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阿是痛贴的制备及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观察

2013-01-24 00:30尹继旺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7期
关键词:药粉干姜压痛

尹继旺 刘 华

(山东省临朐县中医院,262600)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是前臂伸肌群肌腱起点处的无菌性炎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痹证”、“筋伤”范畴,以疼痛、压痛、持物无力为主要症状。笔者采用我院中药制剂阿是痛贴治疗肱骨外上髁炎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阿是痛贴的制备

阿是痛贴由莪术、川乌头等10味中药和温经散寒液调和成膏,填充空心贴剂而成。

温经散寒液是由姜酊、艾酊加适量二甲基亚砜、蒸馏水等组成,可以用其作为调和液将不同外用组方的药粉调和成膏状贴敷,也可以单独用作刮痧介质及外搽等,其主要作用是温经和血、祛风止痛。

1.姜酊的制备。采用渗漉法中的单渗漉法,溶剂用乙醇。操作流程:干姜粉碎(粗粉)→润湿→装筒→排除气泡→浸润→收集渗漉液。

干姜粉碎:取干姜2kg粉碎。干姜粉的粒度不宜过细或过粗,以免影响浸出效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定的粗粉为标准。

润湿:干姜粉在装渗漉筒前,先用60%乙醇润湿,使干姜粉粒充分膨胀,不要在渗漉筒内膨胀,以免造成装筒过紧,影响渗漉效果,一般加干姜粉1~2倍量的乙醇溶剂拌匀后,密闭放置6~12h,以药粉充分均匀润湿和膨胀为度。

装筒:根据中药性质选择圆柱形渗漉筒。先取适量脱脂棉,用乙醇浸湿后,轻轻铺垫在渗漉筒的底部,然后将已膨胀的药粉分次装入渗漉筒中,每次投药后压平、压实。装毕用滤纸或纱布将上面覆盖,并加适量的玻璃珠或不锈钢珠之类的重物,以防加溶剂乙醇时药粉冲浮起来。装筒时要特别注意松紧和使用压力要均匀,筒中药粉量不宜过多,一般装其容积的2/3,留有一定空间以存放溶剂。

排除气泡:药粉装填完毕,先打开渗漉液出口,再添加95%乙醇,以利于排除气泡,防止溶剂冲动粉柱,使原有的松紧度改变而影响渗漉效果。加入的乙醇必须保证浸没药粉表面,否则渗漉筒内药粉易于干涸开裂,这时若再加溶剂,则从裂缝间流过而影响浸出。

浸渍:排除筒内剩余空气,待漉液自出口流出时,关闭活塞,流出的漉液再倒入筒内并继续添加乙醇至浸没药粉表面数厘米,加盖放置24~48h(夏季24h,冬季48h),使乙醇溶剂充分渗透扩散。

收集渗漉液:渗漉速度应适当,成分易于溶出者应快,反之则慢,因干姜中有效成分多为烯、醇类,易溶于乙醇,采用“快漉”,每分钟收集渗漉液3ml。当收集渗漉液量相当于欲制备量的3/4时,即停止渗漉,压榨药渣,压榨液与渗漉液合并,添加乙醇至足量(10000ml),静置24h,滤过既得(每100ml相当于干姜20g)。

2.艾酊的制备。用渗漉法制取,艾叶有效成分为易溶于乙醇的烯、醇类挥发油,所以用乙醇做溶剂。取艾叶2kg破碎成粗末或艾绒,先用2倍量60%乙醇润湿1h,其他操作同姜酊,共制成10 000ml。

3.温经散寒液的制备。处方:姜酊400ml,艾酊200ml,二甲基亚砜50ml,蒸馏水350ml,共制得1 000ml。制备:用量杯分别量取姜酊、艾酊、二甲基亚砜倒入能容纳1 000ml容器中,添加蒸馏水至足量,搅拌均匀,过滤即得。

