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民族体育文化探析

2012-12-12 08:12吉瑶
卷宗 2012年9期
关键词:锡伯族探析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锡伯族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形式进行了解,并对其发展做了相关思考。对锡伯族体育进行挖掘和整理,希望有助于锡伯族体育文化今后的发展和研究。

关键词:锡伯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析

锡伯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其早期的发源地位于嫩江流域的大兴安岭地区。锡伯族现有人口十九万多,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锡伯族最大的聚居区。锡伯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射箭、摔跤、赛马、角力、滑冰、等活动,此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棋类(卡塔)、嘎尔出克(髀石)游戏等。

1.锡伯族简介

锡伯族,现有十九万多人。锡伯族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还有一部分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周边地区。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人使用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人使用汉语。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大多数锡伯族人通用汉文。锡伯族人曾信仰萨满教、喇嘛教,现多已不信教。

2. 锡伯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

锡伯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射箭、摔跤、赛马、角力、滑冰、等活动,此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棋类(卡塔)、嘎尔出克(髀石)游戏等。许多项目似乎平常,但与汉族的类似活动都有明显的区别,大多数带有古代渔猎生活和八旗军事组织生活的遗存。

2.1 射箭

射箭是锡伯族最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古代的锡伯族是个善骑射的部落,驰骋茫野,拈弓射猎,随着时代的前进,弓箭作为狩猎工具和作战武器而逐渐失去其意义时,射箭就增添了民间体育活动的色彩。逢年过节或休闲之暇,锡伯人经常举行各种射箭比赛,赛后即兴宴集,载歌载舞。

20世纪70年代察布查尔县成立了射箭队,盖起射箭厅,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射箭运动员,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夺得了金银牌。2008北京奥运会射箭男团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三名成员中两名都是锡伯族的优秀射手,对中国的射箭运动真可谓是功不可没。

2.2 摔跤

这是锡伯族民间重要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是锡伯族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摔跤是增强体力,磨练人的斗志,培养勇猛顽强的精神,养成好胜性格的体育活动。锡伯族男子从幼儿到成年人都喜欢摔跤活动。锡伯族的摔跤有支跤、抢跤、抱后腰子、“虎”等多种摔法。

2.3 滑冰

滑冰,锡伯族的滑冰由来已久,它是由滑雪演变而来的运动。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以前,锡伯族的祖先在茫茫大兴安岭就“骑木而行”。后来,锡伯族民间的滑雪、滑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有的不用任何工具,只用脚打“滑溜”。也可以制作滑冰工具滑,一种是蹬冰滑子,用一块和脚大小一样的木板,顺板中间钉一根粗铁丝,叫冰滑子。滑冰时,一只脚踏板上,另一只脚蹬冰。也可在两脚上各缚一个,将冰滑子钻孔穿绳,绑在脚上即成。这种冰滑子既可滑冰,又可滑冻雪。另一种滑冰工具叫“撑冰车”,用一块约一尺半见方的木板,下面平行钉两块冰滑子状的“脚”。再做两根冰扦子,用二尺左右长的木棒,一端钉进一根粗铁丝或铁钉,露出一寸至二寸锋利的尖。小孩坐在冰车上,两手用冰扦子撑杆,其滑行姿势如同滑雪。这种活动不仅锻炼身体,而且培养勇敢精神。

2.4 打“螃蟹”

这是锡伯族老少比较喜欢的有趣活动。锡伯族人民性格耿直倔强,凡见横行霸道、蛮不讲理者,便称之为“螃蟹”,疾恶如仇,狠狠打之。相传,最初抓住螃蟹放到岸上,年青人好热闹,见其横行,便用树枝、木棍抢着打。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游戏和体育活动。做一个直径约10厘米、高约7厘米的“螃蟹”,再做一些长约1.3—1.7米,下弯部约20—23厘米,弯处角度大约120,形状似J的木制“螃蟹棒”。比赛要求:分两队,每队三人,场地可大可小,若以街道为场地,中间划一条中线,两头各划一条双方的底线。比赛开始时,先将“螃蟹”放在中线上,然后双方各出一人,在“螃蟹”两边对面站好。当开赛哨声一响,两人先用“螃蟹棒”互击三下后,立即开打。双方共六名队员在场地内互相争打,直到把“螃蟹”打过对方的底线即为取胜。

