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图书馆是虚实融合的知识共享空间*

2013-02-15 21:37许建业杨岭雪
图书情报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图书馆学建筑学

许建业 杨岭雪 杨 亮

(1.南京图书馆 南京 210018;2.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 210097)

当代图书馆是虚实融合的知识共享空间*

许建业1杨岭雪1杨 亮2

(1.南京图书馆 南京 210018;2.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 210097)

依据场所精神理论,分析其在提高图书馆空间价值开发方面的应用,探讨建筑学与图书馆学的交叉研究对于提升图书馆空间价值开发的意义,提出图书馆应借助信息通讯技术实现实体与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

场所精神 图书馆 实体空间 虚拟空间 知识共享空间

作为人类记忆的社会装置[1],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当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图书馆发展的历史演进中,“人、资源和空间”是始终贯穿于图书馆的三大要素[2]。人是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从服务馆内读者延伸至网络注册用户和图书馆利益相关者,从服务现实读者拓展到培养潜在用户,无不需要图书馆人激活思维、提升能力、强化协作、创新制度。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物质基础,从以纸质文献为主的实物资源积累拓展至包括虚拟数字资源在内的全媒体资源,当代图书馆正步入复合型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时代。空间则是图书馆从实体馆舍走向实体与虚拟深度融合的信息共享空间的关键要素。当代图书馆正成为公民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我们不仅要提升图书馆作为物理空间的价值,还应发挥其在人们居住区域中公共空间(所谓城市客厅)的作用,发掘其在实体与虚拟深度融合的信息共享空间中的综合功能。

1 场所精神理论在提高图书馆空间价值开发方面的应用

场所精神理论通过对场所空间内容,诸如建筑、街道、标识、环境等的形成、发展的研究以及人们对它的感知和体验,赋予建筑空间灵魂和生命,探讨场所在文化上对人们的影响力,促使人们追求在身心上与场所高度契合的状态,并最终创造出令人产生依赖感和记忆力的环境意象[3]。

图书馆不只是一座单纯的藏书和供读者学习的建筑实体,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承载着文化气息的知识空间,是能与读者产生行为交互与心灵共鸣的场所。基于此,读者在图书馆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以及图书馆给予读者各方面的支持,都可以称之为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因此,我们需要挖掘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提高对图书馆空间价值开发的认识,发挥图书馆作为大学心脏和城市第三空间的价值,提升图书馆作为实体与虚拟深度融合的信息共享空间的功用,创新图书馆服务。

2 建筑学与图书馆学的交叉研究对于提升图书馆空间价值开发的意义

建筑学是一门为人类创造生存空间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是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当代生态建筑学从整体有机联系上以生态规律来揭示并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4]。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图书馆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现代图书馆学融入了多种属性的科学内容,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们对信息、文献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强,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应用的前景将更加广阔[5]。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展示所处时代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与科技水平。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 OF 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图书馆作为一种极富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一向是人们心中的知识圣地,其建筑本身也是人类文明史的宝贵财富之一。图书馆建筑不单纯追求宏伟庄重,更要讲究建筑的功用,讲究人与资源及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随着文化与科技的互动交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服务机构,当代图书馆已然成为信息世界有序化的社会公器与激励学习的最佳场所。有鉴于此,建筑学与图书馆学的交叉研究对于提升图书馆空间价值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图书馆正在借助信息通讯技术实现实体与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6]。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图书馆需不断提升科技手段,强化服务能力,加快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切实实现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实体与虚拟高度整合。

图书馆与互联网都是知识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汇聚信息技术应用的图书馆,在充分发挥其固有的实体服务阵地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实体网络(如总分馆制度)和通信网络技术来拓展延伸各类服务,从而推进实体与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借助场所精神理论的应用,成为温馨亲和、信息畅达的知识交流与信息共享空间,成为无所不在的知识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Web2.0+技术的进一步引入,诸如博客、微博、BBS、视频等技术手段已逐步在欧美图书馆中不断应用,通过Facebook,Twitter,YouTube,Flickr,Webinar等方式开展信息服务。国内部分高校与公共图书馆也陆续尝试采用QQ、微博等方式来拓展服务,为图书馆走向更高层次的资源共享与协作、实现实体与虚拟空间的重组整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1] Butler P. An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3:7-10.

[2] 吴建中. 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53-76.

[3] 场所精神理论. [2012-09-22]. http://wenku.baidu.com/view/8bdo05160b4e767f5acfce98.html.

[4] 百度百科:建筑学. [2012-09-23]. http://baike.baidu.com/view.8586.html.

[5] 百度百科:图书馆学. [2012-09-23]. http://baike.baidu.com/view.40500.html

[6] 王志刚. 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J]. 求是,2012(2):54-59.

(责任编校 骆雪松)

ModernLibrariesasKnowledge-sharingSpaceIntegratingthePhysicalandtheVirtualSpace

Xu Jianye1, Yang Lingxue1, Yang Liang2

1. Nanjing Library, Nanjing 210018,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irit of place, the present article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space,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cross study of architecture and library science in improving the library space valu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library should realiz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the virtual space with the aid of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irit of place; library; physical space; virtual space; knowledge-sharing space

G250

* 本文系江苏省文化科研重点课题“生态图书馆的场所精神与实践范式研究”(项目编号:08ZD02)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杨岭雪,女,1965年生,研究馆员,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公共图书馆,发表论文30篇,参编著作5部。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图书馆学建筑学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奇闻趣事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