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理论研究的新创获——读吕双伟《清代骈文理论研究》

2012-12-18 07:28张作栋
中国文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骈文著者古文

张作栋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清代骈文号称“复兴”,骈文理论更是集历代之大成。较以往的骈文批评,清代骈文理论内容更丰富,论述更深入,理论意识更自觉。有关清代骈文理论的研究,民国时期,金秬香、钱基博、刘麟生、陈子展等学者在专著中有所涉及。但是由于政治学批评及骈文自身隶事、藻饰等“晦涩”因素的影响,建国后30年相关研究基本是一片空白。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莫道才、曹虹、于景祥、昝亮、奚彤云等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论文,或在专著中进行论述,取得很大进展。但相对清代骈文理论的繁荣而言,目前的研究依旧十分薄弱。从数量上来看,相关论文不过十几篇,有关的骈文史、骈文通论、骈文批评史著作不过三四部,缺乏量的积累。就形式而言,或者是单篇论文,有一定深度而缺乏综合观照;或者是在骈文史、骈文批评史类专著中有所涉及,能够从文学史或批评史视野中进行整体审视,但又缺乏深度。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只是集中于几个点,或者针对一部骈文理论专著,或者是选取一部选本,而没有对清代骈文理论进行全面地梳理与整体地阐述。

最近,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吕双伟副教授《清代骈文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版,下面简称《研究》)的出版,则弥补了上述缺憾。《研究》是著者博士论文的修改稿,历经五年的修补,资料更为丰富,论述更为严密,提炼更为精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清代骈文理论研究的拓荒之力作。全书分为六章,依次为《晚明六朝文的兴起和四六选本的涌现》、《以康熙时期为主的清初四六批评》、《乾嘉道时期的骈文思想与理论》、《清代骈文理论专著——<四六丛话>》、《以光绪时期为主的晚清骈文理论》、《清代骈文创作和理论繁荣的原因》,前有《导论》,后有《总论》。《导论》部分从自足性与兼容性两方面论述了骈文文体性质,并对骈文理论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第一章到第五章属于纵向梳理,展现了晚明、清代以迄民国年间的骈文批评理论演变轨迹,是对清代骈文理论历时性特征的分析。第六章与《总论》属于整体考察。第六章对清代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考察,从科举制度、学术思潮、文章论争等方面分析了清代骈文创作和理论繁荣的原因。《总论》部分进一步提炼,从文位论、文体论、文风论等方面深入论述了清代骈文理论的成就、特色与地位,是对清代骈文理论共时性特征的分析。文献翔实、历史意识鲜明、理论色彩浓厚、学术视野宏通是《研究》的可圈可点之处。

文献翔实和历史意识鲜明

晚明及清代、民国时期有关骈文的理论批评,数量丰富、形式多样,但内容非常零散。著者不避繁琐,对这些资料做了一番爬梳剔抉的扎实工作。首先是尽可能地对这些资料加以“竭泽而渔”似的收罗。《研究》所涉及的批评资料,从形式上来讲,有专著类的文话,如孙梅《四六丛话》、孙德谦《六朝丽指》,以及其他涉及到骈文理论的文话;有大量分散在别集、总集中的书信序跋;有骈文选本,如彭兆荪《南北朝文钞》,李兆洛《骈体文钞》,吴鼒《八家四六文钞》,曾燠《国朝骈体正宗》,屠寄《国朝常州骈体文录》等;有目录学著作,如《四库全书总目》,另外还有包含丰富骈文批评的学术笔记,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谭献《复堂日记》、朱一新《无邪堂答问》等。从数量上说,书后所列参考文献凡296种,已见文献搜集之富,其实《研究》所用材料还远不止这个数字。以第三章为例,所引明代王守谦《古今文评》、清代胡念修《四家纂文叙录汇编》、何家琪《古文方》、邓绎《藻川堂谭艺》、梁章钜《退庵论文》、朱景昭《论文蒭说》、王葆心《古文词通义》、陈康黼《古今文派述略》、褚傅诰《石桥文论》、胡朴安《论文杂记》等,在“参考文献”中均未单独列出,而是统一归入王水照《历代文话》中。其次,《研究》中引述了很多新材料。如王水照《历代文话》,收录专书和单独成卷之文评论著共143种,卷帙浩繁。以前的骈文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几部四六话,其实以论析古文为主的文话中,有很多珍贵的骈文批评资料。著者从中缉出相当多的在以往研究中未被关注的重要文献。如著者考证“骈文”作为文体概念在骈文批评中出现,当为康熙、雍正年间的张谦宜《絸斋论文》。另外,著者从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辑出易宗燮《新世说》中论道光、咸丰年间骈文创作的资料,从《四库全书存目存书》辑出屠隆《由拳集》、《鸿苞集》等论六朝文资料,这些在以往的骈文理论研究中还没有被提及。

