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名医杨莹洁治疗脾胃病经验*

2013-01-23 01:35鲜小龙杨春瑜赵相雨
中医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杨老遗尿阴虚

万 英,鲜小龙,杨春瑜,赵相雨

(1.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31;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00)

杨莹洁先生(1911—2007年)是本院已故主任医师,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70余年,一生治学严谨,治病论理精辟,立法有度,遣方灵活,用药轻灵,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诚为一代川派名医。由他主持研究的健儿散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疗效显著,荣获国家卫生部甲级成果奖。现将杨莹洁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

1 善用理中,温理脾阳

寒侵太阴,或情志抑郁,饮食停滞,均可伤及脾阳。杨老尤为推崇曹仁伯在《继志堂医案·肿胀》中所言“中宫之阳气不舒用干姜者,取其散;少腹之阳气下陷,用炮姜者取其守;其变换在大便之溏与不溏。湿甚而无汗者用茅术,湿轻而中虚者用冬术;其变换在舌苔之浊与不浊……设脾家当用理中,而胃家有火,则古人早定连理一方矣。设气机壅滞,古人早定治中一方矣。设脾家当用理中,而其人真阴素亏者,景岳早有理阴煎矣。其肾中真阳衰者,加附子固然矣;其衰之甚者,古人又有启峻汤一方矣”,善用理中汤温理脾阳,并随症加减。

例1患者,男,61岁,1945年3月6日初诊。主诉:腹胀不适半个月,加重4 d。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半个月前因精神不快、伤食出现腹胀不适,4 d前病情加重。现症:精神疲惫,面色晦滞,脘腹胀满,纳少便溏,尿量稍短、不黄,舌苔白润,两脉大而无力。西医诊断:消化不良。中医诊断:痞证,辨证为脾肾阳虚。治宜温运脾肾。给予加味附子理中汤,处方:洋参须 9 g,白术 15 g,干姜 9 g,炙甘草 6 g,黄附片15 g(先煎),陈皮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患者脘腹胀满胀减轻,食量增加。续服5剂,精神气色亦趋正常,未再复发。

按本例患者年事较高,病已旬日,并曾出现手足厥冷,有脾伤及肾之征,故以加味附子理中汤治之。

2 阴寒格拒,急用辛热

小儿慢惊风多见于胎秉不足或脾胃素虚,复因吐泻日久误用寒凉,导致脾肾阳虚,不能温煦筋脉而生内风,为亡阳欲脱之证。杨老认为:但见症状一二,即应益气回阳固脱;不可待诸症悉具,以免延误投药时机,危及生命。对于吐剧乳食难进者,多为阴寒格拒,应衡量缓急,以降逆止呕为急务;有的患儿同时体温升高,此乃阳气虽衰但未完全挫败,犹能与疾病作斗争的表现,不可误为热象而妄投清凉退热之剂,只有急用辛热方药振奋阳气,回阳固脱,才能挽救之。

例2患者,男,1岁6个月,1961年5月11日初诊。主诉:持续吐泻1周。患儿1周前开始出现吐泻,经抗菌、补液、输血等治疗均无效。现症:面色苍白,烦躁不安,体温39.6℃,呕吐频繁,腹泻,大便稀黄、量少,水乳难进,偶有惊厥,舌苔灰白滑润,腹胀如鼓,但按之柔软,指纹青紫而粗,已过气关,脉象数疾,重按则模糊不清。西医诊断:中毒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慢惊风,辨证为阴寒格拒。治宜先温中降逆以止吐,后培补脾肾。给予逐寒荡惊汤,处方:丁香、炮姜、肉桂各 4.5 g,胡椒3 g,灶心土 100 g(煮水煎药)。每日1剂,浓煎频服。服药2剂,患儿呕吐渐止,腹泻次数减少,体温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亦明显好转。改用加味理中地黄汤,处方:党参6 g,白术 6 g,炮姜 4.5 g,熟地黄 6 g,山药 6 g,枣皮6 g,茯苓 6 g,杜仲 6 g,菟丝子 6 g,枸杞子 6 g,炙甘草6 g,黄附片4.5 g(先煎)。服药3剂,病愈。

按脾胃主升降,脾不升则泻,胃不降则吐。本例患儿吐泻并作,乳食难进,已成阴寒格拒之势,应以降逆止呕为急务。逐寒荡惊汤、加味理中地黄汤均出自清代医家庄在田之《福幼编》,乃主治慢惊风先后之方。《成方便读》谓逐寒荡惊汤:“小儿为稚阳之体,元气未充,虚则生寒。以致生气日索,阴气日甚。斯时也,若仅以区区温补之剂,缓不济事。故以炮姜、肉桂、丁香等破阴回阳,以复下焦之生气;但寒痰之在上膈者,格拒汤药,呕不能下,故以胡椒之大辛大热者,冲开寒痰,而以伏龙肝散逆和中,自不致呕而不纳。”加味理中地黄汤则于逐寒荡惊汤止呕吐后服之,功能“助气补血,回阳救逆”,主治“小儿慢惊,气血极虚,神衰体弱至极者”。

