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对台民族特色 打造海西文化名乡——漳浦县赤岭畲族乡民族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2012-12-18 15:03吕坤新
闽台文化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漳浦畲族少数民族

吕坤新

(作者系漳浦县赤岭畲族乡党委书记)

赤岭畲族乡位于漳浦县东北部,总面积101.04平方公里,人口1.35万人,其中畲族人口1.24万人,占全乡人口的92%,是福建省畲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乡。历史长河中,畲汉一家,和谐共处,创造并留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我乡立足本地实际,提出 “发展特色品牌农业,打造生态文化名乡”的发展定位,突出民族特色,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工作,尤其是利用地域优势,做足对台文章,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事业,建设海西文化名乡取得显著成效。

一、文化资源现状

1、历史资源丰厚,对台渊源密切

从宋代末年开始,漳浦蓝姓畲族就在赤岭 (原称张坑)一带定居,并由此搬迁到包括浙江、江苏、江西、广西、广东、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是漳浦蓝姓畲族的祖居地和文化发祥地。清代以来,人文鼎盛,英才辈出,先后出现了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元枚、蓝瑶、蓝瑗、蓝珠等在清初收复台湾、平定台湾、治理台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也出现了蓝紫陶、蓝应元等一代名宦。蓝鼎元著有 《平台纪略》、《东征集》、《女学》、《鹿洲文集》、《鹿洲公案》、《棉阳学准》等,是清代一位博学多才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家和法学家,其著治台方略与兴台措施,对治理台湾、开发台湾、和平发展台湾做出积极贡献,为台湾日后于光绪十一年 (1885)从福建一个府升格为清朝一个省奠定了扎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赤岭畲族乡现有石椅蓝氏宗祠 “种玉堂”、红瓦前 “种德堂”、蓝理府第、蓝廷珍府第、顶西蓝氏家宅、蓝理墓、蓝鼎元墓、雨霁顶三官大帝庙、西来庵、印石岩、悟道岩等一大批重要的文物古迹;还有与漳浦蓝氏有历史渊源的位于漳州市东岳口街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蓝理 “勇壮简易”牌楼,漳州蓝理旧馆文昌宫、漳州蓝瑗折冲之才牌坊、漳州伽蓝古庙;以及浙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定海蓝理故居等一大批外地重要的文物古迹。

2、传统文化独具,畲族特色突出

畲族的文化特征是从畲族语言、服饰、民歌、民俗风情等各方面体现出来,漳浦蓝姓畲族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民俗民风。

每逢山平村雨霁顶 “四年一度”的畲族传统文化节到来时,都要举行独具民族特色的高跷、辇艺表演。畲民们扛着五颜六色的辇台和身着盛装的艺童,还有身着民族服饰的舞龙、舞狮队,载歌载舞,展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特有的方式庆祝丰收的喜悦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吸引了来自全市及海内外的游客达几万之众;二月二 “会亲节”举办畲家歌会,以歌会友;三月三 “乌饭节”,畲族男女成群结队出门 “踏青”,采集乌稔叶子,泡制乌米饭,缅怀先祖,并以乌米饭赠亲友,预祝丰年;四月八 “牛歇节”,是日不鞭牛,梳洗牛身,薯米粥等精饲料喂牛;五月五“端午节”,族中以本日为 “忠勇王”神诞,畲民做 “菅粽”祭祖;除外还有六月六“晒服节”、七月七 “中元节”、八月 “元帅节”、九月九 “重阳节”等传统节日。

畲族传统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绚丽,款式多样,民族特色浓厚,衣料多为自织苎麻布,以黑红色为主色调,花边绣凤凰、花草等图案,首饰以银饰为主,做工精细,称服饰为 “凤凰衣”,发式为 “凤凰头”,头冠为 “凤凰冠”。

畲族是一个喜欢唱歌的民族,畲族人称歌谣为歌言,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他们常以歌代言,以歌抒情,每年传统畲族节日,人们载歌载舞,各村寨聚会盘歌。畲族没有民族文字,畲族民歌则借汉字表意记音,以七言为主,歌谣内容涉及到畲族生产劳动、生活交际、宗教仪式、人生礼俗、喜庆婚恋等各个层面。抒情歌传生产劳动常识的有 《节令歌》、《种田歌》、《摘茶歌》,反映畲民生活的 《建房歌》、《挑水歌》、《起书堂歌》,向往幸福生活的 《长年歌》、《革命歌》,结婚时唱 《祝贺歌》、《闹房歌》,新娘上轿前唱 《别亲歌》等。畲族婚礼别具情趣,办婚礼这一天,当迎亲队伍到达时,在鼓号手吹打下,媒人、迎亲伯、赤郎 (迎亲的伴郎们)组成迎亲队伍到女家接亲,拜堂男拜女不拜。拜堂后,由男家两位老妇女把两个红布袋放在地面,两个红布袋互相传递,让新娘一直踏进洞房,寓意代代相传。

