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执信与王煐交游考

2013-01-31 03:38陈汝洁
淄博师专论丛 2013年1期
关键词:南村诗作惠州

陈汝洁

(淄博市桓台县地方税务局,山东 淄博 256400)

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28岁的赵执信因“《长生殿》案”被罢官,自此他“断送功名到白头”。在此后50余年的人生历程中,赵执信漫游南北,足迹所至,南达岭南,北及天津,五赴苏州。在晚年,他写诗提到一位友人时说“出游必逢君,不限地近远”,“五过吴阊三见君”。诗中说的这位友人,就是赵执信的挚友、宝坻诗人王煐。

王煐(1651-1726),字子千,一字紫诠,号盘麓、南区、南村,直隶宝坻(今属天津)人,贡生。康熙十九年(1680)授光禄寺丞,晋刑部郎。康熙二十七年(1688)授广东惠州知府,次年春赴任。康熙三十四年(1695)授四川川南道副使,因故未能赴任。康熙四十四年(1705)补浙江温处道副使,到任十日即被解职。后长期流寓江宁、苏州等地。雍正四年(1726)九月卒于宝坻家中。

王煐爱游历,嗜诗歌,平生创作诗歌颇丰,结集十馀种。计有:

《东华尘梦集》二卷,收少作300余首,系王煐康熙二十八年(1689)赴任惠州知府以前作品。王煐将此集携至惠州后被友人借阅丢失,今仅存23首,集为《少作偶存》。

《忆雪楼诗》三卷,收康熙二十八年(1689)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任惠州知府期间诗作。钞本为三卷,刻本作二卷。赵执信《序》称二卷。

《蜀装集》二卷,收康熙三十四年(1695)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卸任惠州知府后滞留广东期间的作品。

《纪梦述哀诗》一卷,收康熙三十七年(1698)诗作。

《写忧集》二卷,收康熙三十八年(1699)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诗作。

《蕉鹿吟》一卷,收康熙四十三年(1704)至四十六年(1707)诗作。

《后写忧集》一卷,收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诗作。

《芦中吟》一卷,收康熙五十年(1711)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诗作。

《涧上草》二卷,收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康熙五十三年(1714)诗作。

《秋山吟》一卷,收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诗作。

《嵾衡游草》一卷,收康熙五十六年(1717)诗作。

《并乡集》一卷,收康熙五十七年(1718)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诗作。

《还庚集》一卷,收康熙五十九年(1720)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诗作。

以上诗集,除已散佚的《东华尘梦集》(仅存《少作偶存》)外,其他均有钞本传世,今已悉数影印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清代诗文集汇编》中。但《清代诗文集汇编》在影印时将顺序颠倒,在《忆雪楼诗》后,依次印入了《嵾衡游草》《并乡集》《还庚集》和《少作偶存》,致使原本严格系年的诗集出现颠倒错乱。在王煐生前,他的诗集仅刊刻过《忆雪楼诗》,为康熙年间王氏贞文堂刻本。王煐在任惠州知府期间,与“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有交往及诗歌唱和。屈大均曾为其《忆雪楼诗》和《田盘纪游》作序,因屈大均曾参与反清活动,所以乾隆年间查禁屈大均的著述,致使王煐的诗集也受了牵连。据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两江总督萨载奏缴37种书籍,其中就有王煐的这两部诗集。是书云:“《忆雪楼诗集》,宝坻王煐著。内有屈大均序,并与屈大均唱和诗甚多。应行销毁。”又云:“《田盘纪游》,宝坻王煐稿。内有屈大均序。应请抽毁。馀书仍行世。”[1](p67-68)由于王煐仅有的刻本在清代也遭到禁毁,所以,他的诗集较为稀见,如不是有这些钞本流传,几乎要埋没了这位一生创作颇丰的诗人。

王煐与赵执信相识颇早。赵执信康熙十八年(1679)中进士入翰林院,王煐康熙十九年(1680)以贡生授光禄寺丞。据赵执信《忆雪楼诗序》云:“余与南区王君交十二年于兹矣,尤相习于馆阁。”[2] (p367)此序写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十一月一日,可知二人结交当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赵执信《饴山诗集》收诗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典试太原始,此后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被罢官所作诗集为《闲斋集》,现存《闲斋集》中没有与王煐交往的诗作。而王煐的《少作偶存》中有2题3首与赵执信相关的诗。一为《小春种菊招宾及豫安玉伯秋谷饮》(二首),一为《秋谷检讨席间有赠戏和即效其体》。其中第二题写赵执信早年京城宴饮情态颇为生动,因录于此:

