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对策

2013-01-21 08:30黑龙江省财政厅监督检查局朱家彤
财政监督 2013年8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监督

●黑龙江省财政厅监督检查局 朱家彤

随着形势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较低等问题表现突出,影响和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应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强化监督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防范财务风险,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使其进一步适应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和财政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视程度

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转和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账目不清、资金来源或去向不明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甚至造成权责不明,出现财务问题后难以有效追究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提高负责人的重视程度。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不仅要自己掌握了解《会计法》《预算法》 对财务工作的相关规定,还要动员相关部门理解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支持财务人员按政策制度办事,为财务人员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调动和激发财务部门加强财务管理的积极性。第二,财务人员要充分行使《会计法》《预算法》《行政单位会计准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赋予的职责,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同时,注重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争取业务部门对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支持配合。

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根本上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很多单位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固定资产账簿不齐全或登记不完整,有的单位只有固定资产总账,却未建明细账,更没有固定资产卡片;有的单位购买或处置固定资产时,记账凭证上做了固定资产分录,明细账上却没有登记,只根据汇总凭证登记总账,造成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不符; 对于一些新购和处置的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或不入账,有的单位购买固定资产平时不入账,年底一次性记账;还有的直接不入账,导致资产账实不符,造成国有资产管理混乱,甚至流失,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势在必行。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应着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财政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等问题,理顺管理体制;适应形势需要,逐步健全分层次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深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和费用标准;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资产管理业务网上申报审批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部门配合、相互制约的联动管理机制。

二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等问题,给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障碍,而且即使有相关规章制度的存在也往往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管理手段僵化、单一,缺乏一套高效的、切实可行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进而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在组织财务活动中比较散乱,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既是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又是防范财务风险、促进行政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可通过建立多方面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如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单项的管理制度、相关性的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可依据相应的制度处理,在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管理漏洞、节约财政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建立风险报告制度、风险问责制度,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应急机制,合理规避管理风险。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相对滞后,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出现了预算编制和执行随意性较大,收支管理不规范,“三公经费”支出偏高,擅自设立“小金库”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一要统筹兼顾编制部门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要对现有资源进行认真清查和核实,并熟悉单位人员状况、收入渠道及规模、支出结构等情况,为编制预算打下良好基础;要采用因素分析法编制收入预算,将全部收入纳入预算编制范畴,做到不少报、漏报、虚报;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认真测算每一个科目、款项的支出数,对于项目支出的安排,要注重从全局出发,结合当年财力可能,优先安排急需项目,确保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二要规范收支管理。建立预算节约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坚决杜绝违规使用收费票据隐瞒收入、利用非法票据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切实增强预算意识和节约意识,制定具体节支措施,加强机关公务接待管理,严格控制车辆运行费用和接待经费支出,杜绝大手大脚、挥霍浪费行为;大力压缩一般性消耗支出,防止出现公用经费不足而挤占、挪用项目经费和专项资金的行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控制,确保预算有序执行,单位正常运转。三要健全财务管理机制。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结合单位内部管理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内部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一系列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和稽核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如:岗位分工控制,保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控制,严格遵循授权范围和权限,重大会计事项建立集体审批制度;会计系统控制,制定符合单位的会计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财产清查控制,采取定期盘点的措施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内部报告控制,及时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信息技术控制,加强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四、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监督

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财政“大监督”理念,增强科学化精细化的监督意识,建立财政部门各业务管理机构和专职监督机构共同履行监督职责的工作体系,形成财政部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覆盖、全部关联”的财政同步监督机制,彻底改变“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的现象,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监督检查过程中,要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通过监控、督促、调查、核查、审查、检查、评价等方法实施;要积极推动财政绩效监督,确立监督思路,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强化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率;要加快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着力强化基于平台的财政监督业务应用,通过建立财政监督信息库,开发财政监督专用监控软件等措施,不断建立健全实时动态的网络监控预警机制,努力提升财政监督的科学化水平。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加强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上级主管部门也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下属各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和奖罚,并与财务会计岗位资格聘任、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

1.财政部.201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财会[2012]21 号。

2.财政部.201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 号。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监督
行政学人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