血压、肺活量、最大心率和最大摄氧量。(3)医学检查指标:血液、尿液、胸透、普外检查、五官检查、B超、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收集。

3.2.2 诊断性检查与疾病筛选档案 (1)高校学生常见疾病诊断与筛选:①肺结核:文献报道[35],北京某高校2004-2007年发病率分别为128.37/10万、105.45/10万、99.56/10万、61.00/10万;但全国感染过肺结核病菌的超过5亿人。②HBV携带:资料报道我国的HBV携带率为9.75%,大学新生HBsAg携带率平均为4.56%[37,38]。③心理疾病诊断:常用的有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及各种精神卫生评定量表,如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39]。(2)亚健康诊断与筛选:根据不同研究者的报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6,21,40]:①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症状标准诊断法;②心理功能衰退指数(MDI)健康评估法;③亚健康诊断仪;④问卷评定量表调查法;⑤传统中医诊断。

3.2.3 生活方式调研 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的信息收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依据卫生部内部发行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社区干预手册》。

3.3 运动能力评价

3.3.1 一般身体素质测试 力量、耐力、灵敏、柔韧性、协调能力等,也可参照国民体质调查方法中成人采用的8项指标。

3.3.2 运动负荷实验 主要是心肺运动试验[41](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它所强调的是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机能反应,通过监测运动时人体的一些生理参数指标,可全面综合地评价心肺、神经骨骼肌肉在运动负荷下的功能情况。主要指标有:综合反映心肺功能肌肉细胞摄氧能力的指标;反映心功能的指标;反映肺功能的指标。

3.4 健康干预措施实施

3.4.1 健康知识教育干预为基础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与健康行为的形成率,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健康行为。健康教育是解决健康自我管理如何做的问题,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教育方法可选择网络平台、QQ留言、飞信等现代通信手段发送健康知识及信息;也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宣传栏、收看电视等传统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同时,通过开设通识课使健康教育进入大学生课堂也是大势所趋。其内容应综合运动学、养生学、运动人体科学、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

3.4.2 运动处方干预为核心 作为大学生群体,运动对其健康的核心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运动处方是保证运动科学化的前提。

(1)运动种类的选择:大学生以选择低强度有氧耐力性运动为主,此类运动对于改善、提高心血管机能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及康复等都有积极作用;以力量、速度等高强度项目为辅,此类运动对增强大学生各部位肌肉力量以及病后恢复肌力有积极作用。

(2)运动强度的确定:①以个人的最大摄氧量(VO2max)作100%,大学生一般为50% ~65%VO2max;②以个人的最大心率的百分比设定运动,大学生一般为55%~75%个人最大心率;③依靠主观感觉,大学生的运动感觉得分在12~15min之间比较合理。

(3)运动时间的确定: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心血管运动处方较适宜的运动时间至少应在15min以上。库珀研究认为,心率达到150次/min以上时,所持续运动的最少时间必须在5min以上才开始产生效果,每次运动持续20~60min对于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和有氧工作能力较适宜。

(4)运动时间带的确定:对于健康大学生运动时间带无严格要求;对高血压患者运动的时间带避开早、晚为好,其理由是脑溢血的发病有早晚多而白天少的倾向。

(5)运动时间频度的确定:大学生的运动频度应以每周三次以上为适宜,同时还应结合每次运动的强度、持续的时间、个人的身体恢复情况以及对运动的适应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

3.4.3 生活方式干预为保障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慢性病形成的原因中,遗传因素只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条件占8%,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占60%,说明不良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42]。从另一层面讲,生活方式对健康具有保障性作用。对大学生来讲,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饮食、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睡眠充足。合理饮食,要保证三餐(特别是早餐)营养全面均衡,食物多样,限制碳酸类饮料的摄入,增加蔬菜、高蛋白食物比例。适当控制体重,尽量不超过标准体重的20%;抽烟及过量饮酒对身体危害极大,对大学生进行戒烟限酒教育意义重大;按时作息,少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网络生活时间。在运动方面,保证不低于每周3次,每次持续30min以上的体育锻炼。

3.4.4 心理干预措施为辅助 心理健康是《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之一[43]。针对大学生人群易出现的心理状况应进行如下干预:对健康麻痹大意心理的干预:多数大学生自以为年纪轻,身体壮,身体不会出现大毛病,即使检查出小毛病也是以漠不关心无所谓的态度对待。针对大学生这种心理首先要唤起来他们对疾病与健康的重视,在如何改善和注意事项上给予正确的理论引导,在制定健康计划及实施上给予实践方法上的指导,并配合有效的监督措施。大学生焦虑、紧张、恐惧心理的干预:一些大学生,发现自己检查出来具有患病的潜在性或者已经处在某种疾病较严重期,心理上无法应对,终日担心个人的学业、将来工作、家庭、成就等,久而久之产生焦虑、恐惧心理。采取的措施是心理辅导及医学上的解疑答惑,使其注意力从惊慌、恐惧中解脱出来,保持乐观情绪,积极接受治疗及有计划的健康锻炼,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3.5 干预效果评价及反馈

3.5.1 效果评价 实施干预措施3个月后,可进行医学指标、身体机能指标对比测试(保证测试时间、指标、环境、人员、场地等前后一致),根据测试结果,结合健康需求,给予干预效果的定性或定量评价。

3.5.2 反馈 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干预过程及细节,分析影响干预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针对性反馈意见。据此,修订干预措施及方案,此过程需反复进行,尽量保证措施及方案的科学性。

3.6 敦促学校建立管理型医疗保险制度

建议学校建立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等为辅的多层次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既符合国务院有关精神[44],又解决了学生的健康保障问题。

[1]黄建始.什么是健康管理[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2007,23(4):298 -300.

