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人物“出场”

2013-02-01 01:16张红
甘肃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鲁迅小说出场

张红

〔关键词〕 鲁迅小说,自出,引出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69—01

鲁迅的小说十分注重并善于给人物精心设计别具一格的“出场式”。鲁迅作品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大类之,可分“自出”与“引出”两种。在他笔下。无论是“自告奋勇”的“自出”还是“引而后发”的“引出”,都能自出机杼,形成独特的艺术风味和思想命意。

“自出”式又有“形出”、“声出”、“情出”之别。祥林嫂的出场,就是以“我”为视点,首先露出“形骸”来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的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祝福》)这是已经走到死亡边缘的祥林嫂的“形”。鲁迅极力通过鲜明的诉诸视觉的色彩(“白”、“黄”、“黑”)、形体(“瘦削”、“木刻”)、神态(“悲哀”、“一轮”),显示她从外形到精神的枯槁,使得她一出场,就给人留下一个异常强烈的印象。读者的全部关注不能不被主人公吸引过来:这样一个近乎死物的“活物”,何以到了这步田地呢?她的肉体和精神,承受过怎样的酷虐摧残呢?祥林嫂外形的第一次展现,不只是把一系列的悬念留给读者,它还会在以后故事的进展中,不断“化出”,反复“叠映”,有效地强化着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和整个故事的沉郁调子。

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跟祥林嫂都以变化之大而令人吃惊。从外观上看,可以说一个往“活”处转,一个往“死”里变。比较起三十多年前来,杨二嫂的确“活”得多了,原先“终日坐着”,现在往往马不停蹄地挪动那“细脚伶仃的圆规”;原先“没有这么薄”的“嘴唇”,也变得足以贫嘴滑舌起来。这种外观上的“活”起来,也正是一种令人惆怅不已的性格悲剧。为了突出这种“活”的悲剧,鲁迅让杨二嫂应“声”而“出”:“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这个“声”来得这么突然,显得这么光怪,以至于不得不使“我吃了一吓”。其实,这一“吓”之后的“赶忙抬头”,正是发声者所要追求的效果:杨二嫂此来,正是要显示出“拿破仑”、“华盛顿”似的存在,以便使对方不至于“贵人眼高”,不至于愈有钱“愈是一毫不肯放松”。这里的“声出”实在不是一个普通的“出场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这一怪叫,也正是性格化了的“心灵的呼声”,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大叫大嚷,更加鲜明地凸现了人物的性格。

孔乙己的出场就是一种“引出式”。作者在这个人物出场前的“准备工作”是很充分的。开头以三小节的笔墨为孔乙己的出场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既有社会场景的布置,也有人物关系的交代,还有生活气氛的创造。孔乙己在这番周密的布置以后出场,无论从艺术布局来说,从主题展现来说,还是从故事推进来说,都是自然浑脱的。“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的这一种出场寄寓了深刻的艺术命意:是这个环境产生了孔乙己,又是孔乙己“装点”了这个环境,他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如果省去那样的“引”,让孔乙己径直而“出”,非独他的社会地位、典型价值不能如此清晰地揭示出来,就是他性格的特征性和必然性的表现,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可见“引出式”的运用,是揭示社会生活的广度的要求,也是表现典型意义的深度的要求。

闰土的出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在他实际出场之前,作者已经安排了一次“虚出”,即通过“我”的回忆,在“脑子里”“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这里出现的“图画”也好,接下去的一大段回忆也好,都不是写眼下的闰土,而是三十多年前少年闰土的勃勃英姿。母亲的“提起”,不只“引出”“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而且似乎要引出他眼下“很不如意”的“景况”了。但作者没有让母亲说出闰土的境况(让母亲到外面照料去了),更没有让闰土马上出场,而是插入了“我”和宏儿的谈话以及杨二嫂的蓦然出现,之后才让“姗姗来迟”的闰土登场,真算得上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几度欲显而故隐,一方面使读者造成悬念,强化人物正式出场时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使闰土一出场就形成三十年后与三十年前的对照,形成他跟杨二嫂之间的对照。而故乡的每况愈下,人性的可悲异化,人情的冷落淡漠,主要正是从这种对照中显示出来的。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鲁迅小说出场
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意境之美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瞒天过海
谁是冒牌外商
出场、占位,及其批判——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