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2013-02-19 08:43黎海澜综述审校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年2期
关键词:血型红细胞抗体

黎海澜 综述,焦 伟 审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输血科,南宁 530021)

近年来对新生儿溶血病(HDN)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HDN的早期诊断与防治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现就ABOHDN实验室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1 ABO-HDN的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黄疸、贫血、肝脾肿大,严重者可有核黄疸,甚至死亡[1]。ABO-HDN是ABO血型抗体引起的,在O型母亲所生的A型或B型婴儿中有较高的发生率,由于自然界广泛存在类A和类B物质,故ABO-HDN第1胎即可发病,但通常病情较轻,随着妊娠次数增加,发病率会相应增高,病情相对严重[2]。一般由抗-A引起的 HDN要比抗-B常见[3]。在A型、B型等母亲所生B、A、AB型婴儿仅少数发生溶血病。Wang等[4]曾报道1位A型母亲的血清中具有高滴度的IgG B抗体,其效价大于1∶1 024,导致B型新生儿发生溶血;Deng等[5]报道了1例更罕见的ABO-HDN,1位O型母亲所生具有cisAB血型的婴儿发生ABO新生儿溶血,在新生儿血清中同时检测出IgG抗-A和抗-B两种抗体,该婴儿具有高水平的胆红素血症以及严重的贫血。因此ABO-HDN不局限于O型母亲所生血型不合婴儿,A型/B型母亲所生血型不合婴儿也可发生,其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据统计,孕妇与胎儿发生ABO血型不合的概率为20%~25%,而其中发生溶血病的概率为10%左右。西安地区3 876例新生儿溶血病产后检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由A、AB血型不合引起的HDN占被检样本的0.08%,由B、AB血型不合引起的HDN占被检样本的0.1%,而由O、A血型不合引起的HDN占被检样本的20.12%,由 O、B血型不合引起的 HDN占被检样本19.74%,后两种血型不合共占39.86%[6]。因此对ABO-HDN进行早期、准确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2 ABO-HDN实验室检测方法

血型血清学诊断是确诊HDN的主要依据。其基本程序为第一步血型鉴定,第二步进行三项试验,第三步从三项检查结果对ABO-HDN进行实验室诊断。

2.1 新生儿及父母血型鉴定方法 这是检查HDN的第一步,以便考虑以后进一步检查的程序。血型鉴定的方法很多,常用试管法,被认为是最可信赖的方法。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单克隆凝胶血型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全自动血库系统血型鉴定也逐步在临床推广应用[7]。

2.2 检测导致新生儿红细胞破坏的IgG抗-A(B)的方法

2.2.1 临床上对HDN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HDN血型血清学检查,最有力的证据是证实新生儿红细胞被来自母亲的IgG抗体致敏。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红细胞致敏抗体放散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被称为HDN“三项试验”。

2.2.2 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致敏抗体放散技术 在HDN“三项试验”中,患儿红细胞致敏抗体放散试验敏感度最高,是判定新生儿溶血病最为重要的依据。热放散法是ABO-HDN诊断最常用、最经典的试验,它是通过热释放的方法将致敏在红细胞表面的抗体放散到盐水(或AB型血清)中,再用已知的抗原检测盐水中的相应抗体。然而,因其为物理方法,热放散试验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摇动的频率与力度、放散时间和温度等均难以控制[8]。多年来人们对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以寻找更为敏感、简捷的放散方法,如2004年孙爱农等[9]研究发现改良氯仿放散法适合检测由IgG抗-A或抗-B导致的ABO-HDN,且敏感性并不比传统热放散试验低;2000年周晓华等[10]报道微波放散法可以作为红细胞抗体放散的一种方法。但由于客观原因,均未能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近年来酸放散试验逐渐应用于HDN的实验室诊断[11],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被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列为红细胞血液免疫学检测常规方法。

2.2.3 患儿红细胞释放抗体及血清游离抗体检测方法 新生儿溶血病的严重程度主要与抗体种类、效价高低以及红细胞被致敏程度有关。游离实验是检测新生儿血清中是否存在与其红细胞不配合的ABO以外抗体和(或)IgG抗-A(B),可提示病情严重程度[12]。使用酶试验检测引发HDN的抗体,被认为工序繁琐,对技术人员操作要求高,难度大,耗时久,且在操作过程中易出现假阴性结果[13]。也有研究者利用不完全抗体快速反应试剂(主要含凝聚胺、聚乙二醇、枸橼酸钠)进行HDN的实验室检查诊断[14]。有人将凝聚胺技术应用于HDN抗体检测,认为凝聚胺法的敏感性能达到要求,且快速简便[15]。近几年微柱凝胶技术(MGCT)被引进HDN血型血清学实验,对临床标本检测的敏感性大大提高[16-20]。

2.2.4 患儿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在新生儿溶血病诊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阳性结果提示患儿体内红细胞可能被抗体致敏。因此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敏感性的提高有益于HDN初次确诊率的提高。ABO型溶血病因红细胞上抗体结合少,故直接法常显阴性,须作改良直接法、抗体释放试验及游离抗体试验[21]。

