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博物馆文化教育的游戏策略

2013-02-01 01:30王成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卡通人物参观者形式

一、博物馆游戏文化教育现状

至从2008年以来,中宣部、财政部和文化部与国家文化局颁布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这几年全国各地陆续响应号召,全国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纷纷实现了全部免费开放。这体现了国民对公共财产的认识的提高,1以及政府对深化文化视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心和目标定位,也是对公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文化资源权利的尊重和职责细分。这样深得民心的举措,促进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扩大,也为以往因购不起门票的普通市民提供了获得更多信息资源的平台。

但由于博物馆种类繁多,在展示上仍存在各种问题:例如,常规博物馆一方面展示的题材多样化,时间变通性少,造成了展示形式上单一,缺乏变化,甚至有些显得自说白话,没有考虑参观者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免费参观,慕名而来的观众络绎不绝,增加了博物馆的管理难度,相应的人工费用和必要设备增加不少开支,为博物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尽管出现诸多问题,但国有博物馆作为全体公民的共同公共文化资源,势必应该以最佳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让每个公民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所带来的精神财富是相关文化单位不可懈怠的责任与义务。笔者游历不少博物馆,深刻感受到博物馆中的文化宣传形式良莠不齐,因参观的民众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极大,往往很多展览所展示的形式仅考虑到了从事相关专业的人群,而对非相关人群的感受上,却疏于考虑,所以无论在解说的文字上还是形式上,显得过于专业和生僻,普通参观者往往是乘兴而来,茫然而归。这样的展览实质远离了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初衷,同时对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也没起到有效促进作用,这样的资源浪费是不可取的,是传统博物馆粗放型展览的残像。

笔者在参观各地博物馆的时候,也看到了不错的形式,虽仍不成熟,但体验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体现了现代型博物馆的新思维和观念。例如:在北京参观2011年12月10日国家博物馆的一次明朝文物展,这个展览是展出明神宗时期的民俗文化,包括了明时期的衣物,日常生活用品,流通的货币以及其他文化遗迹,在观看文化休息的地方,欣喜地发现了一种电子展示台,电子显示采用的是触摸形式,里边不是对这次展览内容的重复介绍,而是一款及其简单的换装游戏,游戏场景非常简单,在场景中出现了两个不同性别的Q版着明朝服装的卡通人物,在旁边就是几件不同场合和不同身份的上装和下装,参观者只需手指触碰到不同的衣服,就会帮助卡通人物换上不同身份的衣服,当换装完后在卡通人的脚下就会出现说明该样衣服的人的身份,整个游戏简单明了,操作简单,由于卡通人物造型可爱,颇受在场的小朋友的喜欢,不少家长带着小孩,在旁边参与游戏。这种提供寓娱乐与文化中的展示形式,让人轻松接受,并在游戏中了解了展示的信息,是一种值得推介的展示形式。

二、结合实地的考察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在早期的艺术的起源众多的学说中,“游戏说”是较为突出的一种看法,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其认为艺术来源与“自由的游戏”,具有目的和非目的性的。这样的理论运用到当下的博物馆展览中也不失为一方式。可以从如下方面思考:

1、准确解读不同年龄人群的接受度,设计游戏形式的文化宣传。

加强对参观者年龄特征的分析,分析不同人群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与需求关系,可以通过引导式的语言,以及虚拟环境的构建,以及图形与文字的暗示引导受众介入游戏中,深入研究受众参与游戏的动机,从而吸引观众参与到展馆游戏活动,让游戏成为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进而激发受众的参与欲望,促使博物馆文化的宣传,为参观者实现信息的有效疏通。

2、博物馆文化宣传针对不同的受众群,开发不同形式和难度的游戏。把展示文化的定位与不同受众群的生活方式与兴趣紧密结合起来,准确地找到文化宣传定位与受众群生活兴趣的结合点,设计出与展示文物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游戏情景,让受众在娱乐中获得信息,从而协助受众深入了解展览内容,甚至理解文化内涵。

3、在博物馆教育游戏设计中,注意受众的用户体验,设计切合受众的接受习惯的游戏方式和界面,并通过反复测试和实践,改进游戏机制,对受众行为意愿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凸显游戏中的教育机制,让游戏更有意义,激发受众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

三、小结

博物馆作为公共资源,有为每个公民提供享用公共资源平台的义务和责任,通过教育游戏的形式促进相关文化的宣传,有益让高雅文化走进普通大众,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作者简介:王成宇(1973-),女,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大众传媒与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卡通人物参观者形式
最美的蝌蚪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你喜欢哪个卡通人物
卡通人物的表情是怎样画出来的?
场馆学习中的参观者研究:进展与挑战*
卡通人物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