华堂昨夜绮筵张,坐中有客何清狂。举觞睥睨不旁顾,独留青眼照新妆。繁弦急管声嘈杂,凉雨潇潇风飒飒。主人沈醉已如泥,勉强呼童剪银蜡。流连偏喜漏声长,簾外霜华似月光。无人不醉鹅儿酒,更有谁闻鸡舌香。[3] (p437)

赵执信康熙二十五年(1686)授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因诗题中提及赵执信的官职“检讨”,故此诗定作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或以后。从诗中“凉雨潇潇风飒飒”“ 霜华”来看,诸人宴饮应是深秋或初冬的一个夜晚。因王煐二十八年(1689)春即赴任惠州,故此诗应作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二十七年(1688)间。从诗题的叙述来看,赵执信有诗赠给王煐,但这首诗未收入赵氏诗集,今已不得见。

赵执信与王煐结识后,很快成为好友。朱彝尊和陶元淳所作《忆雪楼诗序》中均叙及赵执信在友朋间揄扬王煐诗作。陶元淳《序》云:

益都赵伸符,少有神理,长益肆于学,四方之士,愿及门下者,趾相错也。伸符嫉世之不有其实而相竞于名,有以诗文贽见者,略视一二行,辄挥手斥去,亦有竟不发视者。或当其意,则投分折节,不复论其为人。至以其官狥,弗恤也。元淳尝语伸符,愿交天下雄骏博雅之士,每省择其尤者一二人,无则阙焉。伸符壮余意,首屈指畿内,亟称宝坻王使君之才,诵其名章数篇。他日又置酒介元淳以交于使君。元淳顾已贫贱,而使君已挂朝籍,颇引迹自疏,然深以伸符之言为不妄。[4] (p363)

陶元淳是常熟人,康熙十七年(1678)与赵执信在济南结识,后在京城交往颇密。赵执信初见冯班《钝吟杂录》就是陶元淳所赠,自此他弃家学,宗奉冯班。陶元淳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进士,任广东昌化知县。据上文所引,赵执信介绍陶元淳认识王煐是在陶元淳中进士前。

朱彝尊《序》云:“宝坻王君煐紫诠耽诗,嗜山水。尝游田盘之山,琳宫梵舍题句殆遍,顾不以示人,都下之言诗者多未之见。独青州赵赞善秋谷称之。秋谷于人少许可,其于诗尤不轻以誉人者也。”[5](p362)其中提及赵执信称赞王煐的田盘纪游之作,应是指《田盘纪游三十二首》。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十一月,王煐曾两度随驾拜陵后游盘山,①四月有《游盘山记》一文,收入释智朴辑《盘山志》卷六。《田盘纪游三十二首》曾收入其《东华尘梦集》,今已佚。王煐康熙二十九年(1690)所作《寄怀赵赞善秋谷》一诗有“忆君读我《盘山记》,许赠长歌久未偿”[6] (p385)之句。王煐写《游盘山记》的次年秋,赵执信因“《长生殿》案件”被罢官。

康熙二十八年(1689)仲春王煐离京赴任惠州知府,在惠州任职期间,王煐也时常思念赵执信等京城旧友。上引《寄怀赵赞善秋谷》外,他在长诗《至日书怀》中也曾叙及旧日京师来往密切的三位友人。诗云:

就中几朋俦,契合称同调。青州有豪客,矫矫云中鹄。腹笥富二酉,才雄年最少。(谓赵秋谷)浭阳曹舍人,丰神并清邵。经术有渊源,文思入窈窕。(谓曹宾及)晨夕每过从,玉山相照耀。因来四方客,爵斝相酬釂。方干顾虎头,狂饮常侧帽。(谓方誉子顾小谢)[7](p390)