面对丰富的骈文理论资料,著者还下了一番考证的功夫。如第四章论述孙梅《四六丛话》时,详细考辨了孙梅与阮元的关系。孙、阮二人都是重要的骈文理论家,还有师生之谊,阮元曾为孙梅《四六丛话》作序。孙梅的《四六丛话》是骈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的四六话专著;阮元也是重要的骈文理论家,那么在骈文理论方面阮元是否受到孙梅影响就是很重要的问题了。有专著认为“孙氏留意骈文,著有《四六丛话》,这对阮元爱好骈文,加深对骈文艺术的认识有一定的作用”。著者依据《湖州府志》以及阮元有关著述等资料,详加考辨,认为“孙梅为阮元乡试的房师而已,根本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阮元推崇骈文,与古文争文章正统与孙梅及其《四六丛话》影响关系不大。总之,《研究》在资料上求全、求真,经过严密的思辨,凭材料说话,不作泛泛之论,所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

《研究》还体现了著者鲜明的历史意识。晚明、清代以迄民国时期的骈文理论,内容丰富,在同一时期有多个关注重点;演变明显,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论取向。以前的研究,如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由于论述范围较广,其“清代骈文理论批评”一节只是选取几个点加以论述,没有详细的梳理出其发展轨迹。奚彤云《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下编“清:骈散相对观念下的骈文批评”,对于清代骈文理论是放在“骈散相对观念下”进行考察的,主要关注其共时性特征。《研究》则在翔实文献的基础上加以考辨,第一次将这段时期的骈文理论发展演变之轨迹作了详尽的动态考察,既关注其共时性特征,又关注其历时性特征。

晚明时期,骈文理论以选本的形式涌现,并对清代骈文创作与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著者先通过晚明文人对六朝文风的推崇、四六创作的兴起和《四六法海》等四六选本论述了当时的骈文理论。对于清代的骈文理论,著者分三个阶段进行考察:以康熙时期为主的清初,乾嘉道时期和以光绪时期为主的晚清。由于孙梅《四六丛话》是清代唯一一部比较系统的骈文理论著作,著者将其单列一章,从编撰体例、四六文体叙论、四六家论以及总论等方面详加探讨。在对每个阶段的论述中,著者从纷繁的骈文理论批评文献中理出骈文地位、骈文文体特征、骈文宗尚、骈文风格以及骈文文气等几条线索作了细致考察,亮点迭出,精彩纷呈。如对于乾嘉道时期骈文理论中“沉博绝丽”这个风格概念,从流行情况、流行原因、内涵、意义与影响等多角度进行论述,认为是“骈文风格特征的自觉和自立”的体现之一,深入透彻,发前人所未发。又如在“求对等、争正统与融骈散:骈文地位三重奏”一节,从乾嘉道时期关于骈文地位、骈文与古文关系的论述中,理出骈文相对于散文地位的三个方面,并分别加以考述,较以往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刻。这样既从纵的维度上前后联系,又从横的维度上对每一阶段的骈文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大体展现了清代近三百年间人们对骈文的文体特征价值、地位的认识及其变化”(蒋寅《<清代骈文理论研究>序》)。

历史意识还表现在就某一问题做追源溯流的考辨上。朱一新在《无邪堂答问》中提出骈文“潜气内转,上抗下坠”的论述,这是对骈文行文文气的精妙概括。著者具体阐述了其内涵,然后追源溯流,考证了“抗”、“坠”与音乐的关系,认为“包含字句音调的起伏跌宕”;还在奚彤云等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了“潜气内转”的来源及与声乐的关系,梳理了以“潜气内转”评价古文与骈文的例证;并通过王先谦、李详、孙德谦、刘师培、钱基博等人的理论,阐述其影响。既探其源,又究其流,而没有只是做静态的考察,体现了鲜明的历史意识。