3 阳虚水泛,温药和之

《环溪医案》曰:“痰之本在脾肾。肾虚则水泛,脾虚则湿聚,二者均酿痰之本也。”《金匮翼》曰:“痰即水也,其本在肾;痰即液也,其本在脾。在肾者,气虚水泛;在脾者,土虚不化。”指出了痰饮的病机和病位。杨老遵仲景“以温药和之”之训,常以真武汤及苓桂术甘汤为温化痰饮之主方。

例3 患者,女,70岁,1974年2月9日初诊。主诉:咳喘伴水肿2个月。患者2个月前出现咳喘痰多,面及下肢浮肿,心累纳少,动则咳嗽加重,给予抗生素注射及强心利尿药口服,病情时减时增。现症:神疲乏力,大便稀,有时成形,小便量尚可,不黄,血压110/68 mm Hg(1 mm Hg=0.133 kPa)。西医诊断:肺心病。中医诊断:痰饮,辨证为阳虚水泛。治宜温阳行水。给予真武汤,处方:白术15 g,黄附片15 g(先煎),白芍 12 g,茯苓 15 g,肉桂 6 g,生姜10 g,炙甘草6 g,泽泻9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患者痰少喘平,浮肿消退。原方加杜仲15 g、核桃肉15 g、补骨脂15 g。继服10剂,患者精神渐旺,可以自行从3楼上下,故停药休养。次年冬季虽再发,但病情较轻。

按本例患者病情迁延反复,咳喘痰多,面及下肢浮肿,实乃脾肾阳虚、水泛为痰之痰饮,故拟真武汤温阳固肾化气行水。因其年高久病,下元虚惫,故于病情减轻后加入补肾方药,以资巩固。

4 脾阴虚甘淡实脾,胃阴虚甘凉濡润

《血证论·脏腑病机》曰:“脾土以湿化气。脾气不布,则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脾胃互为表里之脏腑,关系密切。脾阴虚与胃阴虚的症状每有相似之处,但病因却各有不同,脾阴虚多由内伤气血,胃阴虚多因热伤津液,治疗时则各有侧重。杨老认为:治脾阴虚之法,当甘以补之,淡以渗之,补中寓有通意,以助脾之运化,不致防碍气机流畅;胃阴虚者,则提倡叶天士之主张甘凉濡润法以养之。

例4患者,男,60岁,1983年4月15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3 a。患者3 a前患肺结核,出现咳嗽咯血,曾于某医院行西医抗痨治疗1年余,血止咳减,但面乏血泽,精神疲软。现症:纳呆食少,四肢无力,有时手足烦热,偶有微咳,口干不欲饮,舌质如常,苔薄白乏液,大便量少不畅,小便微黄,脉象缓和。西医诊断:肺结核恢复期。中医诊断:肺痨,辨证为肺脾阴虚。治宜甘淡实脾,兼润肺止咳。处方:泡人参 15 g,山药15 g,白扁豆 10 g,杏仁 10 g,米百合 15 g,桑叶 15 g,枇杷叶 15 g,玉竹 15 g,莲子仁15 g,生谷芽15g,薏苡仁15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8剂,患者饮食增加,烦热、微咳消失。上方去杏仁、桑叶、枇杷叶,加白术12 g、茯苓12 g。服药20余剂,病愈。随访至今,情况良好。

按本例患者乃阴虚内热,加之肺痨日久,伤及脾阴,故采用甘淡实脾法治之;因久咳导致肺阴亦伤,故兼润肺止咳。杨老临证时对于此类慢性消耗性疾病,多采用滋养脾阴之法治之,常用药物有莲子仁、白扁豆之属。

例5患者,女,65岁,1983年6月20日初诊。主诉:头晕胸闷伴纳差1个月。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史,头晕胸闷、心烦口干、食少眠差已有月余。现症:大便干燥,尿少微黄,舌绛无苔如镜面、无津液,脉象细而微数,血压150/95 mm Hg(1 mm Hg=0.133 kPa)。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诊断:胸痹,辨证为胃阴虚、伤及下元。治宜益胃生津,滋养肺肾。处方:泡人参 20 g,玉竹 15 g,天冬、麦冬各10 g,石斛 15 g,白芍12 g,玄参15 g,生地黄15 g,龟板 15 g,女贞子 15 g,旱莲草 15 g,菊花 15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4剂,患者病情减轻。上方去天冬,加白扁豆15 g。继服20余剂,患者血压正常,胸闷及其他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0余年,情况颇好,能胜任家务劳动。