畲族体育运动独具特色,我乡民族中学至今依然保留蹴球、陀螺这一民族体育项目,历年来在福建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问题主要是涉及保护与传承、研究与开发、发展与创新等问题。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势冲击下,特别是文化事业、旅游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趋势。

一是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面对强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二是民族文化开发可以说是文化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之路。在当前大力提倡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呼声中,我们更有必要去思考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所具有的价值。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开发是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可以繁荣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在现代性的语境下,需要传承的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只要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还在,就有理由相信它是在传承和发展的,并且这样的发展是有价值和深刻意义的,因为文化是一个活的社会现象,文化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需要发展,需要有生命力的发展。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从中央到省市县相继召开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会议,明确当前和今后各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重要任务。畲族是中国东南沿海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其民族文化灿烂悠久,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保护和开发好畲族文化资源,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文化资源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我们的优势,更是我乡打造海西 “文化名乡”的有利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赤岭的畲族文化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制约,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 “欠开发、欠发展”的现状,导致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民族认同感相对淡化,对文化资源开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产业视野狭窄,缺乏经营意识。民族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它不仅具有历史参考价值和科学探究意义,而且具有旅游经济效益。赤岭文化资源独特,在保护开发中缺乏经营意识,产业视野狭窄,没能将资源优势转化经济效益。今后发展畲族文化旅游业,要立足本地实际,放眼海西大局,着眼于海西系列旅游项目之中,使其成为漳浦旅游的一大亮点。

二是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度偏低。目前,我乡的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处于 “粗放经营”的状态,甚至是没有运作起来,缺乏外力对民族文化资源内涵的发掘开发,知名度影响力低。要加大宣传、巧借外力保护开发,推动发展。

三是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困惑。在现代性充斥的大环境中,许多民族都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渴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摆脱现有的经济不发达困境;另一方面又希望保留传统文化,担心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消失。这要求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整个中华文化一起成长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的文化力量,也成为民族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当中切实地得到传承和发展。

当前,在赤岭特有的情况下,科学地、合理地推动我乡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既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又可推进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调整畲族文化对现代性的适应能力和消化能力,使畲族文化在注入新的文化元素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要素,并在现代化性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三、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思考与举措

在开展 “四个漳浦”(跳出漳浦看漳浦,全国范围找漳浦,全球视野谋漳浦,立足漳浦建漳浦)解放思想讨论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跳出赤岭看赤岭,立足赤岭建赤岭,以前瞻性、多重视野谋划赤岭民族文化发展。立足畲乡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挖掘、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以打造闽台畲族文化产业园为平台,以组织举办各类民族文化的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健康蓬勃开展,使更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1、加强民族文物保护工作。畲族文化是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所涉及的七个特色文化之一。我乡文物古迹众多,是畲族文化的结晶。乡党委、政府在千方百计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畲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整合和开发畲族文化旅游资源,取得了初步成效。全乡现有少数民族不可移动文物33处,其中蓝氏宗祠 “种玉堂”2009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涉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顶西蓝氏家宅今年可报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利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有利时机,我乡制定了详细的文物保护方案,共筹资200多万元对 “蓝氏宗祠”、蓝理提督府等进行修缮管理,恢复这些古迹的历史原状,方便台湾同胞寻根谒祖。

2、努力推进民族文化发展。清初,在平定台湾郑氏政权战斗中,拖肠血战,“勇壮简易、所向无前”,取得了 “平台首功”的蓝理,率部平定朱一贵事件,积极经营台湾,被雍正帝誉为 “治台名将”的蓝廷珍,和最早提出对台湾进行综合治理建议,促进台湾走向 “文治”社会,被乾隆帝誉为 “筹台宗匠”的蓝鼎元,被后人誉为 “蓝氏三杰”。在他们的影响下,台湾同胞许多祖先,也大都是那个年代从福建闽南沿海投军或随军迁徙到台湾,垦田拓荒,建设台湾。在我乡的努力推动下,由漳州作家罗炳腾 (西月)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 《所向无前:蓝氏三杰传》,200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漳州宾馆成功举办了首发式暨影视作品改编仪式,开创了乡镇级编写长篇历史小说先河。2009年 “蓝氏三杰”成功入选 “漳浦十大名片”,2010举办 “所向无前”畲乡文化节,2011年 “所向无前”被确定为漳浦精神, “蓝氏三杰”伟大精神得到充分弘扬传承。目前, 《所向无前:蓝氏三杰传》一书已完成30剧电视剧本改编,即将开机拍摄,2013年即可在各级媒体播放。

