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抽象知识教学中故事教学的演绎

2013-01-16 05:29严海涛
陕西教育·教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财主裁缝伯伯

严海涛

笔者见过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的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都无法下咽,但是将这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的汤中,便会在享用美食中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纳入体内。为此,笔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何不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看作“15克盐”,迎合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征,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吸收、消化新知。

一、趣味故事,激发学习劲头

有部分教师一上来就按部就班的给学生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点,面对抽象的公式、定义等,让学生摸不清门路,从而产生抵触心理、知难而退。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趣味数学故事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去思考,解决故事中的问题,为此就要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讲的一则故事:山羊伯伯挑了100斤的大葱去市集卖,大葱的价格是2元/斤,却遇见了狡猾的狐狸,狐狸上前问山羊伯伯:“你这葱,葱白多少?葱叶多少啊?”山羊伯伯回答:“一棵大葱,葱白占20%,其余80%都是葱叶。”狐狸对山羊伯伯说:“你的大葱我全要了,但是我喜欢分开买,葱白1元/斤,葱叶1元/斤,刚好2元/斤。”山羊伯伯听了很高兴,心想这么快就将100斤的大葱全卖了,就与狐狸成交了,于是狐狸就说:“那好,葱白占20%,就是20斤,1元/斤就是20元,葱叶占80%,就是80斤,1元/斤就是80元,那么一共就是100元”。就这样,山羊伯伯得到了100元,小朋友帮山羊伯伯算算,山羊伯伯是否吃亏了?

由一则趣味的数学故事打破课堂教学死板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产生对数学课程的好感,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劲头。

二、故事诱导,彰显数学魅力

数学知识的魅力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要层层深入,对所给条件进行抽丝剥茧,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如侦破一件案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从中获得成就感。在此,笔者引用教学过程运用的两则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故事一:有位老人他想考考自己的三个儿子,就将自己的17匹马牵到儿子面前,说:“假如我死了,这些马就归你们,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但是你们不能伤害马,不得杀马,你们怎么分?”三个儿子都在心里盘算着:“17×1/2,17×1/3,17×1/9 怎么能不伤害马、杀马呢?”

故事二:1+2+3+ ……+97+98+99+100 = ?

讲完故事后,笔者提出问题:“有哪位学生可以帮助我解决这两个问题?”顿时,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积极思考问题,相互讨论着。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解决出问题,从中获得成就感,发掘数学的魅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三、故事演绎,简化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针对“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教学,很多教师尝试了不少方法,但是都收效甚微。笔者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找出其中的切入点,编排出一则则小故事,变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概念知识简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例如“成反比例关系”这一概念,笔者编了《土财主做衣服》的故事:有一位吝啬、贪婪的土财主他想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于是他便挑了一块布料拿到裁缝店,他觉得这块布料做一件衣服,肯定能多出不少,不能让裁缝占了便宜,于是就对裁缝说:“我这块布料做两件衣服,可以吗?”裁缝看了看财主说:“可以。”财主眼珠滴溜一转心想:“回答的这么爽快,我肯定吃亏了。”就这样,土财主反复询问了多次,最后说:“那要是我想做成10件衣服,行吗?”裁缝迟疑了一会,上下打量着土财主,慢慢回答:“可以。”这时土财主才放心,心想:“幸亏我聪明,要是做1件衣服,我就吃大亏了,这回可好了,让我说到了10件”过了几天,土财主高高兴兴地跑到裁缝店取衣服,结果傻了眼,裁缝拿给他10件巴掌大小的衣服。

听完故事,学生们都大笑,笔者便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一块布料,裁缝说做1件、2件,甚至是10件衣服都可以?学生都回答说:“布料的大小不变,做的衣服多了,裁缝同样可以裁剪,只是衣服相对小了而已。”通过这个故事,反比例概念便清晰可见。于是,再给学生补充一些类似概念,如:同样一段路程,走得快,时间就花得短,走得慢,时间就久。

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拟人化,将他们融入动人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寓学于乐,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反问知识、创新知识,从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悟出“数学好玩”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猜你喜欢
财主裁缝伯伯
《和甘伯伯去游河》
“伯伯”叫错了?
老裁缝
王勇智斗财主
目不识丁
伯伯婆婆拔萝卜
勇敢的小裁缝
巨人裁缝
谁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