2.3 检测母体针对新生儿的免疫性抗体 母亲标本做与患儿血型抗原相对应IgG抗-A(B)效价的测定。新生儿 ABOHDN的发病率随其母亲体内IgG抗体效价的升高而升高,且与母亲体内IgG1呈正相关[22]。有研究表明,HDN的发病率随母体内抗-A(B)水平的升高而递增,但仍有一些高抗体水平的个体并无HDN,而一些低抗体水平的个体发生了中度至重度的HDN[22-24]。这可能与抗体的IgG亚型有关,有学者认为主要是IgG1抗体引起严重的HDN,而另一些学者研究显示:严重的HDN的发生与IgG1和IgG3存在相关性[25-27]。尽管如此,有关IgG亚型的定量检测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要应用于临床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虽然有关IgG抗体滴度与HDN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程度尚未确定,但目前仍作为临床对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依据之一。

3 结束语

HDN是由于母-胎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急性溶血性疾病之一,一直备受妇幼医疗学界的重视,尽管产前、产后、都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准确、及时的实验室检查检测,做到早发现、早防治仍将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热点。

[1] 张红珊,李文益.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和治疗[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9,14(6):246-248.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66-268.

[3] Roberts IA.The changing face of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J].Early Human Development,2008,84:515-523.

[4] Wang M,Hays T,Ambruso DR,et al.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caused by a high titer anti-group B IgG from a group A mother[J].Pediatr Blood Cancer,2005,45:861-862.

[5] Deng ZH,Seltsam A,Ye YW,et al.Hemolytic disease of fetus and newborn caused by ABO antibodies in a cisAB offspring[J].Transfus Apher Sci,2008,39:123-128.

[6] 马晓旗,贾卉,周勇.西安地区孕妇产前新生儿溶血病(HDN)筛查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2005,13(9):60-63.

[7] 蒋光明,王保龙,完晓菊,等.全自动微柱玻璃珠技术提高血型相容性检测效能[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19(4):1048-1052.

[8] 朱碎永,应俊.ABO-HDN患儿红细胞抗体放散效果与时间、温度的关系[J].江西医学检验,2006,24(1):84.

[9] 孙爱农,鲍自谦,查勇.解离红细胞致敏抗体的3种方法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1):17-18.

[10]周晓华,徐惠新,程根林,等.用微波做红细胞抗体放散试验[J].中国输血杂志,2000,13(4):249-250.

[11]Victoria A,Karen M,Byrne,et al.Detection of antibodies in acid eluates with the gel microcolumn assay[J].Transfusion,2002,42(6):698.

[12]冯素芳.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21):3166-3167.

[13]罗梅,陈方样,何静,等.酶试验和微柱凝胶法在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的效果比较[J].重庆医学,2007,36(24):2486-2487.

[14]罗广平,肖露露,赵阳,等.不完全抗体快速反应介质在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03,24(1):40-41.

[15]谢进荣,张兴明,樊祟红,等.凝聚胺技术在产前血型抗体及新生儿溶血病检查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4):218-219.

[16]戎霞,罗广平,陈杨凯,等.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3种检测方法的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5):361-362.

[17]刘晗,李彤彤,李浩泷.传统试管法与微柱凝胶技术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比较[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3):266-267.

[18]肖瑞卿,林武存,曾杰,等.两种方法检查新生儿溶血病的比较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11):967-968.

[19]廖长征,黄衍锋,许瑞环,等.微柱凝胶技术用于新生儿溶血病诊断的效果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07,7(3):436-437.

[20]高志峰,胡丽华,雒维.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查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8):409-410.

[21]蒋红周.浅谈新生儿溶血病[J].医学信息,2010,23(7):2158-2159.

[22]张晨光,吴子钊,王亚荣,等.ABO新生儿溶血病与O型孕妇血清中IgG及其亚类含量的相关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1):15-16.

[23]Voak D,Mitchell R,Scott M,et al.Guidelines for blood grouping and red cell antibody testing during pregnancy[J].Transfusion Med,1996,6:71.

[24]Hadley AG.A comparison of in vitro tests for predicting the severity of hea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the newbon[J].Vox Sang,1998,74(Supp1),2:375.

[25]Lambin P,Debbia M,Puillandre p,et al.IgG1and IgG3 anti-D in maternal serum and on the RBC of infans suffering from HDN:relationship with the severty of the disease[J].Transfusion,2002,42:1537-1546.

[26]张艳,刘孟黎,刘晟,等.母体血清IgG亚型含量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关联[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8(1):29-31.

[27]Wu Q,Zhang Y,Liu M,et al.Correlation of Fc(gamma)RIIa(CD32)Polymorphism and IgG antibody subclasses in 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J].Neonatology,2009,96:1-5.

猜你喜欢
血型红细胞抗体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因素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对策探讨
4种血型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