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二为”办学特色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2013-02-01 02:30杨昕宇朱晓冬刘俊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规格基础知识应用型

杨昕宇,朱晓冬,刘俊峰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一、人才培养规格内涵

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对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它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估教育质量的依据[1]。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标准分两个层次,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和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一是指国家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二是指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要而设计的人才培养规格。因此,人才规格有两个特性,即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制定人才规格的依据和原则

(一)办学层次与特色。

鉴于人才规格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制定人才规格,在考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同时,考虑学校的层次定位与办学特色,力求达到三者的统一。

首先,作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的特色应用型人才,要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2]。知识性、高技能性、复合性和创新性是这类人才的本质特征

其次,牡丹江医学院“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的“二为”特色办学理念,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成功、成熟,深入人心且卓有成效。人才规格必须与此相统一。如:始终将病人及社区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掌握常见急症的诊断、急救处理原则。积极与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交流,使其充分理解和配合诊疗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二)社会需求与发展。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日益重视,对医疗卫生要求日趋提高。医学的社会性、公平性、整合性,健康需求的广泛性、医学的国际化都在加速发展。老龄化社会到来,疾病谱发生变化,除常见病外,慢性病患者逐步增多,亚健康人群纳入治疗视野,医学人才要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需要,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任务。

(三)教育教学规律。

人才规格要注意以下要求:(1)科学性:即有关概念和提法应该科学、准确。(2)开放性:即人才规格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有关规定不是机械、刻板,而是既体现统一的基本要求,又为不同人的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3)现实性:即人才规格是多数人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4)预见性:要面向未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对人才的要求[3]。

三、人才培养规格构成要素

人才规格从属于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校特色和社会需求,我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与能力、掌握科学方法、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毕业后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下,能够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应用型初级临床医师。

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细化,包括素质、知识、技能三方面的目标。

素质要素处于人才规格的核心位置。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4]。在素质结构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根本。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学生受用人单位欢迎。身心素质是前提,职业素质是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是学生知识储备和后继教育智力准备[1],对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起重要作用。

知识要素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性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性知识是医学毕业生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专业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在知识结构中,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是主体,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性知识为两翼[4]。

技能要素是人才规格的关键,是社会有用人才的体现,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是衡量毕业生是否合格的核心要素,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在人才培养规格中,素质、知识和技能三者不是并列,而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发展的整体结构[4]。

四、人才规格实施要点

(一)注意多维性。

有能无德、有德无能都不是“才”。针对过弱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贯彻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思想;更新以单学科系统性为主的教学观,推行多学科综合性教学观念[5]。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体现针对性。

针对应用型人才特点,把握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针对医学专业,培养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针对农村基层环境特点和医疗需求,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循证医学思维能力,增加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教学内容。广泛了解社会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反馈毕业生通过实际工作体会对专业课程的意见,调研并借鉴同类高校人才培养经验,体现对医学人才现状和社会需求的针对性。

(三)把握渐进性。

根据专业所需及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如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侧重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二年级侧重专业基础课;三年级侧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四年级侧重专业课,引导学生进行医德修养。

(四)落实可发展性。

人才规格要求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充分认识到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落实这一点,一方面通过教学过程的现代、开放和互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特点、不足和潜力,具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意识。另一方面,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掌握工具性知识、长期起作用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思维与研究方法,能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具有判断、选择、整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如通过中医内、儿科学与文献检索课相结合,或结合临床实际,使学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循证医学原理研究医学问题。

(五)突出实践性。

2012年上半年,学院重新修订了本科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专业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达到1∶1.6。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安排学时,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切实落实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五年制医学类专业从大一起前期基础课(如解剖、微生物、生物等)密切联系临床,开展以病例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学;第4学期以后每个寒暑假安排一周医院实践,成绩记载由所在医院给予的实践证明和每日接触的病人诊断、治疗的过程记录及体会原件为依据;诊断学和麻醉学教学,基本在附属医院进行;第8学期进行8周的各项见习活动(社区医疗、基层医院、卫生防疫)及临床实习前技能操作训练。毕业实习48周,分别在8个科室轮转,其中任何一科未能取得学分,单独重修此科。此外,强化实训,加大实际操作力度。加强附属医院、社区、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六)兼顾创新性。

人才规格为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最经济、合乎伦理的诊断、治疗方法。具有运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的能力。医学人才要在这一领域进行无止境的追求,就要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医学实践实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借助良好的实践平台,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在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6]。学院的《医、工学科结合为特色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七)注重综合性。

当前,加快学科融合和课程整合,采取综合性课程已成为趋势。实现综合性应多管齐下。如通过融合性实验课把分散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在实验教学领域实现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器官和系统为中心的转变[7];通过文、理、医渗透,实现知识内容的融合;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实现教育人员的整合;通过医院、社区、老人院、幼儿园等实践平台的利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生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1]http://gcxylib.hbut.edu.cn/upfiles/neican/06.html.

[2]陈国发.新办本科院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85.

[3]周久桃.走出人才规格的误区[J].当代教育论坛,2006(3):40.

[4]粱先叨.浅谈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J].中职教育,2008(1):48-50.

[5]黎 莉.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 把握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27.

[6]王学春,石运芝,马 敏,等.构建现代医学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50.

[7]高志祥,刘铮然.改革实践教学 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52.

猜你喜欢
规格基础知识应用型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清律的基础知识
闭月羞花
千里求师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掌握基础知识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