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在改善民生中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对策

2012-12-06 17:41王建国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民生康复运动

王 丹,王建国

(1.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 110122;2.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论文选粹

体育在改善民生中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对策

王 丹1,王建国2

(1.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 110122;2.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 1101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也在日益转变和提升。我国“十二五”体育发展规划着重强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体育在保障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增强了体育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体育关乎民生,民生决定民意。体育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体育事业发展的最根本目标是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体育成果惠及民生,让全体公民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快乐和幸福。但当前体育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发挥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1 体育在改善民生目标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持之以恒,努力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改善民生目标和所做出的承诺。

民生问题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突出表现于在低收入者、老年者、体弱多病者和社会困难群体、弱势群体中存在着的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低收入、住房条件差等方面。党和政府承诺并下大力气,通过优先发展教育等具体措施实现教育的公平性;通过扩大就业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性;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保障体系等具体措施解决医疗领域不公平的问题;通过住房制度改革,多渠道筹集基金逐步改善困难人群居住条件。逐步达到和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改善民生的总体目标。这一过程涉及到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劳动保障、公共服务等部门和领域,其作用如何直接影响民生效果。

上述实现改善民生具体目标的问题,从表面上来看似乎与体育没有什么关联,更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体育在这些方面作用的发挥处于“边缘化”的境遇和局面。但是深入研究和挖掘,不难发现体育在解决这些不公平现象中虽然不能全部直接发挥它的作用,但却有着被人们所忽视的潜在的甚至是独特的作用。

在实现“学有所教”目标中,体育可以通过普及体育知识的教育,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生理结构,获得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再认识,对生活方式有更新的思考。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和手段,进一步促进和提高身心健康。

在实现“病有所医”目标中,体育可以充分运用康复医院、康复治疗中心等医疗设施和实体发挥独特作用。通过运动处方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医治、康复,是病有所医的重要渠道。

在实现“老有所养”目标中,体育可以在目前我国养老的三种方式即子女赡养方式、国家赡养方式、老人自养方式中的老人自养方式发挥自己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缓解、降低老年人的疾病发生率,延缓衰老速度,达到延年益寿效果,使老人自养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上述体育在改善民生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起到“减压”和“缓冲”的作用。减少和缓解国家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解决“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问题上的压力和负担,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也为体育走出在改善民生中的现实境遇,正确地认识和发挥体育在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开辟新的视野、路径。

2 体育在改善民生中面临的困境

2.1 观念认同上的缺失及重视不够

目前整个社会对体育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潜在的独特作用,从理念到实践,并没有达到共识和予以足够重视。国家在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改善民生具体目标中所采取的措施,并没有提及和涉及到体育领域。体育主管部门也没有找到自身在改善民生问题上的准确定位。老百姓心目中体育消费观念也相当匮乏,宁可花上千、上万块钱看病买药,也不肯花几百块和上千块钱买运动处方和健身器材。“花钱买健康”、“运动康复治疗”的观念,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至于主动学习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主动地广泛通过参与各项体育活动来促进身心健康和获得科学的养老方式等观念,更没有普遍树立起来。体育在观念上的这些现实境遇,影响着人们对体育改善民生功能和作用的正确认识,也束缚其作用的发挥。

2.2 实施路径的不畅及资源的不足

在“学有所教”问题上公民接受和享有体育教育权利存在着不公平。人们获得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体育,对于走出校门的人们来说再获得体育教育的机会就太少了。一般来说人们接受体育教育的渠道是通过媒体渠道获得的,但是在现实的媒体中虽然有关体育的电视频道、报纸杂志等数量较多,但在传播内容上竞技体育一家独大,社会体育尤其是民生体育缺位,竞技运动内容大大多于大众体育运动的内容,体育促进身心健康的基础知识教育的内容更少。在“病有所医”问题上公民享有运动医疗资源不足。社会提供的体育医疗的设施太少。就全国而言,以治疗为主的市一级以上的中西医院相对较多,而运动康复医院却廖廖无几,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有些生理、心理疾病,完全可以通过运动康复得到治疗,但由于设施少、宣传力度不够,运动康复保健作用没有被充分运用。在“老有所养”问题上,老人自养方式中体育指导严重缺失。老人们的锻炼多数是盲目的,或者仅从兴趣出发,不知道哪些运动项目适宜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而引起运动损伤的现象屡见不鲜。