4.阿是痛贴的制备。中药处方:莪术0.5kg,制川乌头1.0kg,水蛭0.3kg,延胡索0.5kg,雷公藤1.0kg,青风藤0.5kg,威灵仙0.5kg,细辛0.3kg,白芥子0.3kg,冰片0.1kg。取上述药材粉碎,过80目筛,取药粉适量用温经散寒液调和成膏状,得阿是膏。取空心贴(由水洗无纺布组成的背衬层及防渗层、防渗圈和聚酯防粘层组成,中心部位的防渗圈内的膏药层无药,故称空心贴),揭开防粘层,取阿是膏适量填入防渗圈内,防粘层回帖,即得阿是痛贴。

一般资料

选取门诊120例患者,所有病例均有明显的肱骨外上髁压痛,Mills试验阳性,均符合《实用外科学》[1]中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28例,女32例;左侧20例,右侧40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5岁,平均46.5岁;病程最短3d,最长4年,平均55.2d。对照组中男26例,女34例;左侧22例,右侧38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4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2d,最长3年,平均48.2d。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先用温经散寒液在疼痛部位刮痧或用其浸棉球反复摩擦,直至皮肤潮红,局部有温热感,然后取阿是痛贴贴敷于阿是穴,贴8~12h,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2d行下1个疗程治疗。

对照组:局部封闭。患者取坐位,前臂放在桌面上取旋前半屈位,找到压痛点,用醋酸去炎松A注射液0.5ml加1%利多卡因3ml行局部注射,进针要达骨膜,每周1次,连续3次。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临床症状与体征(疼痛、压痛、无力等)均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有效:局部疼痛、压痛等较治疗前有改善,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无效:各种症状均无改善。

结果:治疗组60例,治疗1个月后治愈50例,有效10例,无效0例;治疗7个月后治愈52例,有效7例,无效1例。对照组60例,治疗1个月后治愈16例,有效20例,无效24例;治疗7个月后治愈10例,有效18例,无效32例。在治疗后1个月、7个月,两组回访疗效比较均P<0.05,说明治疗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

患者,男,43岁。左肘关节外侧疼痛20d,经局部热敷、贴膏药等,未见明显好转。现症见:左肱骨外上髁处压痛,Mills试验阳性,腕关节背伸抗阻试验阳性。左肘关节X线片显示骨质结构未见异常。给予上述治疗,每日1次,3次后症状明显好转,5次后症状消失,又巩固治疗5次,1个月、7个月随访未复发。

讨论

肱骨外上髁是前臂伸肌群、旋前肌的附着点,前臂伸肌群的主要功能是伸腕、伸指,在做前臂旋前、伸腕、伸指活动时,伸肌总腱起点会产生较大的张力。如果长期反复这种动作或短时间内高频率做这些运动都能引起该处损伤,局部出现充血、水肿、渗出、粘连及部分伸肌腱撕裂、无菌性坏死与退行性改变。应用激素局部封闭治疗本病是临床常用的方法,无菌性炎症在短期内得到控制,但远期疗效不够理想,且激素药不可长期应用。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痹痛、筋伤,以气血不通、经脉痹塞为主。治疗以温通经络、活血止痛为主。阿是痛贴方中雷公藤、青风藤、川乌头为君,三者除传统中医学认为具有祛风湿、止痹痛作用外,现代中药药理学已证实雷公藤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及萜类,有较强的抗炎作用[3];青风藤、川乌头主要成分亦为生物碱类,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莪术、水蛭、延胡索为臣,活血行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积止痛。细辛、白芥子与姜艾醇共为佐使,温中散寒、通络止痛。应用二甲基亚砜增强药物的透皮吸收。通过诸药透皮吸收作用,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起到消肿、止痛作用。所以,中药阿是痛贴的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激素局部封闭治疗,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特点,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法。

[1]石美鑫,张延龄,张元芳,等.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36-303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5.

[3]侯家玉,方泰惠.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

猜你喜欢
药粉干姜压痛
湿热处理对山药粉理化及结构性质的影响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巧称质量
怀孕的自我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