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修、设备综合工程学到现代设备管理(二)

2013-01-26 21:22蓝文谨
中国设备工程 2013年1期
关键词:工程学管理系统设备

蓝文谨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北京 100824)

从1970年提出设备综合工程学到1974年提出修改后的完整定义以后,受到国际上的高度的认可与欢迎。各国的设备管理与维修组织和专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接触到这一学科。在几次欧洲维修团体联盟年会上都有详细的论文介绍,日本派了代表团去英国学习了解。英国有六所大学建立了这一专业。欧洲在有关组织的支持下成立和发行了《TEROTECHNICA》(设备综合工程)杂志。后来因这个名称不容易被接受,改名为《国际维修管理》。巴克斯先生1980年在欧联会上的发言中说,看到几年的时间这一学科及精神已经比较快地传播到国际的比较多的方面。应该说这是比较大的一项成果和推动。也应该看到这是在英国政府部门的推动下产生的结果,不能忽视政府主导的作用。

英国是老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由于过多追求资金、利润等方面的问题,管理分散,形成经济效果不佳,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设备综合工程学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提出了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理论,得到各方面公认,也是设备管理与维修的一大突破,影响深远。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介绍国际上有关设备管理与维修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开始是派出人员学习,当时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后通过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派出人员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和培训活动,同时邀请了国外的专家来华举办讲座,同时又组织通过《国外设备工程译文集》等方式尽快的向国内介绍了国际上的有关设备管理学科的发展。通过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引入,推动了我国在设备管理和维修方面的改革和发展,逐步接近当前国际水平。拿设备综合工程学来说,从1979年开始了解到80年代在国内介绍推广,很多企业在这个时期接受了这个概念,推动了工作。一些大学也增设了这门课程,各个工业部门也陆续开办了这一学科的讲座,形势很好。在这一时期,国务院颁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推动了全国各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启。这与英国政府推动提出设备综合工程学的方向是一致的,《条例》中也含有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用综合管理这一名词概括了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内容。这一工作把我国的设备管理现代化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当前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应该看到英国为什么建立设备综合工程学,再看我国80年代以来推行和宣传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经验,结合企业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不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共同努力把设备管理搞好。

设备综合工程学是设备管理理论上的指导原则,是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基础,需要认真学习和发展,使其为当前和今后的设备管理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现代设备管理的几个方面

1.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发展

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推进了设备管理与维修的发展。从开始的计算机表格式的管理(第一代),到计算机辅助维修管理(CAMM第二代),这个时期在维修计算机管理上已经有了很多发展,但由于应用的计算机硬件尚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因此,这个时期停留在辅助管理层面并且是静态的,不能满足深层管理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开发出动态管理的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第三代CMMS),带来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当时计算机的存储量有限,系统需配备大容量的计算机,成本高。因此只能在有实力的企业中应用。因此限制了这一系统的发展。当时已有少量的系统在市场上,但不普遍。当时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是由几方共同完成的。首先是企业自己提出要求,然后是由维修咨询公司根据企业的要求,设计出系统的逻辑框图,再由他们委托数据公司编成计算机软件输入到系统中运行。一个是不方便,另一个是运行中要靠咨询公司一家,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非常希望能有用一般的微机可以运行的系统。1986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欧联第八次会议上由意大利米兰大学设计的用一般的PC机可以运行的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在会上展出,并提出了报告。这使这一管理系统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引起了注意,我国代表团也同样对此十分热心,在会后应意大利维修协会的邀请访问意大利时,和他们谈起这一问题,并由中石化出面邀请意大利ENI石油集团组团访问中国并介绍这一系统及商谈合作问题。意方接受了邀请,并由其维修咨询公司派员组团访华。在燕山石化进行了介绍,与会者比较满意。从此我国不少企业有了这方面的体会,也有了要求。

在这个基础上国际上第三代的CMMS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企业中必须的管理系统,而推出各个系统的也不是三方合作了,而是基本由一方为主,这一方既有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能力,也明白维修管理系统。在这个基础上随着资产管理受到重视,增加了资产管理的内容,形成了现在通用的第四代系统(EAM)。目前应该是以第四代为主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共存的时期。

2.设备维护工作尤其是操作者参加的加强

设备的维修工作(MAINTENANCE)从建立开始就是两部分,即维护和修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内容,达到广义上相同的目的,但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又密不可分。维护是在设备开始使用时即应开始的日常的清理、调整、检查、润滑(此处指日常的润滑)等项工作,不含修理内容。因为它是日常进行的,因此也没有具体的工作令或工单,而是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来进行的。我国多年来重视这一工作,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方法,尤其是操作者参加这一方面,是我国的特殊经验。从1986年开始曾在不同的国际会议上多次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受到好评。也和国外的专家做过不少交流。国外企业没有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把这一工作主要作为清洁工作来处置,交给了没有技术的清洁公司,操作工不参加,这样可节约开支。近年来国外也开始接受我国的这一概念。在2008年的欧洲维修团体联盟大会上就有专家发表了操作者参加维修的报告,并在会议上举办讲座(WORKSHOP)推行这一专题。说明我国的经验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我国这一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学习大庆的经验时已有了很好的基础,在80~90年代自己建立了不少不同内容的方法。随着行业的不同,具体做法也不完全相同。当时影响很大,效果比较显著。近年来随着新企业的建立,主管部门的调整,新的人员大量增加,一些企业在这方面有所放松,甚至交予外部单位和人员进行,以节约费用。这是应该纠正的。在现代设备管理中我们应发挥自己的经验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3.新技术在设备管理和维修上的应用

多年来我们在维修上应用的是传统的维修技术,从80年代以来新的维修技术不断出现和推广,这里面有抢修性的技术和改造性的技术,效果都不错。从刷镀、喷涂开始推广,这些都是提高修理质量、延长零件寿命的技术。应用和研究不断扩大,并且在新技术的应用中提出了更换件再利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之后开始了再制造工程。现在再制造工程已成为一项新的产业,并有着非常好的前景,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新的维修技术的应用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利用一些技术抢修一些损坏的零件,使生产系统迅速恢复或不停生产,到整个系统停产检修时可以再进行处理,效果非常明显。这些技术如带压堵漏、零件快速修补等均可以达到这一效果。二是更换下来的一些零件利用新技术在企业内利用自己的能力进行有效的修复,或请其他有专业能力的部门进行修复,这些修复应达到或超过原来的水平,再安排今后的更换利用。在此必须要进行技术和经济的综合评价,做出技术鉴定及质量验证,再安排。实际上效果好的,甚至修复后已经达到或超过原零件的,已经从修复利用提高到再制造的层次上。在此要说明,一些修复件或再制造件,必须经过验证;修理或制造单位必须有资格验证,以防止质量差的再生件流入市场影响使用,并可能带来事故隐患。三是一些价值高或有成批利用价值的零部件由专业部门在整机上利用进行再制造。这些都达到了循环经济的作用。

应该说这一方面我们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建立了一些专业的生产点和企业,为推动这一工作创造了条件。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工程学管理系统设备
谐响应分析在设备减振中的应用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上海市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圆满举行
调试新设备
《照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停车场寻车管理系统
基于MPU6050简单控制设备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