3、建设闽台畲族文化产业园。我们以建成海西文化名乡为目标,规划建设闽台畲族文化产业园。闽台畲族文化产业园规划面积1500亩,分为产业园核心区、山平“三官大帝”朝圣景区、杨美水库自然风景区三个组成部分,从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自然风光多角度谋划赤岭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区规划包括蓝氏宗祠 “种玉堂”、畲族博物馆、畲族文化村特色村寨、畲族历史名人文化广场、蓝理古居、七星池日月潭主题公园、畲族风情表演区、畲族风味小吃区、畲族艺术品及土特产展销区、农业果园观光区十个组成部分,是集历史文物、风俗民情、商业展销、休闲农业为一体的旅游区,突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目前产业园概念性规划已完成,核心区蓝氏宗祠 “种玉堂”委托江西文物古迹设计院完成设计,今年可完成全部修缮。畲族博物馆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已布展面积200平方米,完成畲族历史渊源、畲族民族风情、畲族与台湾关系和漳浦蓝姓历史名人四个展室,收集部分文物。畲族文化村特色村寨一期工程建设十一栋特色民居。蓝氏历史名人和七星池日月潭文化广场已动工建设。产业园核心区今年即可初见雏形,建成后将系统展示蓝姓畲族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分衍情况、历史人物和文物古迹,对研究和弘扬畲族传统文化,促进海峡两岸畲族文化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可构建东接湖西畲乡五里三城 (赵家堡、诒安堡、蓝廷珍府第)、前亭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西连东南花都的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线。

4、开展对台民族文化交流。我乡充分发挥对台优势,以畲族文化为纽带,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民族文化的活动,彰显对台民族特色,为两岸交流与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积极开展族谱对接。由赤岭乡蓝氏宗亲会牵头开展的族谱对接工作不断推进,成效显著。据统计,目前在祖国大陆,从赤岭畲族乡蓝氏家庙 “种玉堂”分支出去的蓝氏子孙所分布的地区中,已有11个省份,48个县市成功对接,繁衍到各地的蓝氏后裔将近40万人;其中在台湾,与台北、高雄、宜兰、屏东、金门等市县已成功对接,有近5万蓝姓人口是 “种玉堂”后裔。2011年12月,由我乡协办的 “漳州蓝氏与台湾关系研讨会”在漳州东南花都顺利举办,进一步密切两岸蓝氏宗亲交流与合作。

二是举办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族谱对接恳亲会。海峡两岸少数民族同根同源,我们通过多次双向对接,2011年在漳州农博会期间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族谱对接恳亲盛会。大会举办既密切了世界各地畲族蓝氏、钟氏及高山族宗亲关系,同时也做足海峡两岸 “五缘”之亲缘文章,是增强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和加快“海西”建设具有建设性的推动作用。

三是积极推动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民族乡镇发展交流会。2012年6月18日,来自海峡两岸的民族乡镇长、畲族蓝氏宗亲代表及台湾少数民族社团等80多人,在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欢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签署 《海峡两岸民族乡镇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对加强两岸少数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现代特色产业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交流期间,我乡与台湾苗栗泰安乡建立友好乡镇。2012年7月我乡组团到台湾埔里乡参访,交流学习樱花种植技术。

四是开展 “三官大帝”民俗文化交流。“三官大帝”是两岸畲民共同民俗信仰,山平 “三官大帝” 庙是海峡两岸最早的 “三官大帝”庙,由山平 “三官大帝”庙分香到台湾有十几处。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三官大帝”民俗文化交流,台湾圣德宫定期组织信众到山平 “三官大帝”庙朝拜挂香,山平 “三官大帝”也多次到台湾巡安。通过交流,增强两岸畲民认同感。

五是以文化为纽带促进两岸经贸互动。以 《蓝理将军》开拍上视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蓝氏宗祠”修缮落成庆典为契机,计划筹办海峡两岸畲族文化节,开展两岸民族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交流。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促进两岸文化经贸交流与发展。

猜你喜欢
漳浦畲族少数民族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关于漳浦剪纸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爱,是一曲温暖和弦——记漳浦地税“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