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风险

2012-12-21 13:00魏志强
中国新时代 2012年5期
关键词:外需比重外贸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GDP同比增长8.1%,连续第5个季度增幅下降。而此前发布的CPI数据显示,受食品价格上涨因素推动,3月全国CPI同比上涨3.6%。

经济学家对一季度经济数据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不过,对“经济增速下行和通胀压力并存”的研判,仍然是学界的共识。但深入地分析,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已面临滞胀风险。

受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至今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外因——外贸萎缩后,不得不内部挖潜,回归到内因——内需上。内需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我国三十多年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推动下的投资需求。个人消费在投资的凯旋声中,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滑,同时个人储蓄却在上升,致使长期以来消费低于投资。面对消费不足的缺口,我国总是用外贸顺差来平衡。于是,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对投资和外贸的高度路径依赖。当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低迷时,我国外贸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重创,政府管理者一时间不知所措,匆忙之下开出了4万亿的投资药方。4万亿的投资确实对缓解外需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同时也让我国经济从依赖投资和外需,变成单一地依赖投资。伴随着4万亿投资以及由此带动的社会投资的影响,我国经济一度在全球经济中一花独放,甚至被誉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发动机”。可是,4万亿投资效果释放后,我们不幸地发现,在投资的边际产出效应进一步下滑的同时,还引致了通胀向我们步步逼来。

面对这样一个难解的困局,不管是政府主动地选择,还是经济内在逻辑之使然,收敛投资对经济的过度刺激,从而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扩大个人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已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也就是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收缩没有伴随着消费的扩张,经济就很可能出现硬着陆。” 末日博士鲁比尼提醒说。

目前,我国政府有一个难题,就是经济发展要“稳中求进”。相对于消费需求不振,GDP增速下行过快更易于导致经济和社会不稳,所以,政府会自觉不自觉地常常利用短期调控经济的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阻止经济增速下行。今年3月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PMI为53.1,说明政府短期调控已经开始并生效。不过,汇丰发布的3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8.3,低于2月份49.6的水平,显示制造业正在加速收缩。关于这两个互相矛盾的指数,有一种解释很有趣,说是两项指标各自依赖的调查样本不同。前者的样本更多地包括了首先受益于适度宽松政策的大型国有企业,后者较低的PMI则显示小型民营企业仍未复苏。其实民营企业是经济维稳更重要的力量,因为民营企业吸纳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人口。

鲁比尼博士的提醒很重要。如果政府和银行的资金就在国企圈子里转,而且总是对“铁公基”这类投资感兴趣,那么民企则将不断萎缩。如此下去,全国80%以上的就业者如何提高收入,从而扩大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呢?这个发展模式将导致投资边际产出率越来越小,同时引致通货膨胀,这就是滞胀风险。

猜你喜欢
外需比重外贸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
沈丹阳:外贸增速争取与GDP增速同步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
中国外贸乍暖还寒
混合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