按胃阴虚者,多系阴虚阳旺体质,不善调摄,或热邪伤津所致,以知饥少纳、舌绛咽干、艰寐烦渴、二便不爽为常见症状。叶天士主张以甘凉濡润法以养之,若伤及肺肾,则须同时兼治。

例6患者,男,3岁,1984年3月23日初诊。主诉:遗尿2个月,加重1周。患儿近2个月来出现遗尿,时有日间亦尿湿下装。现症:咽略充血,口渴喜饮,喜吃辛燥,面色润泽,精神颇佳,睡眠、饮食正常,大便通调,舌质微绛,少苔乏液,脉象微数。西医诊断:原发性遗尿。中医诊断:遗尿,辨证为热伤胃阴。治宜益胃清热,佐以固涩。给予益胃汤加味,处方:沙参15 g,麦冬 9 g,玉竹 9 g,生地黄 12 g,知母9 g,黄芩 9 g,山药 12 g,牡丹皮 6 g,泽泻 6 g,龙骨12 g,牡蛎12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4剂,遗尿告愈。随访1 a,未复发。

按临床治病,知常达变为贵。遗尿之病,小儿居多,有夜间遗、梦意遗、日间遗3种形式。对于该病病因,以前医者多认为由下元虚寒、膀胱失约而致,或由肺脾气虚致水道约制无权之遗尿,或为热邪客于肾之遗尿,或为心气不足之梦中遗尿,或由肝经郁热、疏泄太过、膀胱不藏导致遗尿,以及不良习惯之遗尿等。杨老认为本例患儿体质正常,辨证求因,唯一可作发病根源为胃阴受伤,阴伤则影响气化通调,从而发生遗尿,故采用益胃汤加味治疗。

5 胃脘结滞,古方奇效

对于胃脘结滞证,当导滞散结、通降行气之常用方药无效时,杨老采用古方二贤散治疗,常获奇效。虽然徐灵胎主张“广集奇方,深明药理,然后奇症当前,皆有治法”,但杨老认为:任何奇方都有局限性,须用之得当,自可收立竿见影之效。

例7患者,女,28岁,1943年4月12日初诊。主诉:胃脘胀痛,吞咽梗阻1 a。患者1 a前发生胃脘隐痛,食后反胀,随时感觉胃被上顶住,但不发呕冒酸,食米饭及稍冷稍硬之物则有梗阻现象,每日只进面食及半流饮食,大便半干,解出不畅,小便短少微黄,经西医诊治(具体不详)无效。现症:患者形体消瘦,面乏泽润,情绪低沉,舌质略赤,苔淡黄而厚、不干,脉象沉弦微数有力。西医诊断: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胃脘结滞,辨证为痰火上逆、气机不畅。治宜清化痰热,行气导滞。给予二贤散每次10 g,以鲜开水调成糊状,温水冲服,每日3次。服药后,病即豁然,再未复发。

按二贤散出自《本草纲目》,采用橘皮1斤,甘草、盐花各4两,水5碗,以慢火熬干,焙干为末,白汤点服。此方还载于《普济方》、《医方集解》等,组成虽有增减,但均以上方为基础。橘皮“一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由于病属慢性,中气已伤,应缓调以维护胃气,故配伍甘草;加食盐咸润降逆,软坚导滞,俾气机调畅,痰滞得下而中气不伤;同时采用散剂,系根据《本草纲目·序例》“散可以去风寒暑湿之邪,散五脏之结伏,开肠利胃”的理论而确定的。该方的适应证为痰火上逆所致胸脘痞满、咳痰黏稠、肠胃结滞等。本例患者具有中脘阻滞之症状,虽精神疲惫,但无衰竭征象,因此给予辛通咸润之剂清化痰热颇为相宜。

6 小结

杨老认为:《素问·灵兰秘典》分别列举了各脏腑的官能,却把脾胃合并为“仓廪之官”,说明脾胃在生理官能方面是一致的,与其他脏腑各有特点不同。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可不必强为化分。另外,由于脾与胃是脏腑关系,有主运化和主受纳腐熟的不同,在病理情况下,若有突出表现,可采取分治或有重点地进行治疗。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之阴阳亏虚,均与脾胃有关。杨老强调:由于脾胃病的涉及面相当广泛,有因脾胃病而影响其他脏腑者,亦有因其他脏腑病而影响脾胃者,因此,临证时必须根据病情,分清主次,辨证论治。

猜你喜欢
杨老遗尿阴虚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穴位贴敷配合食疗治疗对小儿遗尿症的影响
笼中鸟
不同剂量索利那新分别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症
鉴宝大师
鉴宝大师
百岁翁的“三气”养生法
幼儿园中的遗尿风波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
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