理论色彩浓厚及学术视野宏通

清代骈文理论本身就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对清代骈文理论进行研究,必然要求缜密的理论思辨。《研究》就体现出浓厚的理论思辨色彩。如《总论》部分,在前文对清代骈文理论行了历时性特征考察的基础上,作了整体观照和概括提炼,从骈文地位、骈文文体、骈文风格等方面深入论述了清代骈文理论的共时性特征,对纷杂繁复的理论批评文献进行了二次提炼,颇有匠心独具之处,集中体现了著者的理论意识与思辨之功。在“文体论”部分,著者对晚明卜履吉、清代彭元瑞有关对偶、隶事等骈文文体特征的理论进行了深刻阐述,尤值称道。卜履吉《四六灿花叙》云:“故骈其四,乃四之不得不骈也;俪其六,乃六之不得不俪也。所称词合璧而意贯珠,亦当时不得不合,不得不贯也。”彭元瑞云:“萧《选》行而无奇不偶,韩集出而有横皆纵”。二者对骈文行文之骈偶以及骈偶对内容、文气的影响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但论述过简。对此,著者参照英国贡布里希提出的由“秩序”与“非秩序”的交替所引起的“中断效果”理论以及吴兴华关于骈文对于读者吸引力“纵”与“横”的论述,进一步阐述了骈文之偶对的艺术效果,说:“骈文行文基本上由整齐的骈偶句组成,一联之中,为文意的补充说明,可视为‘非秩序’停顿,联与联之间,为文意的变化推进,可视为‘秩序’贯通全文。正是通过这样的非秩序停顿,产生视觉或感觉焦点;又通过秩序贯通,完成文意的连贯和篇章的完成”,“一联为横,联与联之间的过渡承接则为纵。优秀的骈文家能很好地处理好思路逻辑和叙事层次的关系”(330页)。著者结合吉川幸次郎、江弱水、杨明等学者的论述,认为卜履吉论述中,“‘词合璧’偏重于内容或意思相近相反的事务对偶互文,‘意贯珠’偏重于说文意的流畅,即骈偶句的婉转相承,为纵向演进,在形象的比喻中揭示了优秀骈文的行文特色”(332页);彭元瑞“说出了古文破骈为散,文意由横顿变为纵贯的行文特点”。著者既围绕晚明、清人的论述,又吸收当前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究了骈文的形式美与形式美所引起的装饰性,是对清人有关骈文对偶、隶事等文体要素论述的综合思考、进一步的理论提升,显示了《研究》严密深刻的理论思辨性。这对于深刻认识、准确评价清代骈文文体理论、骈文文体特性都具有重大意义。

著者并没与将眼光局限于清代骈文理论自身,而是将其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中考察。清代骈文理论与学术思想,文章论争,科举、馆阁制度等文化政策,文人交游、集会、结社等社会风尚都有关系,著者在第六章论述清代骈文创作和理论繁荣的原因时,均有所涉及。但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无疑是学术思想、古文与骈文之间的论争,著者也相应作了重点分析,体现了著者宏通的学术视野。乾嘉时期的汉学,对各体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对这种影响的评价,多毁誉参半;但是汉学对骈文却毫无争议地起到了正面促进的作用。对此,著者结合清代理论家的论述,具体分析了骈文“征典”与考据文章“征实”的契合,认为“乾嘉时期的骈文,最关注的特征不是对偶,而是征典,是文章中蕴含的学问”,“这和考据文章的征实特点相似”,“也和考据之文崇尚学问,反对空疏的取向契合”,“而诗歌和古文却不适合多用典,展示过多的学问,骈文因铺陈和隶事的特征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汉学家所喜爱的表达方式了”,最后总结“必须征典才能行文的骈文,经历元明的衰落后,遇上乾嘉汉学鼎盛、士人普遍博学多思的情况,才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达到创作的高潮,也带动着骈文理论达到高峰”。(294页)乾嘉时期,汉学家、古文家及性灵派袁枚等由学术背景的不同进而展开文章的论争。对此,著者作了抉剔入微的剖析。戴震等汉学家批评宋学家空疏不学,“客观上使得和宋学道统捆绑在一起的古文文统失去了其法理依据”;袁枚以为考据是“述”,著作诗文才是“作”,既反对以考据为文,也反对空谈理学而为假古文;而当时古文家在乾嘉汉学的强势之下,走向以考据入古文的轨道。著者总结:“乾嘉文坛关于文章的论争,为骈文创作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大胆地说,乾嘉骈文形成了沉博绝丽为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正是汉学家的博学和骈文家的丽辞分别在反抗道统和文统中走向融合的产物。”将骈文理论繁荣原因放在大的学术与文坛论争的背景下考察,游刃于汉学与宋学、古文与骈文之间,体现了著者宽阔的学术视野与对纷繁复杂材料的驾驭能力。

当然,作为有清一代的骈文理论研究著作,要考察三百多年的理论演变以及相关的学术、文化制度的影响,需要面对的资料复杂纷繁,而可供参考的研究著述又很少,难度相当大,因此难免存在需要斟酌的地方。如作者在“文风论”一部分,将“潜气内转,上抗下坠”纳入,或可商榷。这个概念所论是骈文文气,是对骈文区别于古文的内在特质的概括,虽然文气会进一步影响到风格,但是二者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批评范畴。

总之,《研究》文献扎实,考辨严密,第一次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清代骈文理论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特征,既详细描绘了清代骈文理论演变史,又从整体上予以观照,既有鲜明的历史意识,又有浓厚的理论色彩,是骈文理论研究的新创获。由于课题的开创性与论述的严谨性、深刻性,《研究》在骈文理论研究乃至整个古代文学批评研究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著作。

猜你喜欢
骈文著者古文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论骈文的发展与影响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晚清骈文研究述论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增字配号规则的探讨
称象
我国阅读疗法领域著者队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