[2]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Healthy People 2010[EB/OL].http://www.healthy people.Gov,2006 -06 -02.

[3]黄建始.美国的全民健康管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6.

[4]高 鸣,成科扬.大学生网络游戏沉迷分析及有效干预[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26-29.

[5]冯志坚,傅建霞.江苏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体育科研,2010,31(3):92 -95.

[6]张晓玲,吕晓华,全立明.大学生饮食与运动现状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5):826 -829.

[7]晏渠如,龚媲姝.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250 -252.

[8]张晓玲,吕晓华,全立明,等.大学生饮食与运动现状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5):826 -828.

[9]汪晓鸣.宁波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1):57 -58.

[10]王 政,戴福祥.苏州地区肥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1):91 -94.

[11]蒲 鹏.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206.

[12]陈香仙,余华龙,崇玉萍,等.对大学生颈椎病与运动处方干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518 -1520.

[13]谢银儿.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5(3):52 -54.

[14]杨雪花.3744名大学新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499 -450.

[15]尹小俭,季成,王树明.我国大学生肥胖流行现状及体质变化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65 -68.

[16]李 明,颜 虹,常素英,等.2004年西安市11~17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2):234-236.

[17]刘 波,李海乐.普通高校新生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之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8):83 -85.

[18]邓 卫,于冰琰,陈 晶,等.医学专业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3):364.

[19]岳雨珊,俞 君,朱 毅.江苏省南京市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2):130 -133.

[20]方秀宠,卢景波,刘敬阳,等.大学生抑郁症体育疗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93 -94.

[21]江玉华.心理咨询结合运动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干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9):254-256.

[22]宋海燕,李志清,余世和,等.大学生心理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体育干预治疗[J].体育学刊,2010,17(7):51 -55.

[23]李志清,余世和,覃干超.大学生抑郁症体育疗法个案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3):340 -342.

[24]杨晓林,傅兰英.肥胖女大学生减肥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2):151.

[25]梁来强,陆阿明,范旭东.肥胖儿童运动疗法的效果观察[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1):132 -134.

[26]尹建峰,李珠江.有氧运动对内脏型肥胖患者有较好的疗效[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11 -13.

[27]卢长国,范馨月.颈、腰椎病变体位疗法[J].中外健康文摘·医学刊,2007,11(4):32.

[28]贾连顺,李家顺.简明颈椎疾病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

[29]Aaronm.smathers,et al.Bone density comparison in male competitive road cyclists and untrained controls[J].Medline and Science Sports and Exercise,2009,41:687 -692.

[30]陈述荣.推拿配合运动疗法与常规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对照观察[J].按摩与导引,1999,15(6):16.

[31]Greenberg S,Frid M.Chronic fatigue syndrome—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J].Human Kinetics,2006,145(4):276 -80,318.

[32]Blackwood SK,MacHale SM,Power MJ,et al.Effect of exercise on cognitive and motor function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depression[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8,65:541 - 546.

[33]Torenbeek M,Mes CA,et al.Favourable results of a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 with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and graded physical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Ned Tijdschr Geneeskd,2006,150(38):256 -260.

[34]Gubler,Cora,Gaskill et al.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ducing candiovascular risk using methods of accumulsting physical activity[J].Cardiopulmonary physical Therapy Jourual,2007,9.

[35]刘永峰.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59-60.

[36]谢东北,钟富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0):207 -208.

[37]刘 萍.卫校在校学生HBV感染情况的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3):538 -539.

[38]Liang XF,Chen YS,Wang XJ,et al.A study on the sero -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in Chinese population aged over 3-years old[J].Zhong 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2005,26(9):655 -658.

[39]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6.

[40]陈清光,许家佗.亚健康状态及其客观评价与量化诊断的研究概述[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1):79 -81.

[41]周 巍,秦 慧,李燕芹.心肺运动试验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956 -958.

[42]李 甜,郜玉珍.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0,20(9):951 -954.

[43]周艳芳.中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理辨证护理[J].河北中医,2006,28(3):223.

[44]石 祥.关于建立大学生管理型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20 -22.

Implementing of Health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the Sports-cored Health Concept

LIU Xiaohui,ZHANG Zonggu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China)

Drawing on the health management connotation and philosophy from the USA and combin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health status and exercise therap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factors hindering health manage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bad lifestyle,the insufficient movement,the bad cervical vertebra,the increased lumbar incidence,the obviously mental health problem and the high-rate sub-health in our country.The feasibile factors in carrying out health manage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exercise therapy intervention about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obesity,sub-health,and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so on.Establishing health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collecting health information,evaluating sports ability,drawing up health intervention measures,intervening in effect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and establishing management of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are the routes for implementing health management.

university students;health management;exercise therapy

G806

A

1004-0560(2012)03-0098-05

2011-12-16;

2012-02-2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以运动为核心的大学生健康管理研究,09GN-01);惠州学院2009年度重点项目(广东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C210·0106)。

刘晓辉(1969-),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

张宗国(1968-),男,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疲劳的中药恢复与健康管理,E-mail:zzg204@163.com。

责任编辑:刘红霞

猜你喜欢
亚健康运动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党员“亚健康”,咋办?——咸阳探索“党性体检”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不正经运动范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