诗中写了对赵执信、曹晗(字宾及)、顾以安(字小谢)等三位好友的思念。

王煐任惠州知府期间曾致函赵执信,邀他南游广东。②康熙三十五年(1696)冬,赵执信赴广东。但赵执信此行显然不是到广东投奔王煐。因为早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正月,王煐就知道了他调任川南道副使的消息,是年夏王煐卸任惠州知府,并把此消息函告赵执信。赵执信此次去广东,主要是奔着他的门人田从典和同年张克嶷、王俊去的。田从典是山西阳城县人,赵执信康熙二十三年(1684)典试山西时取中的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进士,时任英德县知县。王俊是山东齐河县人,康熙十七年(1678)与赵执信乡试同榜,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进士,时任博罗县知县。③张克嶷是山西闻喜县人,康熙十八年(1679)与赵执信同榜中进士,二人关系莫逆,时任潮州府知府。赵执信在到达英德县后,才知道王煐没有去四川,还在广州。他喜出望外,写了首诗寄给王煐。④是年岁暮,赵执信抵达广州,下榻王煐寓所。王煐卸任惠州未能赴任川南,大概是有人从中作梗,使他仕途受阻。王煐在《留别岭南诸同人》诗中写道:“贝锦意外成,青蝇苦纷纠。”[8] (p444)显然是抱怨小人罗织罪名,谗言中伤。赵执信在《下榻于南村氏》诗中也说:“共醉不须论往事,南溟清浅易生埃,”[9] (p151)感叹王煐遭遇仕途风波。

赵执信在广州,通过王煐结识了陈恭尹、王隼、释大汕等岭南著名诗人。陈恭尹是王煐的西席,教授王煐的儿子王瓛读书。赵执信与陈恭尹论诗颇合,二人互序诗集。陈恭尹称赵执信“深心远识,介然有不可拔之操”,称其《观海集》“气则包括混茫,心则细若毫发,片言只字,不苟下笔,其要归于自写性真,力去浮靡”。[10]( p86)赵执信在给陈恭尹《独漉堂诗集》所写的序言中猛烈抨击严羽诗论,认为“其言貌为精微,明人徐祯卿、王世贞从而附和之,惑乱人聪三百馀年。”赵执信还称赞陈恭尹的诗“古体泛滥于元祐以还,近体侵寻乎大历以上。”[11]( p615-616)赵执信也为王煐《忆雪楼诗》作序,因此序未收入《饴山文集》,今录于此:

余与南区王君交十二年于兹矣,尤相习于馆阁,其相规以善,相期以古,昔若兄弟然,盖不第以诗酒也。而流俗之怪且忌者以为是酒徒耳。亦无有知君之能诗而称之如余之早者。岁在戊辰,君出为惠州守。明年,余被斥归田里,君连以书招余,余不能应也。去年乙亥,君移官观察川南。今年,余使蜀客寄书焉,而身乃游于南海。既至,则君犹未行,若故留以俟余。而余亦似逆知君之在此而远来相赴也者。相见欣喜,出所为《忆雪楼诗》见示,凡二卷。其一则前以书招余时所曾寄,其一则多二年留滞中之所为作也。故人朱竹垞、陶子师序君之诗皆征诸余之言,其谓余持论过苛,不狥世之毁誉,坐是不能取容,故其言可信。勿亦谓余与君交独久而知其诗独早焉耳矣。夫余岂独知君之诗?今世所奉为宗工享大名者,余皆从游焉。其有以自见矫然不为苟同者,余皆知之。若其竞新异、夸富侈、饰衣冠以为古弄嚬笑以为佳者,千百相煽,指不胜屈。余往也憎之、拒绝之,今则听之。彼故非其性之所好,吾何责乎尔?王君家世富盛,少跻通显,强仕为两千石,不以酒食声色溺,不为美官厚利摇夺,而独孳孳拳拳惟诗之是事。所至必寻游名山川,所见人士无贤与否,皆折节交欢,引与酬唱,以为其诗之助,是不谓之性所好焉不可也。此二卷诗者,格屡变而愈上,又过于余向在馆阁中所称。朱与陶之称之,正不必征信于余言也。乃其根于性所好,不依阿于流俗,卓然可居于余所与游之列,则惟余相规、相期交好若兄弟者知之,而岂独怪且忌者不之知呼为酒徒而已哉!君行且之蜀,余既喜今年相见之奇,又感此别之久与否未可知也,乃为叙其所知于君者如此以称其诗。康熙丙子十一月朔日,青州同学弟赵执信撰。[12]( p367-368)

赵执信此序回忆京师以来与王煐的交往,称述他的诗歌成绩,其中抨击当时诗坛弊端颇具锋芒。赵执信在广州逗留一月,于是年冬至前离开广州赴潮州。王煐因事未能送行,特作诗送别。诗云:

故人八载音书缺,意外重逢欢匝月。天涯暂别倍伤神,似送从前梦中客。风前延佇更登台,寒云压江吹不开。为约西湖桥畔月,春宵相待共徘徊。[13]( p459)