2.5 打瓦

打瓦是锡伯族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打法是,每人手中拿一方形厚木块叫做“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组,按顺序排成老大、老二、老三的代号。没打之前,先赌出立瓦组和打瓦组,输者立瓦,赢者打瓦。立瓦组按顺序将自己的瓦立在一条线上,打瓦者也要按顺序打,如果老大打了老二的瓦,就算“烧死”。“烧死”者,允许别人来救,救活后可以继续打,救不活的,就要变成立瓦者,而原来的立瓦者就变成了打瓦者。打瓦的方法共有20多种。它起源于锡伯族的狩猎时代,它可以锻炼臂力、眼力。

2.6 嘎拉哈(髀石)

锡伯族在玩嘎拉哈时,一般分成两三个组,每组的人数不限,而所用的嘎拉哈的数量一般都在100个以上,多时可达几百。比赛时,把几百个嘎拉哈都撒在地上,抓嘎拉哈时,不是向上扔布口袋,而是扔和元宵差不多大的铁球。上阵者,要将铁球高高地抛起,并迅速地将嘎拉哈抓起,然后再把落下来的铁球抓住。而在抓嘎拉哈时,不能碰到其它的嘎拉哈,抓在手里的嘎拉哈也不能掉下来,否则就前功尽弃了。如果没有接住铁球,也不得分。哪个组抓的嘎拉哈最多,最先达到约定的数量,那么,胜利就属于他们了。

3.锡伯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锡伯族传统体育的契合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俗称“西迁节”,是我国2006年第一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锡伯族贝伦舞”和“弓箭制作技艺”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将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收录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归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中国的箭乡,国家唯一的射箭运动学校就设在该县。在漫长的岁月里,弓箭伴随着锡伯人降生、成长,弓箭文化孕育了锡伯族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因此,今日弓箭对于锡伯族而言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西迁节民俗艺术当中的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和吉祥物,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和历史的浓缩。每年举办西迁节活动时,射箭表演往往是重点项目。

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去审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和理念作为参考,对于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向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居住生活及风俗习惯,且有许多的宗教祭祀和节令节庆等文化活动,如西迁节和“抹黑节”等。利用这些节日、节庆大会,再加上当地的自然环境,开发特色旅游,实现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这些活动的开展,将进一步丰富和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

也可以结合旅游资源、民俗以及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合理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目中趣味性、观赏性强的体育项目,通过举办一些体育比,使广大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够领略的民风民俗及人文景观。另外,还可以开发一些游客也够参与的体育项目,不仅可以使广大游客切身体验和感受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乐趣,身体得到了锻炼,还可以了解地方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如位于伊犁州的锡伯民俗风情园就是一个集展示民俗风情、游客参与射箭摔跤表演、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基地。因此。要不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借助环境优势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文化,使之持续地发展。随着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已初具规模,这将为民族传统体育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3.3加强在学校教育、全民健身和终生体育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已成为趋势。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是民族体育活动中有许多项目可以稍加改造或直接就可以作为体育课程资源来利用。如锡伯族的摔跤、“打螃蟹”等民族体育项目本身就蕴育体育功能,而相较正规的学校体育的其它项目,更有其不受场地、器材、参加人数限定的优势。定期办校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周能够直接推动和巩固教课堂的作用,活动的形式可以单人项目,集体项目,既可以演,又结合竞技。这样才能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普遍推广发扬光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较注重休闲性、观赏性、娱乐和趣味性,简单易学,便于普及推广,是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身项目的理想选择。近年来,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全民健身项目,不但在本民族中流行,也被其他民族用,并进入城市社区的健身活动。利用地方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亲和力,依托自家庭院、住宅空地、广场和体育场馆等群众体育活动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努力提高体育人口比例,满足少数民族人民健身娱乐的要求,增进少数民族群众健康。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少数民族体育的优势,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胡巍.中华文化知识读本.[M]吉林文史出版社

[2]吴世旭.沈阳锡伯族社会历史文化丛书[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

[3]关捷等撰:《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第193—194页。

作者简介:

吉瑶 (1981-)女,陕西西安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锡伯族探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锡伯族民歌
论西迁入疆后的锡伯族散文
VR阅读探析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跨域反哺中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以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为个案
HTTPS探析
乌鲁木齐市锡伯族纪念西迁250周年
让他阳光地活下去:记锡伯族“老关工”张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