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十年路

2012-12-28 14:47卓科
创新科技 2012年12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产业化电动汽车

文/卓科

10年前,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10年后,已经有近万辆新能源汽车驰骋在中华大地。

10年前,一个重大专项开始撬动;10年后,全国汽车产业已吹响了总动员的号角。

中国汽车人走出了一个不平凡的10年。这个10年,在政、产、学、研各界无数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蹒跚迈过摸索、积累的酝酿期,进入到产业化逐步深入的导入期。

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充满朝气的蓬勃姿态,驶向世界舞台。

“三纵三横”描摹发展路线

由十三位专家组成的重大专项专家组,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了意义重大的“三纵三横”总体路线,清晰地指明了研发和产业化思路。

1997年5月,刚刚博士毕业的吴志新来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参加入职面试,主攻内燃机技术的他,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安排研究天然气发动机。而他也更不会想到,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自己会与新能源汽车结下如此深厚长远的缘分。

如今,已经身为科技部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组专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他,尽管工作事务日渐繁忙,但是对于自己亲身参与的这段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意义深远的历史,每一天几乎都历历在目。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实质性的发展,是近十年来的事情。但实际上,在此之前的‘八五’、‘九五’期间,我国就已经开始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吴志新说。这其中,以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堪称先驱。

1999年4月6日,由十余个国务院有关部门、省市政府和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共同主办的全国“清洁汽车行动”正式启动。其总体目标是以降低汽车排放污染、净化空气为目标,以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为依托,推动科技产业化,尽快遏制汽车排放污染日益加剧的势头;配合“空气净化工程”,力争3至5年内使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新型清洁汽车产业,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清洁汽车行动走到今天,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年参与启动大会筹备工作的吴志新介绍,仅天然气汽车一项,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在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而11个示范城市推广的经验,也为日后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营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2001年电动汽车专项规划组成立起,经过两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以整车产品为载体,以动力系统为核心,已经突破关键零部件瓶颈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基础研究不断深化,公共服务平台得到建立,构筑起“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形成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总体研发体系,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

中国汽车跟上了这波新潮流

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地位,如今已然得到全球汽车工业的公认。国际汽车业巨头,纷纷大手笔投入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不过,与以前不同的是,他们很快就发现,面对这波新潮流,中国汽车没有再次被落下。

“你见过中国第一辆燃料电池汽车是什么样吗?确切地说,那不是汽车,更像是一个小型化工厂。”在王秉刚的记忆中,为了开动那一辆样车,竟然需要两个班组。一个负责驾驶,一个负责开关各种阀门。

正是循着“八五”、“九五”期间这样初级但却珍贵的点滴积累,经过“十五”、“十一五”十年时间的全面发展,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当前总体水平位于国际前列,个别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可以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产业升级,追赶世界汽车领先水平的一次战略机遇。电动汽车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提升,满足了整车配套要求。

几年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技术攻关的引领突破,以及“十城千辆”示范推广工程的市场拉动,极大调动了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的积极性,产业投资迅速增加,产品开始批量化进入市场,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产业发展具备了较好基础。

此外,仅“十一五”期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共申请专利2011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015项,研究相关标准共66项,正式发布标准62项,其中国家标准30项,行业标准32项,有力地促进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博士后7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686人。

三年示范城市规模达到25个

最初的时候,我们有些信心不足,便问领导:“十城千辆”是十个城市一共一千辆,还是一个城市一千辆呢?得到的回答是“当然是后者了,你们步子要大一点。”

“一开始,我们很担心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难,但结果没有想到地方政府非常积极。以至于后来十个城市的名额也挡不住了,现在扩展到25个城市。”回忆起3年前启动十城千辆示范运行时的情景,王秉刚对当时的忐忑念念不忘。

2009年1月,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程”,同时在上海、深圳、长春、杭州、合肥和北京等6个城市进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示范。三年下来,示范城市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5个。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9万辆各类电动汽车在25个示范城市的公共交通、政府公务用车、出租车、汽车租赁、私人购车等不同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建成充/换电站170座、充电桩6462个,满足示范运行车辆充电需求。