赵执信有《别意答南村》:

十年万里欣相见,相见知应有别时。晨夕阴晴经月酒,江山鱼雁几篇诗。只言渺渺他乡路,动作迢迢隔岁期。试问云中望桑浦,何如天半倚峨眉。[14]( p155)

赵蔚芝、刘聿鑫《赵执信诗集笺注》在此诗的题解中说:“这首七言律诗,写于康熙三十五年季冬在广州时,为将赴潮州酬答王南村而作。王氏应有赠诗,待查。”[15]( p707)王南村的赠诗就是上引诗。

是年赵执信在潮州度岁,次年春再返广州,寓王煐新居。后离广州赴英德县,游览英德名胜后北返。此次广东之行,赵执信将所得诗结集为《鼓枻集上》和《鼓枻集下》两集,其中有12个诗题写到王煐,而与赵执信此行时间大致对应的王煐诗集《蜀装集》卷下仅有3个诗题写到赵执信。上引一首以外,另外两首分别为:《读秋谷闲斋集至斥鷃笑鹏黔驴踢虎二诗戏有此作》和《登滕王阁有怀秋谷》。前者诗题中所言《斥鷃笑鹏》《黔驴踢虎》二诗不是赵执信《闲斋集》中的诗,而是他《还山集》中的诗,应该是王煐误记了。后一首《登滕王阁有怀秋谷》,是王煐在惠州事件平息后,康熙三十六年(1697)赴任川南途经南昌时所作。是年四月,王煐的父亲王鼎吕逝于江苏宜兴,王煐即停止入川,赶回宜兴料理父丧。

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王煐入都补职未果。是年秋,王煐南下途经山东,特至颜神镇拜访赵执信。王煐有《仲秋访赵赞善秋谷山园留别二首》,其第二首云:“坐来心境自无尘,不为长松覆四邻。架有秘书还课子,瓮馀醇酒偶留宾。啸歌不废诗传正,造化能参易入神。只恐谢公容易起,东山鱼鸟暂相亲。”[16](p468)末句用谢傅东山再起的典故,祝愿赵执信尽快复官,而王煐自己却迟迟不能复官。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夏,王煐才补浙江温处道副使,然到任才十天即被解职。⑤自此,王煐看淡了仕途,长期寓居江南,过上了退隐的生活。

赵执信一生五次去苏州。第一次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至三十六年(1697)南游广东时往返经过苏州,第二次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第三次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第四次是在康熙四十四年(1704)至四十五年(1705),第五次是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冬至雍正二年(1724)冬在苏州住了4年。就是在赵执信第五次去苏州时,他在《老友王南村携酒暮至明日岁除也》一诗中说:“半生客况每平分,五过吴阊三见君”[17]( p237)由于赵蔚芝、刘聿鑫先生没有见到王煐诗集,致使《赵执信诗集笺注》对此句作了这样的注解:“三见君:从《葑溪集》、《浮家集》看,作者在苏州见王南村只两次。此言‘三见’,或包括第一次过苏州而相见于广州。”[18]( p1225)其实,赵执信所说的在苏州三见王煐是确实的,并不“包括第一次过苏州而相见于广州”。赵执信三次在苏州见到王煐,分别是他第二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到苏州时。第四次和第五次到苏州,赵执信都有诗作结集,其中也都有关于王煐的诗;但赵执信第二次到苏州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正是他与王士禛初次交恶后“禁不作诗”的时候,所以此次苏州之行赵执信没有诗作。但在王煐的《写忧集》中却有一首《送赵秋谷归青州》的诗,诗云:“去年秋谷寻君日,正是名园秋半时。明月挂簷谈往事,青灯照座咏新诗。虎丘载酒欣重见,邗水维舟订后期。顾我萍踪尚无定,暂须相对展双眉。”[19]( p470)“去年秋谷寻君日”,即是指康熙三十八年(1699)王煐到颜神镇拜访赵执信一事,前已述及。可知此诗作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正是赵执信第二次去苏州之年。“虎丘载酒欣重见”,正好说到二人在苏州会面。“邗水维舟订后期”,点明此次送别赵执信是在扬州。所以,赵执信所说“五过吴阊三见君”一点不错。

