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2013-02-19 15:42孙彦彬刘丽娟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评价工作

孙彦彬 刘丽娟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教师评价的本质与内涵

教师评价是基于公正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师义务,按照既定程序,运用科学方法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效能进行有效的价值判定,为教师进一步改进工作、加强领导决策和改进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提供依据的过程。在教育评价大范畴中,高校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教师评价有利于加强学校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及时发现问题与缺陷,同时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因此,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不仅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教师评价的现状

(一)情况综述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评价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大量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结合各阶段的实际特点,从不同评价角度,对高等教育教师评价体系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徐绍莉认为,目前,高校教师评价还处于经验积累的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方法论证。嘲于睿、周瑛针对教师评价的导向异化、内容的缺失、主体的错位,标准的偏差提出了改进方法和对策。熊岚则认为,教师评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单一、评价程序过于行政化、评价人员素质的弱化等方面。闱谷成、田颖认为,我国教师评价体系的内容与标杆不能准确客观反映高校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对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与权威性尚有提升空间。通过分析总结,笔者认为,近年来,高校的教师评价在理论和制度研究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价管理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异,单一、硬性的评价制度显然已不符合高等教育客观发展的实际需求。当前,一些高校的主管部门正积极探索和构建一种既符合学校自身实际又更为科学、灵活的教师评价体系,将评价的最终结果与教师的各种利益结合挂钩,以此来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二)现状分析

从网上检索和实地查阅的文献资料看,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教师评价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不少学者仍然停留在分散、孤立地探讨评价体系的层面,缺乏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标准的缺失

目前,教师评价机制和标准基本是依照“德、能、勤、绩”四个指标来考核,很多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对这些评价的具体指标进一步量化与细化,考核标准有失公正。这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过度量化和功利化。过分强调教师学术成果的数量、过于注重课题与成果的级别、一味强调学术论文的数量与级别、过于苛求教学基本工作量,疏于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质量的好坏等已成为诸多高校教师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由于评价标准不科学,极具片面性和缺乏公正性,一部分教师为了个人得失急功近利,不惜代价引发造假等浮躁的学术腐败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2.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缺乏差异性

目前,国内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两项主要指标为: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的基本工作量,而忽略了对其服务工作的考量与评价,评价指标本身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教师除了教学这一项基本职责外,教师的公共服务活动也应列入其基本工作量的必要构成要件。高校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同时,理应还承担如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班主任导师等一些其他服务性的工作,只有涵盖了服务性工作的评价,才更能体现评价指标的完善与全面。另外,当前的评价中对教师师德师风、发展潜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涉及的比重不高。高校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劳动,教师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师有不同的专长,对不同的教师运用相同的评价指标来衡量所有教师的业绩,既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不能科学、有效地评判每个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3.评价尺度单一化,方式不合理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教学质量评价应该是教师评价的核心。但是由于高校教师教学工作具有创造性、个体性与集体性、延续时间长以及劳动成果显现的滞后性等特点,因此容易忽视很多潜在的难以观察和量化的因素,而倾向于科研这个惟一的尺度,导致评价失衡。此外,很多高校通过网上或课堂给教师评分的方式显然已不能全面客观地衡量评价结果,这种传统的、单向的、机械的评教方式,极易造成部分教师为了获取学生信任讨好学生而疏于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为了博取高分而刻意放纵学生等为了双方各自利益的一种博弈,从而形成诸如考核成绩失真等问题。

4.信息反馈与应用机制缺失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教师评价中,信息反馈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高校对教师进行的绩效评价缺乏信息反馈。评价完成后,教师本人不知道考评结果,有些知道了等级和成绩的却不明确这种结果的真实含义,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改进了。教师评价结果不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应用,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等宝贵资源,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创造性,也阻碍了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

三、高校教师评价改进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师评价旨在了解教师教学科研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促进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同步发展。笔者试图通过OBL 框架,提出一套以注重教师情感与学生学习成效为主线的教师评价体系,更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绩效。对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人为本,在OBL 框架下运用综合曲线图构建科学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因此,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该从促进教师的成长与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综合考虑教师成长的规律性和个体差异性,充分体现评价指标的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体现出对教师的人性关怀。在OBL 框架下,逐步弱化学生评分在评议系统中所占分量和比例,避免主观印象的片面性和改进措施的盲目性;以一个学期(3-4 个月)教学的综合表现为依据,通过构建涵盖其教学态度、教学技巧、教学效能、科研水平、服务水平等多项评价指标的曲线分布和数据分析,用动态的轨迹变化直观精准地勾勒和定位教师的教学,引导教师掌控教学优势,反思不足,引向优化师生关系,让曲线牵动师生双方形成合力,共同探求教学新策略,提升教学水平。

(二)强化教师服务意识和情感交流的渗透作用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其中,教学服务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强调,教育活动产生是基于师生双方借助于交往和沟通这个桥梁而实现的,没有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便没有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关系,也更谈不上教育活动了。当前,很多高校的师生普遍感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在逐渐淡化和日益疏远,师生之间的实际交往时间和空间少,思想交流与情感的沟通渠道不畅,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在评价时,除一些基本的硬性指标外,更为关键的是要下大气力改变当前陈旧落后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强调教师授课质量和科研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频次与程度,关注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关注所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教师对学生的服务工作列入评价体系,评价时,特别要突出和适当提高教师服务工作的内容、工作量的权重等指标,确保评价更为权威、规范与全面。

(三)顶层设计体现差异化、多元化

高等学校应该认真研究自身的发展阶段,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并结合学科与专业特点,设定不同类别的教学、科研岗位,制订多样化、差异化的教师评价体系。此外,学校人事部门还应充分考虑教师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专业性倾向,建立分类多元的评价体系,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运用他们的潜能,对不同职务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优势。

(四)注重信息对称,充分发挥信息反馈效用

此外,高校还亟需建立教师自评与同事互评结合、学校人事和教务部门考评与学生网上测评相结合等多元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务必要严格遵守评价规范和程序,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认定与量化打分要遵循客观、公开、透明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准确与实效。同时,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也是教师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要坚决落实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反馈效用,做好评价结果的反馈工作。通过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与调控,督促教师不断自我总结、不断提升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为教师综合评价提供有利参考和依据。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评价工作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不工作,爽飞了?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选工作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