2.3 设施的商业化及公共资源的匮乏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政府为公民的健身建立了许多运动场馆、场地。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仅到2003年,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 500 800个,体育活动场地面积13.3平方米。2008年前后我国在承办奥运会期间又建设了许多场馆、场地。但是目前为止大部分体育场馆、场地的使用均已从公益性转变为有偿性的市场行为。有的收费太高,绝大多数低收入人群无法承受。至于免费使用的场馆、场地则屈指可数。商业化、市场化操作替代了体育设施和环境的公益性质。另外,城市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休闲健身场馆、场地、建设极度缺乏,公众没有享受到公益性健身资源的权益和权利。

2.4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及管理的失范

虽然自1995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规,但是落实效果并不乐观。有些惠及到民生的具体条款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国家和政府对上述体育法规、制、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缺乏具体的运行机制。对于惠及民生的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公益性体育资源享有等权益和权利,没有得到法律的保证。对于占用和挪用运动场馆、场地,随意改变公益性使用的性质的现象和行为,并没有按照触犯法律、法规行为依法得到严肃处理。这种管理上的失范,是政府行政职能的缺位。

3 体育在改善民生中的发展对策

3.1 在观念上加强体育教育的普及和引领

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体育教育的普及和宣传,开辟更多的大众体育电视频道,创办更多的大众体育报纸和刊物,拍摄更多的大众体育电影、电视,宣传和普及科学体育活动的方式、运动医疗和运动康复方法以及正确的养老方式等。通过更多的媒体渠道,为公众提供系统接受体育知识教育和训练的机会,促进体育教育与文化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体育教育的公平性。

3.2 在物质上加强惠及民生的体育条件的提供

体育属于社会公共服务中的组成部分,应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更加直接惠及民生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提供体育指导:通过多渠道培养更多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基层为广大群众提供科学锻炼身体的理念和便捷、高效的健身技能方式、方法的指导。着力解决目前社会指导员少、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指导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切实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权益,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提供公益性体育活动场所:一是国家通过加大发展体育场地、设备、器材等,向劳动者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物质保证;二是对现有场馆、场地逐步地免费开放,使体育设施恢复公共产品的内涵。实现“人人参加体育锻炼,人人享有体育资源”,让人们实实在在地分享我国体育发展的成果。

提供运动医疗条件: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增设区、市级以上的康复医院、医疗中心,发挥运动医疗的独特功能,缓解人们看病难问题,在城市有条件的社区开设运动医疗中心。

3.3 在制度上加强民生体育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体育法规和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社会指导员准入制度、广播体操准入制度、康复医疗准入制度,使这些制度进入农村的基层自治单位村、城市的社区。逐步实现每个村、每个社区都有社会指导员,每天都能做上广播体操,每个地方都有运动康复设施。并像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保证中小学生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那样,作为制度坚持下来,使它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

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政府应该加强制度执行力的检查和监督,对各种制度执行情况,各个公共体育设施公益性使用情况,场馆、场地免费开放情况,应该定期向公众发布通报信息和使用的状态数据。对于违法乱纪现象和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综上所述,体育在改善民生中应从“边缘”迈向“主流”,以便将其独特而显著的功能介入到民生领域,并在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具体目标中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民生体育的诸多困境,寻求突围良策,推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型进程,使体育真正惠及社会,惠及人人,并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必经之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民生体育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体育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和改善民生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郭长寿 王艳萍

猜你喜欢
民生康复运动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陈颖 巾帼之花绽放在民生一线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不正经运动范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