康熙四十年(1701)与四十三年(1704)赵执信两度北游天津,均住张霖家,教授张霖之子张坦书法。赵执信第二次游天津时,王煐曾于重阳节至张霖的问津园,在此又见到了老友赵执信。王煐有《重九后四日张鲁庵方伯招同博问亭将军赵秋谷赞善登篆水楼对月分赋时问亭返东皋秋谷亦将归青州》,其四云:“得放山阴棹,宁辞溪路赊。新诗惊绝艳,故态较前加。我与周旋久,卿言亦复嘉。连宵拼狂醉,更向少年夸。(谓赵秋谷)”[20]( p481)诗中所说的“新诗惊绝艳”当指赵执信是年在天津所作的艳词《海鸥小谱》。王煐在此诗的第三首曾提及“思曼年方少”的张坦。

康熙四十三年(1704)以来,山东灾荒,人相食。康熙四十四年(1705)秋,赵执信第四次去苏州,在苏州织造李煦别墅见到王煐。从赵执信《小舟沿葑溪至李莱嵩煦使君别业对饮话旧知王南村亦客此二首》来看,赵执信与王煐应是入李煦幕。是年秋,赵执信有《送南村北上将赴吏议》:“蓟门秋色接江南,摇落心情只共谙。异地频逢真偶尔,比年相送复何堪。空馀楚客临寒水,谁向秦累赠左骖。前路江河正奔注,沉吟短棹莫轻探。”[21]( p197)在诗中赵执信对友人前途表示担忧。这次王煐至京城接受审查,大概与是年夏他被解任浙江温处道副使有关联,赵执信在《中秋与王南村泛舟石湖望月》中说王氏“一官成赘疣”,显然是王氏惹上了麻烦,但具体事因,王煐的诗集中也未透漏。

赵执信第五次去苏州,住了4年之久,此次与王煐交往颇多。在赵执信此行所作的《浮家集》《金鹅馆集》《回帆集》中有15个诗题提及王煐,王煐同期诗集《还庚集》中有4个诗题提及赵执信。

此次赵执信到苏州时,已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岁暮。在是年除夕前一天,王煐携酒至赵执信葑溪寓所看望赵执信。赵执信有诗《老友王南村携酒暮至明日岁除也》,王煐有诗《庚子岁除晤秋谷于吴门杯酒论心感念衰疾互有赠答用励道心》。王煐诗中有“学道从兹须努力”之句,鼓励赵执信习道。在此期间,王煐的诗中写到多位习道者,赵执信的诗中也出现了汪叟和王炼师等习道者。二人之所以崇信道家,大约与二人仕途不顺、人生失意有关;当然,可能也有年老体衰、御疾养生的目的。赵执信诗集中有4题5首提及一位习道者汪叟:《二日南村以小舟见邀冒雪至其寓斋晤汪叟共饮因谈出世之事》《南村同舟至虎丘访汪叟》《元日野行至虎丘访汪叟山居》《简南村余与汪叟绝久矣》(二首)。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汪叟是王煐介绍赵执信认识的,赵执信与王煐一度与汪叟交往,后来赵执信与汪叟绝交。大约是赵执信与汪叟的交往有始无终,所以在诗中也没有提及汪叟的名字。《赵执信诗集笺注》在注解汪叟时说:“汪叟:名字生平未详,时居虎丘。从‘谈出世之事’看,是一隐士。”[22]( p1229)在王煐的《还庚集》中有数首提及这位汪叟,如《庚子仲春喜晤淦樵山人汪先生深谈道要敬志以诗》《寿淦樵先生》《淦樵先生读司马贞人坐忘论为诗七章括其大意书笺见识因和之以见敬信》《纪梦呈淦樵先生》《寿淦樵先生》《中秋奉陪淦樵先生赴饴山舫楼之约醉归即事次韵》等。可知王煐与这位汪淦樵来往密切,并非常崇敬汪氏的道家学问。赵执信的道家思想对他的诗文创作影响很大,故在此着重指出他与王煐在习道上的这一交往。