此外,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在多次重大国际活动中的优异表现,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有600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累计运行370多万公里,运送乘客440多万人次,实现了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行;2010年上海世博会投入1017辆电动汽车参与交通服务,累计载客12560.6万人次,车辆安全行驶2921.6万公里,创造了电动汽车服务于大型国际活动的规模之最。

“从2009年以来的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在公共领域示范总体上取得了预期效果,在25个示范城市得到一定规模示范运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进华说。他指出,通过示范城市的需求牵引,骨干企业大幅度加大了研发和产业化过程,到2013年和2014年,将有大批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向市场。

通过示范运营,新能源汽车带来的绿色风潮,在全国犹如雨后春笋一样铺展开来:北京市已经形成市领导牵头三级推进组织体系,共研发34款纯电动车型,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高安屯充换电站,还为纯电动汽车设置专门号段,未来个人购买电动汽车将不受摇号限制;上海与广州已经推出购买纯电动汽车免费发放牌照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合肥市已在家庭和单位充电,作为慢充为主,主要用于上下班和公务使用,已累计行使近万公里;深圳市、武汉市、青岛市等等一大批城市,都在积极推广在公共交通领域使用电动汽车,这些都为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应用和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企业带起上千家产学研单位

对于深圳市的居民来说,电动汽车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玩意。在比亚迪等本土汽车企业的努力下,许多人每日的生活行程,或伸手拦下纯电动出租,或刷卡乘坐新能源大巴,都开始慢慢建立在这种“不烧油”的交通工具之上。如今,深圳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最大的城市。

这种情景同样出现在广州、杭州、重庆等其他25个示范运营城市。仅在安徽合肥,2010年与2011年间,当地的江淮汽车就累计推广旗下一代、二代纯电动车1585辆。到2012年,总投放规模或将达到4000辆。

“在‘十五’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十一五’期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注重于研发,走向产业化;从以院所高校为主体,转为以企业为主体;以样车的研制和展示为主,转向实际运行的规模示范。”王秉刚表示。

换句话说,企业的身影,已经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宏图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篇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立场与态度,亦日渐清晰与肯定。

“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电动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是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破解我国能源战略安全难题的重要解决方案,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干频称,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不仅仅囿于推出一两款车型,更在于推进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成熟和产业化。

上汽推出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品,包括新推出的使用纯电动汽车整车平台打造的E50,都表明上汽新能源汽车已经具备了从头设计开发新能源汽车全新平台、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以及新能源汽车整车量产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产品不成熟、成本过高、基础设施建设等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企业们越来越多地表达出放眼未来的宽容与坚持。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便认为,电动车产业化贵在坚持。“丰田普锐斯产业化成功经验,关键就是20年如一日,坚持技术进步,坚持产业深耕,坚持市场培育。我国纯电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成功也不例外。”长安汽车党委书记朱华荣则表示,长安将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更适于市场化的混合动力技术继续发展下去。

企业主体地位的凸显,带来的是整个产业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据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已经发展出上千家产学研单位。依托一汽、东风、长安、奇瑞、五洲龙、南车、万向等企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以及清华、同济及北理工等大学,建立起一批我国自己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十一五”期间,就形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55个,产业化基地87个,建立了15个国家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未来三年产销量提升至50万辆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总体发展,在2010年前还是酝酿期,现阶段则进入了导入期。我们希望在导入期结束的时候,新能源汽车销售规模能够达到销量规模1%左右。这个1%到2015年便是50万辆。

2012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为这种跨越定下了路线与方针。按照规划,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积产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量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新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从酝酿期迈入导入期,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将在商品化、产业化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发展。简而言之,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驶上街头,开近普通人的身边。到那个时候,中国将在整车、关键零部件、公共服务平台等29个技术方向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在30个以上城市进行电动汽车规模化示范推广,在5个以上城市进行商业化模式试点,为实现电动汽车规模产业化,尤其是纯电汽车销量达到同类车型总销量1%的重要门槛提供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产业化电动汽车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纯电动汽车学习入门(二)——纯电动汽车概述(下)
罗健夫:全面施政 促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电动汽车
现在可以入手的电动汽车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共享新能源汽车产业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