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做好备课“加、减”法

2013-01-28 08:25浙江省海盐高级中学浙江海盐314300
大众文艺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目标教材

(浙江省海盐高级中学 浙江海盐 314300)

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音乐教师不断探索着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新形式等,并曾为之而欣喜,但留心观察,仔细研究,发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现象一:教学目标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

音乐课程目标被内含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的表述中。在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中,应准确体现目标的三个层面,并使之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目标一旦确定就将直接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果定得太高或与教学实际不符,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效率。

有位教师在《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中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聆听《魔王》《鳟鱼》,感受艺术歌曲的音乐情绪,感悟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对艺术歌曲产生兴趣;在感知与体验、分析与探究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这一表述未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不具体,不明确,缺乏操作性、科学性。

现象二: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

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是评价音乐课的一项重要标准。但有的教师由于没有认真梳理和挖掘教材,导致教学内容胡子眉毛一起抓,造成听课者以及学生分不清重点、难点;还有的教师在整合音乐素材的时候,没有精心提炼,造成众多音乐素材包括音乐视频的无效堆积,毫无主次、重点之分,这样的教学怎么能让学生分清教学的重点、难点?

现象三:音乐课堂毫无“亮点”

课改实施以来,全新的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更加重视音乐要素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大幅提升,可同时还存在着这样一批教师:不钻研教材,音乐课上得索然无味;不讲究教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善于优化教学语言,课堂就像流水账,毫无亮点可言,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呢?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教师备课的不到位,不优化。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的备课是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前期首先应该吃透教材,围绕教材,精选视频材料,根据学生的学情,准确进行教学目标的定位,也就是做备课的“加法”。然后运用减法,凸显课的“重点”,突出课的“亮点”,“甄选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语言”,“精做教学课件”。总而言之,就是做好备课的“加法”与“减法”。“加减法”是小学时就学习的基本运算方法,虽然很熟悉,但实际运用起来却很难。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到音乐备课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做好备课的“加法”

1.研读教材

正如课标指出的那样:“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任何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认真研读教材,精选授课内容。选择好了内容,再进行详细、全面、透彻的分析。这个环节越细越好,尽可能不断的叠加、累加、递加、连加。

例如:上《欧洲民间音乐》一课时,笔者先阅读了《欧洲音乐艺术》一书,对欧洲各国音乐特征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接下来,又详细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现有的音乐知识储备,根据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制定了“基本要求”“发展性要求”“拓展性要求”,选取了经典的风笛、排箫、欧洲三种唱法的视频资料。为了能更加灵活地驾驭课堂,笔者还把教材中出现的欧亚唱法、美声唱法、约德尔唱法的唱段进行了学唱、对比。有了这些前期准备,笔者自信地走进课堂,唱起保加利亚民歌《鸟儿在歌唱》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教师前期的备课过程,其实就是量的积累的过程,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变,才会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应该吃透教材,适当补充教学资源,做好备课初期的“加法”,使教材“变厚、变宽、变实”。

2.把握学情

教师应全面掌握学情,以学情为教学设计的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教学程序,做好备课的“加法”。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各不相同的,有的音乐素质较好,基本掌握了音乐常识,而另一部分则相对薄弱一些,这就需要教师既要考虑优等生的需要,又要考虑到薄弱生的需求,通过做“加法”,达到对学生的知识层次的重新建构,进而形成新的知识点,从而突破教材的束缚,构建充满活力、动态生成的课堂。

如上《非洲鼓乐》一课时,因为学生对非洲地区民族音乐知识了解甚少,难以在一堂课内对非洲鼓乐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因此,笔者设计了以非洲鼓乐的节奏特点、鼓乐风格、非洲鼓乐的应用为主线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具有代表型的布隆迪《鼓舞》中体会音乐鲜明的特点和热情奔放的情绪;在欣赏加纳《鼓乐》中了解鼓乐的魅力,并通过师生实践和演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个甄选教学主线的过程就是不断做加法的过程。

3.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点。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课堂效益。一线老师都知道,教学目标清晰了,教学才能变得有效,因此,教师应该首先确立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搜集素材做“加法”。