顾小谢是赵执信较为重要的友人。赵执信在《怀旧集》中曾说:“余客吴门,必主其(小谢)家。”[23]( p324)并在诗中对他的早卒表示惋惜。在《谈龙录》中,赵执信也提到顾小谢反对王士禛诗论事。⑥康熙六十年(1721),赵执信在苏州见到顾小谢的儿子,写了《亡友顾小谢之子长成示以四韵》。诗云:“帝京诗接契,甫里客依栖。往事人俱尽,遗孤我独携。行年近《文赋》,学语避家鸡。赤骥非凡种,无轻万里蹄。”[24]( p239)《赵执信诗集笺注》在注解此诗时说:“这首五言律诗,是作者为友人顾小谢之子写的。时间大约在辛丑初春。顾小谢:名以安,长洲(明清指苏州)人。中岁至北京,与作者订交。作者客吴门,必主其家。卒年不可考。其生平详见作者的《怀旧诗十首》第九首所附小传。小谢之子,名字未详。”是书对“行年近《文赋》”句又注云:“近《文赋》:杜甫《醉歌行》:‘陆机二十作《文赋》,汝更少年能缀文。’此句言小谢之子年近二十岁,并指其才华可比陆机。”[25]( p1238-1239)王煐有诗《挽顾小谢四首有序》,在此诗小序中提及顾小谢“殁在甲申”,即康熙四十三年(1704)。此诗的第二首云:“生前心许盟姻娅,身后宁容负此心。弱女字君遗腹子,知君鉴我意良深。”[26]( p495)可知顾小谢之子为王煐的女婿。⑦顾小谢卒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其子为遗腹子,故其生年当在是年或次年。由此可推算,至康熙六十年(1721),顾小谢之子当17或18岁,故赵执信在诗中说他“行年近《文赋》”。由此不难看出,参阅王煐诗集,对研究赵执信的生平与诗作很有助益。⑧

康熙六十年(1721)十月二十一日是赵执信60岁生日,王煐作《寿老友赵秋谷》:“十二年来老故人,重逢客里倍情亲。朱颜怅我愁中改,白发怜君病后新。道力坚时魔自退,仙缘合处诀方真。地雷演卦阳生候,花甲初周正小春。”[27](p427)首句所说的“十二年”是指此次苏州会晤前最后一次会面时间,应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对照赵执信此期所作《红叶山楼集上》,有《春日扬州赠别鲍生》一诗,故王煐当是是年春在扬州与赵执信会面。

雍正元年(1723)岁暮,赵执信赴江宁为其第六子赵庆完婚,王煐家室寄寓江宁,因此与赵执信自苏州联舟赴江宁。次年春,王煐携家自江宁返宝坻,行前邀赵执信小饮话别,赵执信为诗赠之。⑨同年冬,赵执信自苏州回归故里,此后寓居因园,直至去世。故江宁之别,是赵执信与王煐的最后一面。

关于王煐的卒年,《清代诗文集汇编》中王煐小传云“卒年不详,雍正元年(1723)尚在世”。赵执信《磺庵集一》有《闻王南村于去年九月病亡》一诗,此诗作于雍正五年(1727),由此知王煐卒于雍正四年(1726)九月。赵执信在诗中云:“昨日故人子,缄寄津门遥”,这位写信告诉赵执信王煐去世消息的故人子,很可能就是张霖之子张坦。⑩赵执信写这首诗时“题诗泪随笔”,在诗中他回顾了与王煐的友谊:“含悲算岁月,相识五十年。应缘夙生契,肺腑久益坚。出游必逢君,不限地近远。平生缀篇章,忆赠他人罕。交情会有尽,从此隔泉扃。神理如可托,为君写道书。”[28]( p300-301)

赵执信有一首题王煐《风木图》的诗歌未收入《饴山诗集》。《风木图》是王煐怀念亡父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腊月请禹之鼎绘制,今存故宫博物院。王煐的这幅《风木图》有赵执信等18家题诗。赵执信的题诗未署时间,故不知确切题写年份,但此诗定是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之后他与王煐的几次会面时题写。今将此诗录于下:

竞变轩冕相,只为山泽癯。终然方寸中,不屑猿鸟俱。况当凶忧时,蒿目祥与除。草土讵云佳,丹青宁足娱。吾党王夫子,躬筑南村庐。蓼莪时一吟,泪尽长林枯。何人写形容,神气惨不舒。寒溪咽细流,悲风无时无。始为折臂营,既作闻雷呼。独立向寥廓,青天照踟蹰。由来至性子,举动寻常殊。终身傍坟墓,此志非虚迂。山川或恐迁,竹帛两难论。寄语好事者,无愁侈画图。秋谷友弟赵执信题。(钤印:执信、伸符)

