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三解”应重“三要”

2012-12-21 17:14张永军
西部大开发 2012年5期
关键词:牢骚老百姓感情

◎ 文/张永军

“三问三解”活动的主体是人,是各级领导干部,因此绝不能忽略干部的思想认识。各级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干部思想纯洁性教育,让干部真正带着感情,要善听“牢骚话”,并要注重实效地去开展“三问三解”活动。这样才能取得长效的发展,取得真实的效果。

要带着真感情

带着感情是开展好“三问三解”的前提条件。既不能把活动单纯任务化,就活动而去搞活动,就任务而去完成任务,简单认为计划有了、措施订了、帮扶搞了,也为人民群众捐赠了一些钱物或是办了一些可有可无、并不重要的事情,就可以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了。也不能把活动表面形式化,热衷于轰轰烈烈的形式、响响亮亮的口号。要切实带着感情下去,走近群众、贴近群众,摸实情、办好事、解难题,真正让群众从心底里叫好。

干部带着感情是开展好“三问三解”的核心所在。只要是真心实意带着感情去,就会自发自觉克服怕苦、怕累、怕麻烦的思想,丢弃走过场、图形式、留名声的想法,就会用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想方设法为基层群众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地给群众帮扶解忧,努力让群众尽展笑颜。

干部心存感情是实现“三问三解”成效的根本保证,这次活动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解民怨”。各级干部只有带着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一线开展“三问三解”活动,才会主动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摸透掌握情况,仔细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见实效。

要善听“牢骚话”

在“三问三解”活动中,下基层不仅要看一看“三农”发展的现状,还要听一听切中时弊的声音,把老百姓的牢骚变成鞭策自己的动力。老百姓的一些“牢骚话”,也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某些问题,暴露出我们在服务群众中的盲区和空白点。

听“牢骚话”,需要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牢骚话”客观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道出了对政府的期盼。我们只有敢听、倾听,群众才会敢讲话、讲真话。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才能访到真情、察到实情。

听“牢骚话”,更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百姓的“牢骚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们工作和服务是否到位的检验。我们要善于在“刺耳话”里查不足,在“牢骚话”里找差距,溯根求源,寻求良方,在第一时间给自己的工作提个醒,为百姓的服务亮明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服务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更加有效、切实。

要注重实效

注重实效,不走形式。群众希望干部不仅要熟悉农业、关心农村、亲近农民,在政治素质、开拓能力、发展视野等方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增强致富信心、选准致富门路、抓好农业生产,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不喊“空口号”,不搞“文山会海”、不耍“文字游戏”,不以开会代替做工作,不以写材料代替受教育,不以发文章衡量成效。否则,容易造成工作靠开会,文章满天飞,废纸一大摞,成效全靠“吹”。

同时,在开展“三问三解”活动中,各级干部要积极主动、大胆工作,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找准症结、攻坚克难,真正帮助村上解决行路难、看病难、融资难、致富难等实际困难和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要长期坚持,不搞“一阵风”。各级干部要把“三问三解”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群众最需办的事情要一抓到底,不要像来景区的游客转一圈就走,真正做到“贫困群众不脱贫,帮扶干部不脱钩”。各级干部要以促进农村发展、群众致富为己任,真心实意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认真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用模范行为凝聚人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的“政策通”、农民致富的“牵线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猜你喜欢
牢骚老百姓感情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共产党人的感情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老百姓的微笑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我是牢骚“小神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