如在《欧洲民间音乐》这一课,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立的:(1)引导学生感受风笛、排箫的音色和演奏特点;(2)了解欧洲三种歌唱形式的演唱特点;(3)引导学生感受欧洲民间音乐,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欧洲民间音乐的特点。三个教学目标层层递进,突出了高中课程的性质。目标确立后,笔者进行了备课“加法”:精选关于风笛、排箫音频的两段视频,让学生清晰分辨风笛、排箫的音色特点;选取欧亚唱法、美声唱法、约德尔唱法三种唱法的著名唱段,让学生清晰地分辨三种唱法的不同点;这个做加法的过程,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根据教学目标严格进行的。教师只有做到前期的“厚积”,才能有后期的“薄发”。

二、做好备课的“减法”

1.用减法凸显课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诸多相关信息之后,教师接下来需要确立的就该是教学重点。既然是重点,就要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而一堂课由于多方面原因,确立的重点不可能很多,只能是一、两个,所以,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断缩减,一减再减。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研究教材的编写理念,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抓住重点、难点,潜心研究,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研读教学内容,大量查阅资料,广泛积累素材,只有钻研得深,理解得透,所涉及的内容了然于胸,才能真正驾驭课堂,优化教学。

2.用减法突出课的“亮点”

用减法来突出课的“亮点”,就是用简约的方法获得事半功倍的效益。好课一定会呈现亮点。不管教师自身知识层次所呈现的亮点,还是学生生成所呈现的亮点,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亮点,看似漫不经心,意外产生,其实都是教师在一系列有效教学活动的铺垫上自然生成。所以,在设计时,教师要用睿智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的深刻内涵,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以突发事件为契机,不断捕捉涌现的资源,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智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比如在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飘逸的南国风》中,教师精彩的范唱,以及学生热情洋溢的学唱;《鼓乐铿锵》课堂上,此起彼伏的锣鼓声;《京剧大师梅兰芳》中,教师精彩的身段表演,学生的一句“希望我们中国的京剧艺术能够经久不衰”;这些亮点,无一不是教师课前做了无数遍的减法,将其亮点扩大再扩大,才能让我们久久不能忘却。

3.用减法甄选教学手段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运用减法,甄选教学手段。前提是教学手段必须具有很强的音乐性、简约型、高效性。比如一首作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题材、表现形式、风格、艺术特征和人文背景等方面入手,进行对比学习,或是对比风格、表现形式不同的音乐作品,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学习兴趣。

4.用减法优化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教师除了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学情之外,更要充分的是要备“自己”。教师除了具备唱、奏、舞等基本教学技能以外,更不能忽视的就是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功力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多的教学语言会导致学生的浅思考,太过具象的语言不利于学生思维培养;不够精确的语言则容易误导学生,使思维游离音乐本体。

例如,上《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时,笔者这样设计导语:“刚才大家看到的几幅图片代表了我国京剧的最高成就。提起京剧,大家并不陌生,它是我们中国的国粹,那么大家知道梅派吗?代表性人物是谁?(梅兰芳)对,梅兰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这位京剧大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题自然呈现出来。再比如,上《欧洲民间音乐时》时,笔者这样导入:“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说一下你所知道的欧洲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家有哪些?(贝多芬、莫扎特、海顿、肖邦、李斯特、舒伯特……)对于欧洲的艺术音乐,也就是西洋音乐,我们对一些经典作品比较熟悉,对欧洲民间音乐则相对比较陌生。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箫、歌声)”。简洁、有效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运用“减法”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是非常必要的。

5.用减法精做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的制作是音乐教师课前的必修工作。应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以朴实、简洁的语言记录教学过程,避免花哨、毫无目的、重复低效的试听材料。课件上的文字呈现,应是教师精心提炼过的核心关键字,而不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尽量选用清晰的图片、视频,提升学生课堂注意力,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做好备课“加、减”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备课“加、减”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无论备课的加法还是减法,都同等重要,不可过分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做加法时切忌杂乱无序,都要经过慎重选择,以免造成资料的无效堆积。在做减法时,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机智选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建构一个适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力求使课堂更加高效。同时,教师要学会改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提高教学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型、盲目性。

2.备课“加减法”要促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它既引导教师教的活动,也引导着学生学的活动,并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形式、教学媒介、教学评价及教学效益等;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叙写是至关重要的。在运用“加减法”进行备课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策划和具体安排,以保证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有效达成。

3.备课“加减法”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实施备课“加减法”,最终的目的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水平,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加减法”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丰富的课程资源中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从而提高音乐学习能力。

总之,备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加减法”法则运用得好,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行为。

[1]《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与整合策略》.上海:杨钦芬,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3]《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5]《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目标教材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