赵执信与王煐一生意气相投,称得上是莫逆之交。赵执信与王煐在仕途上都是失意者,这使得他们晚年在思想上比较接近,喜好道家。王煐卸任惠州知府即仕途受挫,几经努力,才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补浙江温处道副使,但旋即解任,这使他对仕途与人生产生了幻灭感。此期他把诗集命名为《蕉鹿集》,用《列子·周穆王》“蕉鹿之梦”的典故,也正是这种心情的体现。

赵执信与王煐在文学观念上也颇为一致,都主张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自然率真。王煐在《论诗质言示徽孙》中说:“聚讼纷纭笑太痴,葩经删外岂无诗。齐梁汉魏人先后,唐宋元明代早迟。各写性情非得已,递相诋毁欲何为?天机忽动抒真意,自是千秋绝妙词。”[29]( p498)此诗表达的文学观念非常通达,反对门户之见,主张诗歌要抒写真意,这与赵执信的诗学主张是极其一致的。从王煐的诗歌来看,他的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几乎不用晦涩典故,这一点与赵执信的诗歌创作也很相似。

当然,赵执信与王煐在诗歌创作上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二人在思想上虽然都受道家影响,但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赵执信的不少诗歌更多地体现了道家“无君派”思想,对社会现实批判不遗馀力;王煐的诗歌则几乎没有这种激烈抨击现实的作品,最多只是人生失意的幽怨与哀叹。

注释:

①王煐《游盘山记》:“戊辰四月,扈从山陵事毕。十九日返辔蓟门,宿疾委顿,因路近盘山,约同人一登览焉。”见释智朴辑《盘山志》卷六,康熙刻本。又,王煐《感旧四首》其一:“戊辰十一月,扈从山陵还。知己四五人,雪中经田盘。”见《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19页。“戊辰”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

②赵执信《下榻于南村氏》题注:“(王煐)前守惠州,筑忆雪楼,以书招余。”见《赵执信全集》,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51页。

③上官有仪《(乾隆)齐河县志》卷六《选举》:“王俊,字用章,康熙戊辰进士,仕广东博罗令。”赵蔚芝、刘聿鑫《赵执信诗集笺注》第709页注[1]将博罗县知县误注为赵执信会试同年王旦。

④赵执信《读故人王南村副使忆雪楼诗喜闻其尚在广州遥寄》,见《赵执信全集》,148-149页。

⑤王煐《题二截句》之二注:“乙酉夏,余赴任永嘉,六月八日抵会城公座,旋奉文解任,赴京计,在官仅十日。”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94页。“乙酉”为康熙四十四(1705)。

⑥赵执信《谈龙录》:“小谢有《消夏录》,其自序颇诋阮翁(渔洋),阮翁深恨之。”见《赵执信全集》,第536页。

⑦王煐《余自壬午仲春与伯玉中丞判别计十五年矣……》其七自注云:“亡友顾小谢遗腹子,余许以第五女字之。”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35页。

⑧又如,赵执信在《王南村重寓虎丘旋之西湖访其表弟钱塘令》一诗中提及的王煐表弟,《赵执信诗集笺注》也未能注出,而王煐《还庚集》有《将游西溪寄钱塘令芮宗一表弟》,芮宗一即是赵执信诗中所说的“钱塘令”。芮复传(1682-1775),字宗一,号衣亭,宝坻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以中书改授浙江钱塘知县,擢温州知府、温处道。著有《衣亭诗草》一卷。事见《清史稿》卷四十七《循吏二》及朱筠《浙江提刑按巡司副使分巡温处道芮君复传墓碣铭》。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有其传,可参看。

⑨据赵执信《将之江宁与南村联舟暮发(暮冬十二日)》《晓过惠山口号示儿庆(此行将为之婚)》《南村将携家附漕艘北返见邀小饮话别赠之十六韵》,见《赵执信全集》第268、272页。

⑩赵执信又有《得天津书知沧州同年刘师退健在》和《书又云王南村自知亡日沐浴具衣冠拜母无病而逝》,见《赵执信全集》第307页。这位天津寄书人大概也是张坦。

参考文献:

[1]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2][3][4][5][6][7][8][12][13][16][19][20][26][27][29]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11][14][17][21][23][24][28]赵执信.赵执信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3.

[10]陈恭尹.观海集序[A].赵执信.赵执信全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3.

[15][18][22][25]赵蔚芝,刘聿鑫(笺注).赵执信诗集笺注[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南村诗作惠州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绿水青山间捧出“金饭碗”——探访芦南村的乡村振兴故事
用树叶辑成的书
翟宗现:为村庄义务消毒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